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集團軍,是一支曾經存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序列的集團軍,前身為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原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54631部隊,後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71320部隊,軍部駐地河南省開封市。於2017年被裁撤。

快速預覽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集團軍, 存在時期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集團軍
Thumb
存在時期1945年 - 2017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專用顏色   紅色綠色
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參與戰役第一次國共內戰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韓戰
一江山島戰役
1979年中越戰爭
六四天安門事件
關閉

沿革

陸軍第二十集團軍的前身是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1月下旬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長葉飛、副團長阮英平[1][2]。1938年12月,第六團調赴蘇南,劃歸第一支隊建制。1939年5月,葉飛領導的第六團東進陽澄湖地區,與梅光迪何克希領導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軍會合,成立江南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第六團改稱「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東進抗日,先後取得黃塘戰鬥、滸墅關戰鬥、夜襲虹橋機場等戰鬥勝利。1939年9月主力西撤後,留下的傷病員於1939年11月成立「江抗東路司令部」,後來被編入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這段故事在1960年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藝工作者創作為著名的京劇樣板戲沙家浜》。這支傷病員組成的部隊後來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第五十九師第一七五團[1]

1939年9月下旬,江南抗日義勇軍主力從常熟西撤江陰,在江陰遭到日偽軍以及俞一則楊蔚率領的「忠義救國軍」截擊。1939年10月8日,江南抗日義勇軍在江陰西石橋召開軍政人員大會,陳毅作長篇報告,宣佈將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軍和第五路軍合併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一團,團長兼政委喬信明,參謀長廖政國,將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軍和第四路軍合併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團,團長徐緒奎,政委何克希

1939年10月26日,江南抗日義勇軍主力移師揚中縣,與以管文蔚為司令員的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會師,合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簡稱新四軍挺縱),管文蔚任司令員,葉飛任政治委員兼副司令員。會師合編後,新四軍挺進縱隊整訓近兩個月。1939年12月初,新四軍挺進縱隊第二團回江南,其餘大部於1940年1月初北渡長江挺進蘇北,在揚州泰州地區展開,參與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參加了黃橋戰役[3]

1939年11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新四軍挺進縱隊歸屬江南指揮部領導。1940年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北渡長江進入蘇北,改稱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新四軍挺進縱隊歸屬蘇北指揮部領導,改編為蘇北指揮部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葉飛[1]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1941年2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及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原蘇北指揮部第一、二、三縱隊分別改編為第一師第一、二、三旅。

1944年12月,粟裕率新四軍第一師師部和第3旅第7團以及300多名蘇中地方幹部、3旅陶勇率領的蘇中特務1團、特務4團突破長江,自蘇北挺進到蘇浙皖邊,與王必成率領的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會合,於1945年2月組成蘇浙軍區,下轄第一縱隊(原第六師第十六旅)、第二縱隊(原浙東遊擊縱隊的第3支隊、第5支隊、金肖支隊、淞滬支隊、三北自衛縱隊、四明自衛縱隊、南山自衛縱隊組成)、第三縱隊(原第一師南下部隊3個主力團)。1945年4月7日,第一師繼任師長葉飛率第一師教導旅3個團(教導旅旅長廖政國。教導旅1團為原1旅1團(新四軍老6團),2團為蘇中軍區特務2團 (由蘇中二分區的特務營擴編而來),3團為高寶獨立團(由原18旅52團3營擴編而來))。葉飛被任命為蘇浙軍區副司令,教導旅改編為蘇浙軍區第4縱隊,下轄10、11、12三個支隊(由教導旅1、2、3團改編)。[1]。蘇浙軍區第1、第3、第4縱隊在天目山的三次反頑戰鬥取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9月16日,黨中央指示華中局:「全國內戰危險雖仍極大,但和平局面仍有可能。你們在蘇南、浙東、皖南三地部隊,如果和平局面出現,有轉移到江北之可能。望你們立即注意控制北上通路,保證北上安全,準備於將來適當時機渡江北上。」9月20日,黨中央又指示華中局:「浙東、蘇南、皖南部隊北撤,越快越好,此事已在重慶談判中,當做一個讓步條件向對方提出。」9月下旬,根據中央與華中局的緊急指示,蘇浙軍區的部隊分別從浙東、浙西開始北撤。粟裕率領軍區黨委機關和第1、3縱隊越滬寧鐵路,由西橋渡江北上蘇中泰興。葉飛率領第4縱隊策應和掩護第2縱隊北撤。第2縱隊在撤退中遭到國民黨三戰區的圍追阻截,其一部在北渡杭州灣登陸澉浦時,被國民黨第79師三面包圍,經過16個小時的激戰,突破重圍。1945年10月15日,蘇浙軍區的部隊全部撤離江南。1945年10月25日賴傳珠去電劉少奇,堅決要求調東北去工作,為黨在前方服務。1945年10月28日中央致電華中局羅榮桓李作鵬陳毅黎玉並告東北局:「(乙)華中葉飛縱隊仍照前議去東北,出足三個旅九個團及一個直屬團共兩萬人或再多一點,其中至少要有三個至四個主力團。出發時間可推遲十天至十五天,衣服裝備均須辦足(但須輕裝,不要笨裝),恢復疲勞,鼓舞士氣,整頓紀律,帶足政治工作及地方工作幹部,以葉飛為司令員,賴傳珠為政治委員,取黃(克誠)路線去東北。」10月29日中央電示賴「任葉縱隊政委,北去。」1945年11月11日在蘇北漣水組建新四軍第一縱隊,司令部由原蘇浙軍區與蘇中軍區抽調人員組成,政治部由原浙東區黨委機構及浙東遊擊縱隊政治部部分人員組成:

