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孤星淚》(法語:Les Misérables國際音標/le ˌmizeˈʀablə/,直譯「那憐憫的/貧困的/悲慘的/毫無價值的/激起蔑視或憤慨的(複數)」或「那群貧困者/毫無價值者/不誠實者」),是法國作家域陀·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是19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描繪19世紀初20年間幾個法國人物的生活背景,並且涉及拿破崙戰爭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等事件。

快速預覽 孤星淚, 原名 ...
孤星淚
這個科斯迪畫像出自雨果1862年的原著中,由艾密爾·貝亞德法語Émile Bayard(1837年-1891年)所繪製的插圖。
原名Les Misérables(法文)
作者域陀·雨果
類型社會寫實
語言法語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A. Lacroix, Verboeckhoven & Ce.於布魯塞爾
出版時間1862年
出版地點 法國
媒介紙張
頁數1,900(法語版)
關閉
假裝馬特尼路先生的鏘·巴路鏘(古斯塔夫·布里翁法語Gustave Brion(1824年-1877年)所繪製的插圖)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角獲釋罪犯鏘·巴路鏘試圖贖罪的歷程。小說試圖檢視他的贖罪行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的所造成的影響。這部宏大的小說,融進法國的歷史,以及巴黎的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檢視善、惡和法律的本質,同樣還有愛情與親情的種類和本質。[1]

雨果的創作靈感來自一位真實的罪犯和警察,他把這個真實人物的性格分成故事中的兩個人物。孤星淚通過它不計其數的舞台和銀幕的改編作品被世人所了解。最著名的改編作品是同名音樂劇

Remove ads

創作背景

1801年,一個名叫鏘·巴路鏘的窮苦農民,為了幫助飢餓的外甥(姐姐的小孩)而偷了一塊麵包並企圖逃獄而被判19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分證(意指:帶有前科、案底的假釋證明)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只因為有罪之身。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里艾爾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資料,這便是鏘·巴路鏘到蒙特羅,化名為馬特尼路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布雷斯特和的特龍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類似法天妮受辱的場面。[2]

1846年2月22日,雨果年輕時有一次在路上看到兩個士兵挾持着一個因偷麵包而被判死刑的男子,當時有一位貴夫人坐着漆有家徽的馬車經過,囚犯注目貴夫人,但貴夫人卻對囚犯視而不見。他認為此事表明當時法國平民承認貴族,貴族卻無視平民的存在,從此使他萌發寫《孤星淚》的念頭。[3][4][5]

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描寫,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都有論及,比如俚語下水道女修道院等情況,雨果在書中都分有獨立章節描寫。故事情節錯綜複雜、設計巧妙、跌宕起伏。雨果力圖表現嚴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惡,應根據人道主義精神道德感化的方法處理,他藉主人公之口說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他寫道:「將來人們會把犯罪看作一種疾病,由一批特殊的醫生來醫治這種病。醫院將取代監獄。」[6]

為了這部書,雨果前後構思了40年,到晚年才完成。他自稱這是「一部宗教作品」。[7]

Remove ads

故事原型

Thumb
尤金·法蘭索瓦·維多克的人生為人物鏘·巴路鏘提供了創作原型。

人物鏘·巴路鏘的現實原型來自於尤金·法蘭西斯·維多克。維多克有前科,後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並因其社會活動和慈善而聞名。維多克幫助了雨果創作了《窮漢克洛德》英語Claude Gueux《一個死囚的末日》英語The Last Day of a Condemned Man。1828年,被特赦的維多克在他的造紙廠救了一名工人;和鏘·巴路鏘一樣,他用自己的肩膀頂起了沉重的貨車。[8]雨果筆下的鏘·巴路鏘救水手的故事則來自於一名朋友在來信中對真實事件的記錄。雨果使用了天主教迪涅主教比恩維努·迪·繆里斯(1753–1843)作為米里艾爾的原型。[2]

1841年,雨果幫助了一名妓女脫離指控。他使用了與警方的部分對話來作為鏘·巴路鏘拯救法天妮的劇情。[3]他在蒙特勒伊Montreuil-sur-Mer)度假多次,後者成為劇中Montreuil-Sur-Mer鎮的原型。[9]在1842年起義時,雨果看到巴黎街頭遍佈路障,以便提供掩體、躲避火炮。[10]他在法國二月革命期間更主動幫助清除路障,同時反對盛行的起義和保皇主義。[11]

Remove ads

小說形式

厄普頓·冼奇稱小說是「世界上最傑出的為數不多的小說之一」,並認為雨果在前言中給出了創作的意義:[12]

