謝爾蓋·塔博里茨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谢尔盖·塔博里茨基

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塔博里茨基(俄語:Серг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Таборицкий,德語:Sergius von Taboritzki;1897年8月12日—1980年10月16日[1]),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者君主主義者,《光明》雜誌編輯。1936年至1945年,他在位於德國的俄羅斯難民局擔任代表。1942年,塔博里茨基加入納粹黨,並直接與蓋世太保合作。

快速預覽 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塔博里茨基 Серг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Таборицкий, 出生 ...
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塔博里茨基
Серг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Таборицкий
Thumb
出生(1897-08-12)1897年8月12日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省聖彼得堡
逝世1980年10月16日(1980歲—10—16)(83歲)
 西德黑森蘭河畔林堡
職業新聞工作者
政黨納粹黨
關閉

生平

早年

謝爾蓋·塔博里茨基和他的弟弟尼古拉是受洗的猶太裁縫和時裝店老闆安娜·弗拉基米羅夫娜(1889年受洗前名為哈內·武莉福夫內·列維絲)和她的同居者謝爾蓋·亞歷山大羅維奇·扎佩瓦洛夫(二者於1901年分手)的私生子。兩兄弟都是作為東正教基督徒長大的。塔博里茨基的教父是弗拉基米爾·卡爾洛維奇·薩布列爾俄語Саблер, Владимир Карлович,後來擔任高級檢察官。兄弟倆的姓氏源自安娜·弗拉基羅夫娜的第一任丈夫,沃爾夫·艾茲科維奇·塔博里茨基,一名來自奧什米亞內的猶太商人。他在1887年就已離開俄羅斯,此時兄弟倆尚未出生。根據資料,他們被認為是沃爾夫·塔博里茨基的孩子,因為他們母親的第一段婚姻直到1899年才結束。1902年,他們的母親成為一位二等商人;1910年,她嫁給了一個叫馬拉桑諾夫的貴族,採用了他的姓氏,並於1914年3月在法國去世。1915年,安娜去世後,謝爾蓋和尼古拉以他們的宗教君主主義情緒根據,試圖向彼得格勒教區管理機構提出請求,要求承認他們是「俄羅斯東正教人士」的子女,以擺脫「該隱之印」,[2]但未獲成功。

1915年秋,塔博里茨基畢業於古列維奇的實科學校。後來有記錄稱,塔博里茨基曾在1914—1915年間,作為高加索本土騎兵師的成員,在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的指揮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鬥並負傷,但這些說法並不可靠。關於他在1915—1919年間活動的確切記錄尚未找到。根據一些資料,他曾擔任國家杜馬議員格奧爾基·米哈伊洛維奇·傑留金俄語Дерюгин, Георг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派駐前線的特別授權代表的助手。[3]

二月革命後,他在烏克蘭,之後去了德國。在基輔的佩特利烏爾監獄,他結識了自稱「沙別利斯基-博爾克」的君主主義者彼得·尼基福羅維奇·波波夫,之後在流亡生活中他們一直保持密切往來。

移居國外

起初,塔博里茨基住在柏林,然後搬去梅克倫堡,並於1922年1月至3月住在慕尼黑。他是在刊登其詩作的《光明之光》(俄語:Луч света)雜誌和《號召》(俄語:Призыв)報任職,從事編輯工作。[4]在刺殺帕維爾·米留科夫事件發生前,他曾在印刷廠做排字工。據稱,出於意識形態原因,他拒絕接受布爾什維克的印刷訂單。他與沙別利斯基-博爾克一同參與了德國的早期納粹運動,並積極傳播黑色百人團式的反猶主義思想。[5]

1921年,塔博里茨基在柏林的一條街道上偶然遇到前國家杜馬議員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古契科夫,隨即持傘襲擊並毆打了他,因此被關進當地監獄數日。[6]

