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42型輕艦隊航空母艦也常稱為英國輕艦隊航空母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皇家海軍計劃的一種輕型航空母艦,共被八支外國海軍力量從1944年2001年間使用。它們由民間船廠建造,作為介於非常低價低戰力的護航航空母艦和艦隊航空母艦中間的階層。1942~43年間英國共以巨像級(Colossus class)的設計名下單了十六艘。其中八艘按原始方案完成,其中四艘在戰爭期間服役,沒有一艘參加過一線戰鬥。八艘中有兩艘加裝了飛機維護設備而不是彈射器和阻攔索,用作飛機維護修理艦;其餘六艘被改大機庫以安裝更大的飛機,改稱為威嚴級(Majestic class)。這六艘艦到二戰結束時一度停工,五艘終於完成,最晚的一艘是在61年完成的。
此條目的行文帶有翻譯腔。 |
The Colossus-class carrier HMS Triumph R16 underway off Subic Bay, Philippines. Supermarine Seafires and Fairey Fireflies are sitting on her flight deck.
| |
概況 | |
---|---|
使用者 | |
前級 | 光輝級航空母艦 |
次級 | Centaur-class aircraft carrier |
亞型 | 巨像級航空母艦 |
建造期 | March 1942–April 1961 |
服役期 | December 1944 – October 2001 |
規劃數 | 16 |
完成數 |
|
取消數 | 1 |
報廢數 | 15 |
技術數據(Colossus class: as designed) | |
排水量 |
|
船長 |
|
型寬 | 80英尺(24米) |
吃水 |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25節(46公里每小時;29英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12,000海里(22,000公里;14,000英里) at 14節(26公里每小時;16英里每小時) |
乘員 | 1,050 |
武器裝備 |
|
艦載機 | Up to 52 |
技術數據(Majestic class: as designed) | |
排水量 |
|
吃水 |
|
武器裝備 | 30 × 40 mm Bofors (6 twin mountings, 18 single mountings) |
註釋 | Other characteristics as above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戰經驗讓英國人明白,皇家海軍需要建立較為強大的防空火力與海空戰火力,而這一切需要航空母艦來應對[1][2]。1941年中期,海軍展開了新一輪航空母艦的建造或設計,並取消了以往直接建造航母的思路。[1]最初考慮的方案包括將霍金斯級重巡洋艦裝上飛行甲板,或是用商船和遠洋遊輪改裝,或是設計類似護航航空母艦的新航母。1941年12月,決定設計新航母。
這一類的改裝航母設計方案被提交後,英國高層認為需要用更為低廉的價格進行建造或設計,於是簡化了船體設計,採用更為輕便簡單的船體結構,尤其是可以讓除軍用造船廠以外的船廠進行設計或建造,以滿足在短時間內達到多艘航母服役的目標 [1][3] 。然而,這一類船隻仍被用於軍隊使用,所以在設計上無法完全按照商船建造而最好多採用軍事理念進行設計。[4] 在1941年年末,該航母以「'Intermediate Aircraft Carrier」(中等航空母艦)來命名,也是有史以來英國最大的航母訂單計劃。[5] 其主要設計師為維克斯-岩士唐公司。
到了1942年,英國海軍成立「未來造艦委員會」,根據在4年內擊敗德意日三國的要求,在原來1941年航母計劃的藍圖下制訂了以「光輝」級航母的設計方案為基礎,大量生產通用型航母的計劃。其中包含有4艘「光輝」級的放大版「怨仇」級(實際完成2艘),8艘1.8萬噸的中型艦隊航母(IFC),以及16艘1.3萬噸的簡化版「光輝」級。最後一個型號也被稱為「1942年型輕型航母」與原型「光輝」級相比,它們的主尺度縮水約1/10,取消了機庫的裝甲防護以增加內部空間;主機採用普通艦用蒸汽輪機,只安裝4台鍋爐,總功率比「光輝」級減少2/3,最大航速只有25節[6]。而飛行甲板長度為210米,總長度為212米;寬24米;標準吃水位為5.64米,滿載吃水深度為7.16米。[2][7]
1942年初由海軍執行委員會批准,建造兩艘航空母艦「巨像」號和「光榮號」,三月份訂單簽署。在1942年和1943年期間,還有其他十四艘航母訂單被簽署。根據1942年的新規劃,由八家英國造船廠建造[2][8][9]。雖然原計劃每艘航母的建造日期最長為21個月,但由於設計的調整導致施工期被延後至27個月,而且後期因為了節約成本,只有兩艘完成了預期的目標。
這些輕型航空母艦在1943年開始陸續下水,在1944年相繼服役[1][9]。但這類航母生不逢時,因為二戰即將結束導致他們根本沒有參與實戰檢驗。而且巨像級航空母艦中只有四艘完成了基礎建造(巨像號、光榮號、可敬號和報仇號),剩下還在建造的航母也只有幾艘還處於完工階段。
在服役期間,巨像級的內部設施也廣受批評,因為其簡陋的設備和骯髒的系統導致水兵對這類航母的建造並不買賬。[10]
巨像級的失敗與經驗讓英國皇家海軍一度終止了航空母艦的建造[2]。而此時又有幾艘巨像級航空母艦服役(包括海洋號、探索者號、戰士號、忒修斯號、凱旋號和珀耳修斯號),這類航母在1944年至1945年完成建造並迅速服役,都未參加二戰的洗禮。戰後因為噴氣式飛機的出現導致英國開始轉換思路,計劃在剩下六艘還在建造的巨像級航空母艦的基礎上進行噴氣式飛機運營計劃。[1][11][12]
剩下的六艘輕型艦隊船體原本是作為巨像級艦艇完成,但在噴氣式飛機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修改。包括安裝彈射器和阻攔着艦鎖等,而且英國還在幾艘航空母艦上進行了新的實驗,以保證噴氣式飛機可以安全降落。而雷達設施方面,該航空母艦也採用了二戰後期新發明的雷達系統。當改進型的巨像級航空母艦下水後滿載排量增加了1500噸,而且採用了1英尺6英寸(0.46米)的甲板。這導致了六艘船在1945年9月被重新分類為「威嚴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又陸續完成了最後五艘的建造。[13]
「巨像」級和「威嚴」級生不逢時,在戰爭結束前僅交付了6艘,大部分剛一下水即面臨回爐的窘境。所幸該型艦尚有機庫高度充足,結構輕便適合改造,價格低廉等優點,很快被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印度等友好國家看中,低價購入作為新的艦隊旗艦。英國海軍也一度將「巨像」級用作技術驗證平台,測試斜角甲板,蒸汽彈射器,菲涅爾光學助降系統等新發明。鑑於拆毀這批航母所需的人力物力相當吃重,英國船廠甚至研究出一種了取巧的方法:將6艘已經下水,但尚未進行舾裝的「威嚴」級擱置在碼頭,待有國家相中付款後再順勢進行檢修和現代化改裝其中有數艘艦甚至轉手兩次以上,共出售或租借到7個國家。[6]其中兩艘航空母艦在實戰中嶄露頭角,包括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被賣給印度的維克蘭特號(威嚴級的赫丘利斯號);以及在1982年英阿福克蘭群島戰爭中賣給阿根廷的5月25日號(巨像級的可敬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