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說,同時也是從更廣的意義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

在小說的末尾,雨果解釋了作品的總體結構:[13]

此刻讀者展閱的這部書,無論存在怎樣的間歇、例外或欠缺,但是從頭至尾,從整體到細節,全是講述人從惡走向善,從非正義走向正義,從假走向真,從黑夜走向光明,從欲望走向良心,從腐朽走向生命,從獸性走向責任,從地獄走向天堂,從虛無走向上帝。起點是物質,終點是靈魂。始為九頭蛇,終成為天使。

小說包涵了許多次要情節,但主要線索依然是前科犯人鏘·巴路鏘。鏘·巴路鏘是劇中的正義者,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的犯罪記錄。小說被劃分成五部,每部又包涵了許多卷,卷又分許多章;總計為48卷365章。每章都相對較短,通常不超過幾頁。以現在的標準,小說從整體上來講是個大部頭,未修訂的英語版長達1,500頁,[14]法語版為1900頁。[15][16][17]被認為是最長的小說之一。[18]

雨果曾經向他的意大利出版人解釋自己的雄心抱負:[19]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讀到這部書,但是,我寫這部書確實是為了所有的人。這部書既是給英國寫的,也是給西班牙寫的,也是寫給意大利,寫給法國德國愛爾蘭;這部書對奴隸制共和國的作用也並不比農奴制國家小。社會問題不分國界。人類社會的深度潰瘍遍佈全球,對此,兩個半球地圖上的藍色或紅色的國界線並不是障礙。凡是男人愚昧無知,陷於絕望的地方,凡是女人為了一塊麵包而賣身,以及兒童因為沒有學習的書籍和取暖的火爐而痛苦的地方,我的《孤星淚》都會來敲門,說道:「開門,我來找你們了!」
Remove ads

題外話

小說中大約三分之一的部分是題外話,總計955/2,783頁。題外話討論了道德,或是展示了雨果猶如百科全書般的知識,但是沒有推進劇情,甚至沒有推進次要劇情。雨果在《巴黎聖母院》和《海上勞工》中都使用了類似手法。一位傳記作家曾注意到:「天才的題外話很容易被原諒」。[20]雨果在其中探討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比如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就女修道院一題上,他將該章節稱為「題外的話」,提醒讀者此部分與故事情節無關。[7]雨果又用了19章來描述滑鐵盧戰場;1861年,雨果曾經到訪該地,並在那裏完成了寫作。小說第二部在開頭敘述了截然不同的內容,似乎和故事毫無關係。一位評論家稱這是通往小說的「靈魂大門」,因為在此讀者會遇到德納第和龐麥路士上校,預示着小說中許多「偶然和必然的混合」,「英雄與惡棍的對決」。[6]

即便是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雨果有時會打斷對事件直白的描述,他的語態和對故事主線的控制從不受時間或順序的束縛。小說開篇講述了1815年迪涅主教的故事,爾後突然寫道:「雖然這些小事絕不觸及我們將要敘述的故事的本題...」在過了14章後,雨果才重新撿起了劇情「一八一五年十月初...」,引出了鏘·巴路鏘。[21]