暗殺米留可夫未遂

塔博里茨基與沙貝爾斯基-博克一起參與了刺殺帕維爾·米留可夫的行動籌備。他們為此從慕尼黑驅車前往柏林。在米留科夫的一場演講中,沙別利斯基首先開槍。當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納博科夫衝向沙貝爾斯基,擊打他握有左輪手槍的手臂時,塔博里茨基在近距離向納博科夫開了三槍,其中一槍擊中心臟,致使他當場死亡。事後,塔博里茨基走向衣帽間,取回自己的衣物準備離開,卻被一名女子認出並大喊:「這就是兇手!」隨後他被人群制服並當場逮捕。此次刺殺事件除納博科夫當場身亡外,混亂的槍擊還造成包括立憲民主黨(米留科夫派)柏林分部主席列·葉·埃利亞舍夫、《方向報》編輯奧古斯特·伊薩科維奇·卡明卡俄語Каминка, Август Исаакович在內的9人受傷。

對沙貝爾斯基·博克和塔博里茨基的醫學檢查表明,兩人都長期吸食毒品,在暗殺當天服用了大劑量的毒品。[7]

1922年7月3日至7日,柏林刑事法院在莫阿比特對針對米留科夫的刺殺企圖進行了審判。法院判處塔博里茨基14年苦役監禁,罪名是參與刺殺以及蓄意對納博科夫造成致命重傷。然而,到了1927年春季,他便因大赦而獲釋。

在納粹德國的活動

自1936年5月起,塔博里茨基在納粹當局於德國設立的「俄羅斯難民事務信託處」(德語:Vertrauensstelle für russische Flüchtlinge in Deutschland)中擔任將軍瓦西里·維克托羅維奇·厄斯庫普斯基俄語Бискупский, Василий Викторович的副手。

塔博里茨基的職責包括管理俄羅斯僑民的檔案系統,以及對他們的政治動向進行監控。蘇德戰爭爆發後,他負責在俄僑中為德軍徵募翻譯人員。[8]他的活動與蓋世太保關係密切,並參與為其招募線人。格拉布·拉爾俄語Рар, Глеб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如此描繪塔博里茨基:「乾瘦、瘦高、鷹鈎鼻,有些枯槁的類型,不是那種神采奕奕的人,而是乾枯的人。」[9]

1937年,塔博里茨基與伊利沙伯·馮·克諾勒結婚。後者是著名天文學家卡爾·弗雷德里希·克諾勒德語Karl Friedrich Knorre的孫女,自1913年起便是納粹黨員。在多次提交申請(包括向戈培爾本人)並遭到拒絕後,他終於在1938年獲得德國國籍,並於1942年加入納粹黨(其黨籍追溯為1940年申請之日生效)。他隱瞞了母親的猶太血統,謊稱其具有德國血統,還虛構了一位名叫「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維奇·塔博里茨基」的父親,稱其是擁有俄國貴族身份的人。為了彰顯貴族出身,他在德語中使用帶有「馮」的貴族姓氏形式「馮·塔博里茨基」。他聲稱自己刺殺「猶太民主領袖」和「德國之敵」米留科夫的行為,是他為新祖國所立下的功績。[2]他還強調,自己是最早在德國傳播《錫安長老會紀要》的人之一,並以被猶太人和「左翼分子」迫害為榮。[2]

1939年,塔博里茨基創建了「俄羅斯青年國家組織俄語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русской молодёжи」。[10]該組織由黨衛軍直接控制,性質類似於德國的希特拉青年團,並由塔博里茨基親自領導和管理。

1939年,塔博里茨基的弟弟尼古拉也從原先居住的巴黎遷至柏林。在德國,他在一個專門監聽外國廣播的情報機構工作。1941年,尼古拉也申請加入德國國籍,計劃前往蘇德戰場擔任翻譯,但其申請遭到拒絕,未獲批准。[2]

戰後

在戰爭的最後幾天,塔博里茨基逃出了柏林,之後定居在林堡。此後,他仍偶爾在巴西出版的君主主義雜誌《弗拉基米爾通訊俄語Владимирский вестник》上發表文章。

1980年10月16日,塔博里茨基於西德黑森蘭河畔林堡去世,時年83歲。

文化上

在自傳《說吧,記憶》中,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稱殺害其父親的兇手為「一個陰暗的惡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希特拉任命為主管俄羅斯僑民事務的人」。

參見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