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度田又稱度田事件、光武度田,是東漢時期漢光武帝推行的丈量土地和統計國家戶口的政策。由於各地上報的統計數據隱瞞土地、人口的情況非常嚴重,[1]為了擴大稅收和徭役、服兵役人口,漢光武帝於建武十五年(39年)正式下詔實施度田,要求州郡長官核查墾田面積面積及調查戶口,漢光武帝親自主持度田。
建武十六年(40年)農曆九月,由於不少太守因為充當地主豪強保護傘,沒有按照實際情況度田,繼續隱瞞土地和人口,使得豪強規避賦稅徭役,因此朝廷將河南尹張伋及十餘名各地太守逮捕處死。[2]東平相王元也因度田不實被處決。同時南郡太守劉隆被免為庶人。[3]但不久各地豪族爆發武裝叛亂,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叛亂情況特別嚴重。很快叛亂被朝廷平定。[4]
在建武十五的度田鬥爭中,各地豪強無疑是受到一定的衝擊,日後社會朝穩定發展,史稱「自是牛馬放牧,邑門不閉」。[5]光武帝之後的東漢各代每年均實施度田。田地調查在漢和帝、漢安帝時依舊嚴格執行,例如漢殤帝延平元年五月郡國度田,七月上報,七月十五日(公元106年8月31日)鄧太后便發現郡國官員粉飾太平誇大各地墾田面積、報大各地戶口數量,於是下詔刺史覆實,由於殤帝在二十一日後病逝(八月初六,公元106年9月21日),新的審核資料未完成,只能列入繼位的漢安帝時期,因此東漢官方沒有保留殤帝時期的戶口墾田資料。度田制度在東漢後期仍有執行,甚至戶口調查在漢靈帝時期仍然進行[6],連海南島朱崖縣亦有實行。
然而,近代學者質疑光武度田的力度是有限的,豪強勢力並沒有真正被削弱,土地兼併仍在繼續發展,廣大農民生活仍然很痛苦。[7](按: 此說是沒有歷史根據的,《後漢書》記建武十六年後「自是牛馬放牧,邑門不閉。」,《東觀漢記》記建武十七年後「商賈重寶,單車露宿,牛馬放牧,道無拾遺。」可見當年夜不閉門、路不拾遺的景象,若農民深陷水深火熱之中,又為何有此景象?又《後漢書》記建武二十五年「時南單于及烏桓來降,邊境無事,百姓新去兵革,歲仍有年,家給人足。」當時百姓年年有餘,豐衣足食,又何來「廣大農民生活仍然很痛苦」?)
從近代傳統觀點來看,劉秀的度田運動是失敗的。[8]不過,此說法最初產生的背景與當時政治意識形態、階級鬥爭有關,劉秀被當權者打上「大地主」的名號並說成「劉秀則代表地主階級之利益」,又將其統一天下的過程稱為「劉秀竊取了農民起義的成果」,當整個社會鼓吹打倒地主階級,而在上者又給出劉秀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學者在評論相關的歷史事件時已戴上有色眼鏡,先定了立場論調再找證據,而所找的理據都是經過斷章取義歪曲而成的,有的學者不察、有的受當時政治環境影響,皆在這種論點上跟風著作。由於後來鄧小平改革開放,加上1989年涉及光武建武年間度田的文物出土,使新一派學者重新審視事件,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翻閱史籍查看相關事件記載,基於史料記載、兩晉時期名人(如傅玄、李彪、封裕等)關於光武度田的論述,以及出土文物的佐證,近年學者多認為劉秀度田運動是成功的,201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共同監製的百集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通史》第26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亦採取了此觀點。
東漢中期以後的豪族皆是「井田之變,豪人貨殖,館舍佈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例如外戚馬防「兄弟貴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資產巨億,皆買京師膏腴美田 」。(按:仲長統於東漢建安末年曹操旗下作《昌言.損益篇》所言「井田之變」、「肉刑之廢」是針對秦漢以來的情況而要求曹操恢復井田制、重立法制,而非特指東漢中期,要知井田之變在於秦商殃變法、肉刑之廢在於西漢初。又「井田之變」此句原文:「井田之變,豪人貨殖,館舍佈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身無半通青綸之命,而竊三辰龍章之服;不為編戶一伍之長,而有千室名邑之役。榮樂過於封君,埶力侔於守令……」也就是仲長統將豪強與「封侯」、「當官」者分別,而這裏引用馬防這個因皇帝恩寵「封賞」而強盛的外戚家族來說明豪強情況,有失偏頗,要知何進乃屠夫出身,一樣在成為外戚後權勢大到袁紹、曹操等將領歸附。)
東漢士大夫一般都擁有規模巨大的田莊,並且在勢力範圍內奴役廣大的依附農民。[9]隨着豪強地主勢力的膨脹,在田莊內部發展出一種部曲家兵制,[10]不但可以自己自足,甚至可以抗衡皇權。(按: 東漢「部曲家兵制」是在黃巾之亂發生後,東漢朝庭容許地方徵兵參與平亂時才出現的。凡言「東漢豪強部曲家兵制」此論調者,要麼拿光武未統一天下前的事為例,要麼拿黃巾之亂後的事為例,再不然便拿將軍率領部曲作戰當作是私兵,而不知漢朝軍隊編制分營、部、曲、屯四級,「部曲」之稱有時是指軍隊編制或「軍隊」之意,見《後漢書.百官志.將軍》。凡此種種謬誤不過是上世紀意識形態下的產物而已。)
東漢末期的黨錮之禍即是士大夫集團勢力之膨脹與皇權矛盾激化的結果。(按:此說法亦有失偏頗,對當時文人志士不公,而且有把豪強直接與士大夫集團掛勾,黨錮之禍的誕生是士大夫的清議派與皇權矛盾激化的結果。當時清議派文人有不少出自貧苦之家、罪臣之後,例如檀𢾭、岑晊等,其他有出身官宦世家的也是崇尚簡樸、清節者,例如李膺、杜密等。更重要的是他們除了針對宦官,同樣也有針對豪強、官員、其他士人,「危言深論,不隱豪強」、「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當他們任官時更是在地方打擊豪強,如范滂、成瑨等。第一次黨錮之禍,是清議派官員打擊宦官集團,宦官向漢桓帝譖言,說清議派結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因為結黨之事為帝王所忌,加上清議派在某程度上控制了社會的輿論權,導致漢桓帝怕影響君權而下令捉捕清議派人士。第二次黨錮之禍,是竇武政變失敗,加上清議派出身的官員在地方上打擊宦官集團,宦官向年僅十二歲不懂事的漢靈帝進讒而引發的。)
以下是有史籍記載的數字資料,其中司馬彪《續漢郡國志》的戶口數是以永和五年為基準,則另外收入該年全州郡的戶口數。
州級 | 戶數 | 口數 |
---|---|---|
司隸 | 616355戶 | 3106161人 |
豫州 | 1142783戶 | 6179139人 |
冀州 | 908005戶 | 5951919人 |
兗州 | 727302戶 | 4052111人 |
徐州 | 476054戶 | 2791683人 |
青州 | 635885戶 | 3709803人 |
荊州 | 1399394戶 | 6265952人 |
揚州 | 1021096戶 | 4338538人 |
益州 | 1517257戶 | 7232028人 |
涼州 | 102491戶 | 419268(+n1)人 |
并州 | 115011戶 | 696765人 |
幽州 | 396263(+m1)戶 | 2044602(+n2)人 |
交州 | 270769(+m2)戶 | 1114444(+n3)人 |
缺載數 | 369965戶[11] | 1247807人[12]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