Remove ads

小說人物

主要人物

  • 鏘·巴路鏘 (Jean Valjean)(化名:馬德廉先生、烏爾迪姆·割風、白先生、烏爾邦·法白爾):因為偷一條麵包救濟外甥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於他並不相信法律,屢屢越獄以致罪刑加重19年後獲得假釋。他倔強不懼強權的個性使探長薩比盧對他深惡痛絕,他過人的力氣也使薩比盧對他印象深刻,兩人遂成為終生宿敵。雖然遭受社會歧視,但米里艾爾主教拯救了他,給了他重生的機會。他通過努力,尋求踏實的生活,成為工廠老闆和市長;收養了法天妮的女兒科斯迪,營救馬利斯逃出街壘,年老而終。
  • 賈維Javert):鐵面無情的警務督察,以近乎盲從的態度遵循法律,在劇中鍥而不捨地追捕逃犯鏘·巴路鏘,但都被他逃脫。便衣潛入街壘後被識破。鏘·巴路鏘本可殺死薩比盧,但卻放走了他。後來,薩比盧也讓鏘·巴路鏘逃走。此時,薩比盧意識到法律程序並不道德。內心的衝突使他無所適從,最後投河自盡。
  • 米里艾爾主教Bishop Myriel):天主教迪涅教區主教。一位慈祥的老教士,因邂逅拿破崙而晉升主教。鏘·巴路鏘竊走教堂銀器時,他說服鏘·巴路鏘棄惡從善並為其開脫罪責。
  • 法天妮Fantine):或譯為芳婷。巴黎女工,懷孕後遭情人拋棄。法天妮將私生女寄養在德納第家中,孤身前往馬德廉(鏘·巴路鏘)的工廠工作,後因身世敗露而被解僱。為了支付女兒的寄養費用,她出賣了頭髮牙齒以及自己的肉體。馬特尼路市長瞭解到她是因為不堪受辱而被捕入獄。在與女兒重逢前夕,因病離世。
  • 科斯迪Cosette):或譯為歌瑟朵,法天妮的私生女。幼年寄人籬下,後由鏘·巴路鏘收養。與馬利斯相愛並成婚。
  • 狄納路汀夫婦英語ThénardiersM. & Mme. Thénardier):落魄的酒店老闆。他們共有5個子女(2女:愛波寧、雅潔瑪;3子:卡比勞斯及其兩個弟弟)。他們曾經收養科斯迪,但卻百般虐待。破產後移居巴黎,化名「容德雷特」。勾結犯罪團夥,到處騙財。德納第一家曾是馬利斯的鄰居,並曾「照顧過」馬利斯的父親。小說結尾時,狄納路汀大娘死於獄中,而德納第與二女兒雅潔瑪移民美洲,成為奴隸販子。
  • 馬利斯·龐麥路士Marius Pontmercy):男爵二世(因爵位由拿破崙授與而不被當時政府承認),與保皇派外祖父吉諾曼決裂,攻讀法律,並加入「ABC之友」革命組織,與科斯迪相愛。
  • 安東尼拉斯Enjolras):1832年巴黎起義時「ABC之友」組織的領袖。非常俊美,全力投入民主平等正義的鬥爭,致力建立共和國並解放窮人。路障失陷時,身中八槍後英勇犧牲。
  • 愛波寧英語ÉponineÉponine):狄納路汀的長女。幼年受寵,成年後流落街頭。協助其父詐騙錢財。暗戀馬利斯。幫助並帶領馬利斯找到科斯迪,阻止其父帶人搶劫科斯迪新居。假扮男孩,哄騙馬利斯進入街壘,並想一起殉情。但卻擋住士兵射向馬利斯的子彈,臨死時要求馬利斯親吻自己的額頭。馬利斯出於對其苦難生活的同情,了結了她的遺願。
  • 卡比勞斯英語GavrocheGavroche):狄納路汀的長子。流落街頭,成為野孩。參加堡壘戰爭,在為起義者收集子彈時被殺。
Remove ads

敘述人

雨果沒有為敘述人命名,使得讀者認為敘述人就是小說的作者。有時,敘述人會進入敘述當中,介紹故事發生時代之外的事情,強調這是歷史事實,而不單純的虛構故事。他用了幾段文字講述了自己在滑鐵盧戰場發生地的經歷:「去年(一八六一),在五月間一個晴朗的早晨,有一個行人,本故事的敘述者,到了尼維爾 ...」[22]敘述人被描寫為:「一個觀察者,夢幻者,即本書的作者」被捲入了1832年的巷戰:「受到兩面火力的夾擊,只有間隔店鋪的那種鼓起的半圓柱可避子彈,他在那種尷尬的境地待了半小時左右。」[23]有時,他會為自己在小說中的出現而表示抱歉:「本書的作者——很抱歉,不能不談到他本人」,藉此求得讀者的理解:「他青年時期的巴黎,他以虔敬的心情保存在記憶中的那個巴黎,現在只是舊時的巴黎了。請允許他談那舊時的巴黎,好象它現在仍然存在一樣。」這勾起了對過去的回憶,使得讀者意識到這是作者在被流放時的自我描述:「在那些鋪路的石塊上,你也曾留下了你的肝膽、你的血和你的心。」[24]他在另一處描述子彈「把他身旁一家理髮鋪子門上掛在他頭上方的一隻刮鬍子用的銅盤打了個窟窿。一八四六年,在民約街靠菜市場的那些柱子拐角的地方,人們還能看見這隻被打穿了的銅盤。」就警方在碉堡里的行動,他寫道:「關於這件案子,本書的作者在一八四八年手中還有過一份一八三二年寫給警署署長的專案調查報告。」[25]