  • 司令員葉飛(原蘇浙軍區副司令員)
  • 政委賴傳珠(新四軍原參謀長),1946年9月6日調東北/葉飛兼任
  • 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啟龍(原浙東區黨委書記、浙東遊擊縱隊政委)
  • 參謀長賀敏學(原浙西軍分區司令員)
  • 政治部副主任湯光恢(新四軍政治部原保衛部部長)
  • 第一旅(原蘇浙軍區第四縱隊)旅長廖政國(原蘇浙軍區第四縱隊司令員),政委阮英平(原蘇中第3分區政委)
  • 第二旅(原蘇中軍區教導第一旅,1945年7月蘇中軍區以原1師2旅及18旅部分骨幹為基礎組建,劉飛為旅長,3個團來自原18旅的52團、江都獨立團、東台獨立團)旅長劉飛,政委彭林(蘇浙軍區第二縱隊金(華)蕭(山)支隊支隊長)
  • 第三旅(原蘇浙軍區第二縱隊)旅長張翼翔(原蘇浙軍區第二縱隊副司令員),政委何克希(原蘇浙軍區第二縱隊司令員)。
    • 7團:浙東5支隊和淞滬支隊合編
    • 8團:浙東3支隊與金肖支隊合編
    • 9團:浙東4支隊與三北特務營合編

各旅均轄三個步兵團,共約22000餘人。這三個旅都是以紅軍成員為骨幹,於抗戰時期發展起來的,其中第1旅為縱隊「建軍歷史最久,戰鬥鍛煉最多,戰鬥力較強的部隊,又是具有優良戰鬥作風的新四軍主力之一」

中央軍委預定第一縱隊開赴東北的路線是:越過隴海路,經山東濱海地區,到達膠東,由龍口渡渤海到營口登陸。11月12日賴傳珠離開淮陰軍部,到達漣水一縱駐地,與葉飛一起籌劃北上事宜。11月21日,部隊按原計劃出發,11月25日抵達山東莒縣地區。11月27日,接到中央的電報,命令部隊暫停北上,停留在濱海老根據地大店、相公莊地區。12月6日根據東北形勢變化,中央決定葉賴縱留山東作戰,致電陳饒張黎並告張粟譚葉賴「葉賴縱隊停止進入東北任務,着留山東參加這一帶有決定性的戰鬥。」調歸山東野戰軍,屬津浦前線指揮部領導,參加了津浦路阻擊戰,在兗州泰安大汶口等地殲滅拒絕投降的日偽軍和國軍各一部。1946年1月7日,改稱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1946年6月,收復泰安、大汶口。1946年7月,與魯中軍區部隊共同在膠濟路反擊國軍進攻的作戰中,取得文祖戰鬥勝利。後來第一縱隊奉命移師魯南。一縱在山東作戰消耗較大,據賴傳珠1946年9月3日給陳毅、黎玉及軍委的一份報告中稱:「(一縱)初到山東時約兩萬五千人,兗(州)泰(安)之戰傷亡約一千餘人,復員老弱者一千餘,逃亡病故者約四百餘,共減員將近三千五百人以上。除泰安戰後補充俘虜千人質量很壞不夠鞏固外,八個月來未得補充。現三團有九百餘人,特務團八百餘人,平均每團約一千四百人,重武器背不動,如連續戰鬥實有困難」。又經過嶧南、嶧東兩次防禦作戰,一縱因消耗減員過大,又無補充,奉令把第1、第2旅分別裁併一個團(第2、第3團合編為第2團,第5、第6團合編為第6團),全縱只轄七個團。台棗反擊戰後,1縱利用戰役間隙在魯南十八鳳落地區進行戰備休整練兵,期間建立了縱隊炮兵營,各步兵團成立了特務營,各旅均補充了一千名左右新參軍的戰士,元氣稍稍得以恢復。並調整幹部:第3旅政委何克希調任縱隊副司令員,第3旅旅長張翼翔任縱隊參謀長,第2旅政委彭林調華東局黨校學習後任膠東軍區東海分區司令員,第3旅副政委張文碧調任第2旅政委,原第3旅副旅長兼參謀長劉亨雲升任第3旅旅長,原第3旅政治部主任楊思一任第3旅政委,原第3旅第7團團長謝忠良任第3旅參謀長,原第7團政委邱相田任第3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山野南下隴海線作戰時,一度打算調一縱參加,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縱留在了魯南。11月11日14時,「第八團在北田家營遭敵空、炮猛烈轟擊,一度陷於混亂,傷亡較大,副團長周瑞球、政治部主任朱光犧牲」,此戰第8團幹部掌握部隊不夠,在受到6架敵機配合坦克、步兵的反擊時,動搖混亂,使得已被包圍在賈房、北羅的國軍得以突圍。由於此戰失利,後的第二天起即連續開會檢討和總結長達一周。葉飛在回憶錄中寫:「這樣,陳老總手上實際掌握的部隊只有第二縱隊(缺五旅)、第七師和魯南八師,數量和質量都不及華中野戰軍」。兵力未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是泗縣戰鬥失利的一個重要因素。留在魯南的一縱,「先後打了三仗,但都未能打殲滅戰,打了消耗戰、擊潰戰,很窩囊」,也打得很不理想。對此,葉飛後來總結:「我們應當客觀地承認戰爭初期集中兵力的問題,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難,是需要一個過程才能做到的」。

