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蜥鱷屬(屬名:Geosaurus)是種體型瘦長的海生海鱷類,屬於地蜥鱷科。地龍是種肉食性鱷類,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海中。目前還沒有發現地龍的蛋,所以對於牠們生活方式的了解非常少。其他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動物,例如蛇頸龍類或魚龍類,都直接在水中產下牠們的幼體。也不清楚地龍是在陸地上或海中交配。
地蜥鱷屬 化石時期:
| |
---|---|
G. giganteus的重建圖以及和人類的對比 | |
無效狀況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爬蟲綱 Reptilia |
科: | †中喙鱷科 Metriorhynchidae |
亞科: | †地蜥鱷亞科 Geosaurinae |
族: | †地蜥鱷族 Geosaurini |
亞族: | †地蜥鱷亞族 Geosaurina |
屬: | †地蜥鱷屬 Geosaurus Cuvier, 1824 [1] |
模式種 | |
巨型地蜥鱷 G. giganteus (von Sömmerring, 1816)
| |
種 | |
| |
異名 | |
名稱
地蜥鱷是由法國自然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在1824年命名,屬名在希臘文中意為「大地蜥蜴」[1]。「地蜥鱷」意思是「陸地上的爬行動物」,最初被認為生活在陸地上,後來了解到,它大部分時間在水下度過。 過去因為不明的原因,地蜥鱷長期被用作中喙鱷屬(Metriorhynchus)的中文名稱,而真正的地蜥鱷則被長期翻譯為「地龍」。
敘述
地蜥鱷是種大型海生爬行動物,屬於偽鱷類的海鱷亞目演化支,是現代鱷魚的遠親。地龍有短頭顱骨,外形類似其近親噬蜥鱷。牙齒彎曲,適合撕裂獵物身體,可能會攻擊大型獵物。
許多關於地蜥鱷的早期研究,都是根據埃伯哈德·弗拉士(Eberhard Fraas)發現的一個接近完整頭顱骨,這個化石發現於德國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晚期。弗拉士將這個頭顱骨歸類於G. suevicus[5]。這個頭顱骨有長而狹窄的口鼻部,具有許多小型、尖銳牙齒,與模式種巨地蜥鱷(G. giganteus)的頭顱骨有很大差異。在2009年的地龍屬重新研究,顯示這個長頭顱骨其實屬於環蜥鱷屬[6]。
分類
地蜥鱷的次異名包含:Brachytaenius、Halilimnosaurus[7]。自從19世紀以來,有許多種被歸類於地蜥鱷屬。但根據近年的數個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地龍屬不是個單系群[8][9]。G. suevicus與G. araucanensis似乎另外形成一個單系群[8][10],可能是安那裏奧鱷的近親[8][11]。此外,許多早期時代命名的地蜥鱷科物種,並沒有準確地歸類。以地龍屬為例,許多種被重新歸類於到其他屬,或成為其他種的異名。相反地,也有其他屬的種,被改歸類於地龍屬[6]。
地蜥鱷屬於地蜥鱷科,地蜥鱷科的其他屬包含:地蜥鱷、噬蜥鱷、以及安那裏奧鱷(Enaliosuchus);而地蜥鱷科的疑名則包含Aggiosaurus、泳鱷(Neustosaurus)。
根據2009年的重新研究,地龍屬目前有三個有效種[6]:
在2009年的地龍屬重新研究,提出地蜥鱷科的種系發生學分析,發現地龍屬的許多種是並系群,或是應歸類於其他屬。
曾被歸類於地龍屬的許多種,目前被改歸類於環蜥鱷屬,包含:發現於德國的晚侏儸紀(晚啟莫里階)地層的G. suevicus、發現於墨西哥的晚侏儸紀(早提通階)地層的G. saltillense[14]、發現於墨西哥的晚侏儸紀(中提通階)地層的G. vignaudi[15]、發現於阿根廷的晚侏儸紀(早提通階)的G. araucanensis[16]。
具有長口鼻部的G. gracilis,化石發現於晚侏儸紀(早提通階)的德國。起初為Rhacheosaurus的模式種[17],之後被改歸類於地龍屬。根據2009年的重新研究,被改回獨立屬Rhacheosaurus[6]。
G. carpenteri的化石是一個部分頭顱骨,發現於英格蘭約克夏郡,最初是噬蜥鱷的ㄧ個種。在2010年的地蜥鱷科演化研究,被建立為新屬,Torvoneustes[13]。
古巴的牛津階地層發現一個地龍化石,目前還沒有命名[18]。在2009年的研究裏,認為這個化石可能是環蜥鱷屬的近親[6]。
古生物學
地龍的身長為3公尺左右,與現存鱷魚相比,體型較小。地龍的身體呈現高度流線型,游泳時可擁有較好的液體動力。而地龍的鰭狀尾巴使牠們游泳時比現代鱷魚更有效率[19]。
近期的研究發現,地龍的幼年與成年個體有發展良好的鹽腺。這意味地龍可以在鹽水環境中生存,也可以在不發生脫水情況下,以離子含量與海水相同的動物為食,例如頭足綱[20][21]。地蜥鱷的成年標本也發現有發展良好的鹽腺[22]。
德國巴伐利亞州的Mörnsheim組(屬於索倫霍芬石灰岩,年代為早提通階)發現了5種海鱷類化石,其中包含噬蜥鱷,與地蜥鱷屬的巨地蜥鱷、蘇維匯環蜥鱷、纖細脊蜥鱷。科學家提出這些海鱷纇的生態位不同,依此得以互相共存。噬蜥鱷與巨地蜥鱷的體型大,口鼻部短,有鋸齒狀牙齒,似乎是當地的頂級掠食動物。蘇維匯環蜥鱷和纖細脊蜥鱷的口鼻部長,可能主要以魚類為食;體型更瘦小的纖細脊蜥鱷似乎以更小的動物為食。除了上述4種地蜥鱷類以外,當地還發現真蜥鱷科的狹蜥鱷化石[23]。
德國南部的Nusplingen石灰岩層,年代較索倫霍芬石灰岩晚,屬於啟莫里階晚期。當地發現了蘇維匯環蜥鱷與巨噬蜥鱷(D. maximus)的化石。與索倫霍芬的狀況相同,噬蜥鱷是頂級掠食動物,而環蜥鱷屬主要以魚類為食[24]。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