Remove ads

劇情

第一部: 芳婷

Thumb
由瑪嘉烈·伯娜丁·霍爾繪製的法天妮。

1815年迪涅,一位叫鏘·巴路鏘的農民在服刑19年後獲釋——為自己飢餓的姐姐和家人偷麵包而被判刑5年,屢次越獄加判14年——因自己攜帶的黃色身份證而被旅店多次拒絕。他露宿街頭,內心充滿酸楚和憤怒。

迪涅的主教米里艾爾准許他留宿。晚上,鏘·巴路鏘偷走主教的銀器。當警察將他逮捕時,主教假裝銀器是自己送給鏘·巴路鏘的,並把銀燭燈也送給他,就好像是他忘記拿一樣。警察接受這個解釋,轉身離開。米里艾爾告訴鏘·巴路鏘上帝寬恕他,並要求他用銀器換來的錢做一個正直的人。

鏘·巴路鏘對米里艾爾的教訓苦思冥想。當他碰上12歲的佩蒂特·瑞爾威,出於習慣,鏘·巴路鏘搶走瑞爾威的四十蘇。然而,他立即悔改,併到處尋找瑞爾威。只是,他盜竊一事被上報至警察局。鏘·巴路鏘不得不躲起來,並意識到如果他被抓住,會因累犯而處以重罪。

六年過去了,鏘·巴路鏘使用化名馬特尼路先生,成為富有的工廠老闆,並成為蒙特勒伊的市長。在路上,他碰到一位名叫割風伯伯的人壓在車輪下。車子過重,重賞面前竟然無人出手相救,於是鏘·巴路鏘決定自己救割風。他爬到車下,將其頂起,救了割風的命。鎮上的檢察官薩比盧見此起了疑心。他看到市長力量非凡,並聯想起犯人鏘·巴路鏘。

巴黎女工法天妮愛上斐利克斯·多羅米埃。他的朋友李士多里、法梅依、勃拉什維爾也與法天妮的朋友大麗、瑟芬、寵兒結緣。男人們隨後卻拋棄這幾位女孩。法天妮只好自己照料她和多羅米埃的女兒科斯迪。當法天妮來到蒙菲爾美殊時,她將科斯迪交給德納第一家照料。德納第是落魄的酒店老闆,他的妻子則十分自私、殘忍。

法天妮不曉得德納第利用自己的女兒做童工,而是努力地滿足他們虛構出來的賬單。之後,女兒非婚生的事情被發現,她被鏘·巴路鏘的工廠解僱。與此同時,德納第開出的賬單變得日益龐大。絕望中,法天妮只得出賣自己的頭髮和門牙,最後賣身還債,健康每況愈下。

花花公子巴馬塔波瓦當街猥褻法天妮,後者出手還擊。薩比盧因此逮捕法天妮。她希望照料女兒,乞求寬恕,但薩比盧判她入獄六個月。鏘·巴路鏘(馬特尼路市長)出面阻止,命令薩比盧將其釋放。鏘·巴路鏘因自己的工廠解僱法天妮而感到內疚,答應法天妮接回科斯迪。之後將法天妮送到醫院。

薩比盧面見鏘·巴路鏘,並承認在他釋放法天妮後,自己曾向上級打小報告,檢舉馬特尼路市長是囚犯鏘·巴路鏘。他告訴鏘·巴路鏘自己弄錯了,因為當局已經找到真正的鏘·巴路鏘,並將其關押,準備第二天開庭。鏘·巴路鏘倍感糾結,再三考慮後決定暴露身份,拯救無辜。他前往法庭,揭露真相。之後,鏘·巴路鏘回到蒙特勒伊見法天妮。薩比盧尾隨而至。

薩比盧逮捕鏘·巴路鏘,鏘·巴路鏘要求他寬容三天,以將科斯迪接回來,但薩比盧拒絕這個請求。法天妮發現科斯迪不在身邊,便瘋狂地叫嚷起來。薩比盧命令她安靜,並揭示鏘·巴路鏘的真實身份。法天妮受驚過度,倒地不起。鏘·巴路鏘在她耳邊細語,吻手後離開。翌日,法天妮的遺體被丟棄在公墓。

第二部:科斯迪

鏘·巴路鏘逃跑後再次被捕,處以死刑。國王將其減為終身苦役。在土倫軍港的關押地點,鏘·巴路鏘冒極大的風險救下一名絆在繩索上的水手。圍觀人都高呼赦免鏘·巴路鏘,而後者則「不慎」落入大海,官方報告稱犯人遇難,屍首無處可尋。