1946年12月參加宿北戰役,和兄弟部隊殲滅國軍第六十九師。1947年1月,參加魯南戰役,和兄弟部隊全殲國軍2個整編師及1個快速縱隊。1947年1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各旅分別改為第一、二、三師。解放戰爭中,作為華東野戰軍主力轉戰於華東戰場,先後參加孟良崮戰役、挺進豫皖蘇、淮海戰役[1]

1949年2月,第一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軍長劉飛,政委陳時夫,各師分別改為第五十八、第五十九、第六十師。隨後參加渡江戰役上海戰役。戰後在江浙一帶整訓,作為解放台灣的戰略預備隊[1]

1950年韓戰爆發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於1950年11月在軍長兼政委張翼翔的帶領下入朝鮮參戰。在長津湖戰役中,第五十八師第一七二團第三連連長楊根思率一個排堅守小高嶺陣地,阻擊敵軍的衝擊,最後和敵人同歸於盡,被追授為特級戰鬥英雄,並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1]

1952年10月,第二十軍從朝鮮回中國,駐防浙江省杭州市,屬華東軍區(1955年後改為南京軍區)。1955年1月,第六十師與華東軍區海軍、空軍共同參加了一江山島戰役,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首次三軍協同作戰的戰鬥。1975年7月,第二十軍與濟南軍區第一軍對調,移駐河南省開封市,轉隸濟南軍區。該軍第五十八師參加了1979年2月中越戰爭[1]

1985年,在百萬大裁軍中,第二十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集團軍,轄步兵第五十八師、步兵第六十師和原第四十三軍的步兵第一二八師,並編入坦克第十一師、炮兵旅、高炮旅。1989年,步兵第五十八師和步兵第一二八師曾到北京參與執行戒嚴任務。1996年,步兵第一二八師改成武警機動師。1998年,步兵第五十八師和步兵第六十師改成摩步旅,坦克第十一師改成裝甲第十一師,並和陸軍第五十四集團軍的裝甲旅互調[1]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汶川大地震,陸軍第二十集團軍赴四川救災[4]

201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大軍區撤銷,五大戰區成立,陸軍第二十集團軍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陸軍[5]。2017年撤編。

編制

1985年陸軍第二十軍改編為陸軍第二十集團軍,轄步兵第五十八師、步兵第六十師,原屬第四十三軍的步兵第一二八師調入該軍,並編入坦克第十一師、炮兵旅(原炮兵二師)和高炮旅。步兵第五十九師撤銷,師部改編為高炮旅部。步兵第一二八師於1996年改為直屬武警總部的機動師。1998年後,陸軍第二十集團軍全軍旅團化。步兵第五十八師是全軍師改旅的試點單位,成為全軍第一個機械化步兵旅,步兵第六十師改為摩步旅,坦克第十一師改為裝甲第十一師後與陸軍第五十四集團軍裝甲旅對調建制。

2017年撤編前,陸軍第二十集團軍下轄:

歷任領導

新四軍、山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

(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集團軍

榮譽

曾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單位有:

  • 楊根思:原步兵第五十八師第一七二團第三連,現隸屬第八十三集團軍[1]
  • 沙家浜抗洪搶險英雄連:原步兵第五十八師第一七五團第二連[1]
  • 政紀模範連:原步兵第六十師第一七八團第三連[1]
  • 全國擁政愛民模範連:原第五十九師高射炮兵團第一連
  • 楊靖宇支隊:裝甲第十三旅,前身是楊靖宇領導組建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第一軍[19]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