鏘·巴路鏘在聖誕節時來到蒙菲爾美殊,發現科斯迪獨自在林子裏提水。鏘·巴路鏘與科斯迪同行至酒店。他點餐後,觀察狄納路汀一家是如何因孩子們爭玩偶而虐待科斯迪,溺愛自己的女兒艾寶妮和亞西瑪。鏘·巴路鏘遂為科斯迪買回了一個非常昂貴的玩偶,科斯迪猶豫後高興地接受。艾寶妮和亞西瑪對此感到嫉妒。狄納路汀夫人則十分憤怒,而狄納路汀先生則對此並不關注,他只關心錢。

第二天一早,鏘·巴路鏘告訴狄納路汀他想帶走科斯迪。狄納路汀夫人立即同意,而狄納路汀先生則裝出自己愛護孩子,為她着想,不願離開她。鏘·巴路鏘支付1,500法郎,帶着科斯迪離開酒店。為了敲詐更多的錢,狄納路汀拿着1,500法郎追了出去,告訴鏘·巴路鏘要科斯迪回來。他告訴鏘·巴路鏘自己不能讓科斯迪離開,除非有她母親的字據。鏘·巴路鏘為狄納路汀出示法天妮的信件,上面寫明撫養科斯迪的授權。狄納路汀要求鏘·巴路鏘必須支付一千埃居,但倆人轉頭離開。狄納路汀只好回家,遺憾自己出門前沒有帶上一把槍。

鏘·巴路鏘和科斯迪逃到巴黎。鏘·巴路鏘租住在戈爾博老屋,在那裏與科斯迪度過快樂的時光。但幾個月後被薩比盧再次發現。鏘·巴路鏘帶着科斯迪逃跑。他們在割風伯伯的幫助下躲進永敬會伯爾納女修院。割風伯伯正是鏘·巴路鏘從車輪下救出的人,現在是修院的園丁。鏘·巴路鏘也因此成為修院的園丁,科斯迪則成為修院的學生。

第三部:馬呂斯

八年後,法國唯一同情工人階級的讓·馬克西米連·拉馬奎將軍去世時,安東尼拉斯領導的「ABC之友」正在為反對法國保皇主義的而準備起義,時值六月暴動前夕。狄納路汀的兒子卡比勞斯淪為流浪兒,也參加起義。

學生馬利斯·龐麥路士因為其自由主義的政治觀點而與家人吵翻。在他父親龐麥路士上校去世後,馬利斯發現父親的一份囑咐,要他幫助一位名叫狄納路汀的軍士,後者曾經在滑鐵盧戰場上救過他的性命——實際上,狄納路汀當時正在屍體上盜竊,救助上校不過是湊巧。他自稱是一位軍士來掩飾盜竊的行為。

在盧森堡公園,馬留斯與科斯迪相愛。狄納路汀一家破產後也移居巴黎,改名為「容德雷特」,住在戈爾博老屋(湊巧的是,鏘·巴路鏘和科斯迪在離開狄納路汀酒店後曾在此短暫居住過)。馬留斯也住在那裏,是狄納路汀的鄰居。

艾寶妮已經成為一名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的苦兒,她前往馬留斯那裏去乞討。為了討他喜歡,艾寶妮賣弄着自己識字,翻開一本書來讀,並寫下「警察來了」的字眼。出於同情,馬留斯給她一些錢。當艾寶妮離開後,馬留斯透過牆縫觀察「容德雷特」一家。當時一位慈善家和他的女兒即將來拜訪他們。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窮,狄納路汀踢翻椅子,命令亞西瑪打碎玻璃,後者在執行時,割傷自己的手(這正合狄納路汀的意思)。

慈善家和他的女兒來了——正好是鏘·巴路鏘和科斯迪。馬利斯立即認出科斯迪。拜訪之後,鏘·巴路鏘答應他們去取更多的錢,之後會回來。在鏘·巴路鏘離開後,馬利斯請求艾寶妮追蹤他們,以取得地址。艾寶妮對馬利斯有好感,於是不情願地答應。狄納路汀也認出他們是鏘·巴路鏘和科斯迪,於是準備報復。狄納路汀叫「貓老闆」來幫忙。

馬利斯得悉狄納路汀的計劃後,跑到警察局向薩比盧報案。薩比盧給馬利斯兩把手槍,告訴他可以隨時可以通過開槍來通風報信。狄納路汀派艾寶妮和亞西瑪出去放風。當鏘·巴路鏘拿錢回來時,狄納路汀和「貓老闆」旋即伏擊,揭露他的真實身份。馬利斯認出這就是父親的「救命」恩人,陷入糾結的境地。

他試圖去拯救鏘·巴路鏘,同時又不背叛狄納路汀。鏘·巴路鏘否認自己的真實身份,裝作不認識狄納路汀,並試圖跳窗逃跑,事敗被綁了起來。狄納路汀勒索鏘·巴路鏘200,000法郎,並要他給科斯迪寫信,叫她過來,當作肉票。在鏘·巴路鏘寫信時,狄納路汀記下地址。狄納路汀令人去綁架,但卻發現這是假地址。

鏘·巴路鏘利用這段時間來悄悄為自己鬆綁。而狄納路汀則打算殺死鏘·巴路鏘。當「貓老闆」準備下手時,馬利斯想起艾寶妮先前給他寫的紙條,便扔了進去。狄納路汀看到後大驚,準備逃跑,但正好碰見薩比盧。

薩比盧逮捕狄納路汀一家和「貓老闆」。蒙帕立斯則和艾寶妮在一起,沒有參加行動;卡比勞斯很少參與父親的事情,也不在場。鏘·巴路鏘則趁薩比盧恍神時逃跑。

第四部:普呂梅街牧歌和聖德尼街史詩

Thumb
艾寶妮保護鏘·巴路鏘,阻止強盜。

艾寶妮獲釋後,找到馬利斯,低落地告訴他科斯迪的地址。她領着馬利斯到了位於卜呂梅街的鏘·巴路鏘家,馬利斯在此徘徊良久。終於和科斯迪相見,墜入愛河。狄納路汀、「貓老闆」等人越獄成功。傍晚,六人前往鏘·巴路鏘家搶劫。然而,他們撞見了坐在門前的艾寶妮,後者阻止了他們的行動。強盜們不得不離開,與此同時,科斯迪告訴馬利斯自己和鏘·巴路鏘會去英國一周。

第二天,鏘·巴路鏘正因為再次遇到狄納路汀而心煩意亂。他驚訝地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着「趕快離開」,於是立即準備。他找到科斯迪,告訴她兩人必須住在別處,並移居英國。馬利斯試圖得到外公的同意,讓自己和科斯迪結婚。外公雖然看似生氣,但是十分想念馬利斯。不過脾氣倔強的他拒絕馬利斯的求婚請求,並侮辱科斯迪。馬利斯勃然大怒,隨即離開。

第二天,學生們組織暴動,在法國聖德尼街上興建碉堡。卡比勞斯發現薩比盧,並向安東尼拉斯舉報。當安東尼拉斯質問薩比盧時,發現後者的探子身份。安東尼拉斯和其他學生把薩比盧綁了起來。當晚,馬利斯前往卜呂梅街找科斯迪,卻發現房子空無一人。他隨後得到消息,告訴他自己的朋友在碉堡那邊等他。心煩意亂的馬利斯惟有前往碉堡。

當馬利斯來到時,「革命」剛剛開始。當馬利斯去撿炸藥桶時,一個士兵舉槍指向馬利斯。一人挺身而出,伸手遮住士兵的槍眼,自己卻被擊倒。士兵們一擁而上,馬利斯手持炸藥桶和火炬,逼退士兵。馬利斯決定爬向小一點的碉堡,卻發現裏面空無一人。當他回來是,發現先前擋槍眼的竟然是艾寶妮。艾寶妮承認自己來碉堡,以便與馬利斯一同犧牲。

作者向讀者們透露是艾寶妮向鏘·巴路鏘通風報信。艾寶妮告訴馬利斯自己有封信要給他。當馬利斯索要這封信時,艾寶妮向馬利斯表白,並要求馬利斯在自己去世後親吻她。

馬利斯閱畢,便得知了科斯迪的下落,便寫了一封訣別信。他讓卡比勞斯前往遞送,但卡比勞斯將信件遞送給鏘·巴路鏘。鏘·巴路鏘得知科斯迪的愛人正在作戰,十分高興,但一小時後,他卻穿上國民警衛隊的制服,走出家門。

第五部:鏘·巴路鏘

Thumb
在下水道中的鏘·巴路鏘和馬利斯,繪於1900年。

鏘·巴路鏘一來到碉堡就救下一個人的性命,但他並不確定自己是來保護馬利斯抑或將他了結。馬利斯在鏘·巴路鏘出現時便立刻認出他。安東尼拉斯宣佈起義者的彈藥用盡,卡比勞斯跑出碉堡去撿拾國民警衛隊留下的彈藥,不過卻遇難。

鏘·巴路鏘主動要求執行處決薩比盧的命令,並得到安東尼拉斯許可。鏘·巴路鏘將薩比盧帶出人群,將其釋放後向空中鳴槍;馬利斯誤以為鏘·巴路鏘殺死薩比盧。當碉堡被攻陷後,鏘·巴路鏘背起昏迷不醒的馬利斯撤退。鏘·巴路鏘躲進下水道,避過巡警的搜捕,逃到上鎖的出口時,狄納路汀從黑暗中走出來。鏘·巴路鏘認出狄納路汀,但狄納路汀沒有認出渾身臭氣、不堪入目的鏘·巴路鏘。狄納路汀認為鏘·巴路鏘是個殺人犯,便向其勒索錢財,作為開門的條件。搜身時,狄納路汀悄悄地將馬利斯的衣服扯下一角,以便日後備用。狄納路汀拿到30法郎,打開門,希望鏘·巴路鏘可以引開門外跟蹤自己的警察。

離開下水道,鏘·巴路鏘碰見薩比盧,他向後者請求將馬利斯送回家。薩比盧認為馬利斯命不久矣,表示同意。在將馬利斯送回他外公家後,鏘·巴路鏘請求自己回家片刻,薩比盧再次表示許可。薩比盧告訴鏘·巴路鏘自己會在樓下等他,但當鏘·巴路鏘從窗外望去時,發現他已離開。薩比盧獨自返回警署,為法律的條文和鏘·巴路鏘的慈悲而倍感糾結。他發現自己無法將鏘·巴路鏘交由司法處置,但是又不能疏忽職守、褻瀆公職。由於無法走出這個矛盾的困境,最終跳入塞納河自殺。

馬利斯逐漸從傷病中恢復過來。在他與科斯迪準備婚禮之際,鏘·巴路鏘向他們贈予接近60萬法郎的巨額財富。二人趁着巴黎懺悔星期二節日舉辦婚禮,狄納路汀則盯上鏘·巴路鏘,並命令亞西瑪跟蹤。婚禮後,鏘·巴路鏘向馬利斯坦白,承認自己曾是苦役犯。馬利斯感到震驚,認為鏘·巴路鏘道德低劣,限制他和科斯迪的交往。鏘·巴路鏘默許,但絕望至極,癱倒在床。

喬裝打扮的狄納路汀拜訪馬利斯,卻被後者識破。狄納路汀試圖用鏘·巴路鏘的把柄訛詐馬利斯。狄納路汀指證鏘·巴路鏘是個兇手,將衣服的碎片拿出來當做證據。馬利斯驚訝地發現碎片正是從自己衣服上撕下來的,得悉鏘·巴路鏘的救命之恩。馬利斯抄起一手鈔票摔向狄納路汀,揭穿狄納路汀的面目,並拿出巨款,命令狄納路汀永不再出現。狄納路汀接受,並和亞西瑪去美洲,變成奴隸販子。

馬利斯告訴科斯迪實情,二人衝向鏘·巴路鏘的居所。此時,鏘·巴路鏘正處於彌留之際,兩人冰釋前嫌。鏘·巴路鏘向科斯迪袒露後者身世,滿足而去,遺體葬入拉雪茲神父公墓

評價

小說的面世是一個萬眾矚目的事件,全因作者雨果在當時是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大師,是個當時最著名的法國詩人。《紐約時報》早於1860年4月,即出版前兩年已宣佈其即將出版。[26]可是,雨果在當時禁止其出版商公佈其故事的概要,並拒絕授權所有出版機構在出版物中摘錄小說的內容。另外,雨果亦要求出版商以「域陀·雨果為哥特世界創作的《巴黎聖母院》,等於他為現實世界創作的《孤星淚》」作為小說的介紹。[27]

出版商分別於1862年3月30日至31日及4月3日在布魯塞爾巴黎進行了大規模的推廣活動,而《孤星淚》的首兩集緊接這些活動出版。[28]其餘三集則於1862年5月15日出版。[29]

小說的評價好壞參差,且有不少評價為負面的評論。有些評論家指出小說主題不道德,過度感傷,有些則批評小說過於同情革命者。評論家高塞爾於1862年8月17日在《世界報》上指出「我無法在沒有被雨果先生描述的騷亂所引致的厭惡感影響之下閱讀」。[30]法國自然主義作家龔古爾兄弟亦指出小說是「人工」的和令人失望的。[31]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古斯塔夫·福樓拜更指出他「在書中既找不到真理,亦找不到偉大」。他亦批評小說中的角色造型粗糙,並指出「他們(小說中的角色)都很能說話——但全部都以同一個方式說話」。他認為雨果在這篇小說上花了「幼稚的努力」,並覺得這篇小說標誌着雨果職業生涯的結束,就如「上帝從天堂掉到地獄去」。[32]在一個報章評論上,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稱讚雨果成功吸引公眾關注社會問題,儘管他指出宣傳是藝術的相反。但是,波德萊爾在私底下卻痛罵此小說為一部「無味和無能」的作品。[33]

儘管惡評如潮,此小說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並自出版以來都是一本暢銷書。[34][35]雨果在小說出版後不久便流亡英國。據不可靠傳聞,雨果僅以「?」符號打電報給他的英語出版商,以詢問小說的銷情。作為回應,赫斯特和布萊克特僅以「!」符號電告之,表示銷情很好。[36]

中文譯作

Thumb
1904年出版的《慘世界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蘇曼殊翻譯了雨果的《孤星淚》,題名《慘社會》,1903年10月8日連載於《國民日日報》,署名「法國大文豪囂俄(雨果)著,中國蘇子谷譯。」,至12月1日,因報館被封停刊,前後11回。次年改由上海鏡今書局出版單行本時增加至14回,署名「蘇子谷、陳由己(陳獨秀)同譯」。此書未忠於原著,自第7回起,更杜撰情節,篡改處極多,文中竟然出現孔子和小腳,表現出對清朝政府強烈痛恨。陳獨秀續譯12至14回。

李丹、方於夫婦從1929年譯成第一冊後,以《可憐的人》之名收錄於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卻因戰亂,直至1958年至1984年才重新完整翻譯《孤星淚》五卷,這是中國第一套《孤星淚》全譯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一卷,1958年;第二卷,1959年;第三、四卷,1980年;第五卷,1984年)。

  • 《慘世界》,蘇子谷、陳由己譯,鏡今書局,1904年
  • 《孤星淚》(礪志小說),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07年
  • 《可憐的人》,李丹、方於譯,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1929年
  • 《孤星淚》,一名《孤星淚》,李敬祥譯,上海啟明書局,1936年5月
  • 《孤星淚》(第一部),李丹、方於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58年5月
  • 《孤星淚》(第二部),李丹、方於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59年6月
  • 《孤星淚》(第三部),李丹、方於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0年9月
  • 《孤星淚》(第四部),李丹、方於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0年12月
  • 《孤星淚》(第五部),李丹、方於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4年6月
  • 《孤星淚》,張錦燦譯,臺南大眾書局,1977年2月
  • 《孤星淚》,曹思彬、曹磊節寫,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0年
  • 《孤星淚》,李丹、方於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 《孤星淚》,玖野譯,香港壹出版,1995年12月
  • 《孤星淚》,玖野譯,臺中三久出版,1995年
  • 《孤星淚》,宋詒瑞譯,香港新雅文化,1996年4月
  • 《孤星淚》,李光遠譯,臺南祥一出版社,1997年
  • 《孤星淚》,羅銳亨編譯,臺南南臺圖書,1997年
  • 《孤星淚》,莫妮卡·柯林(Monica Kulling)改寫,王馨卉譯 譯,臺中三久,1995年
  • 《孤星淚》,李玉民譯,臺北貓頭鷹,1999年
  • 《孤星淚》,陳惠淑譯,臺南漢風出版社,2000年
  • 《孤星淚》,方華文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 《孤星淚》,牟懷松、吳星鐸編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2006年
  • 《孤星淚》,李玉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0月
  • 《孤星淚》,潘麗珍譯,商務印書館(香港),2009年

改編作品

自原著出版後,《孤星淚》已被改編成多個作品,並被移植至各種媒體上,如書本、電影、音樂劇、戲劇、遊戲等等。

這些改編作品的著名的例子包括:

續集

  • 《科斯迪:「孤星淚」的續集》,由勞拉·卡爾帕金英語Laura Kalpakian創作,於1995年出版。它延續了科斯迪與馬利斯的故事,但與其說它是原著的續集,不如說是1980年音樂劇的續集。[46]
  • 於2001年,由法蘭索瓦創作的兩部法語小說延續了原著的劇情,它們分別是《科斯迪還是時間幻象》和《馬利斯還是逃犯》。薩比盧在小說裏自殺失敗,並最終成為一個信徒;狄納路汀回到美國,而馬利斯則蒙冤入獄。[47][48][49]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