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根號防護巡洋艦(日語:利根とね Tone ?)是舊日本海軍防護巡洋艦[3][4],曾經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後長期在中國沿海一帶巡邏。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本艦一直駐紮在上海進行警戒;1929年在一次航行中曾撞沉了一艘中國帆船。

Quick Facts 利根とね, 概觀 ...
利根とね
Thumb
利根號防護巡洋艦
概觀
艦種防護巡洋艦
擁有國大日本帝國
艦級利根級防護巡洋艦
製造廠日本佐世保海軍工廠
下訂1905年度
動工1905年11月27日
下水1907年10月24日
服役1910年5月15日
結局1933年4月30日作為靶艦擊沉
除籍1931年4月1日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4113噸
全長水線長:113.8米
全寬14.3米
吃水5.12米
燃料燃煤900噸,重油124噸
鍋爐宮原式煤油混燒鍋爐16座
動力垂直三段膨脹式蒸汽引擎2座
2軸推進
功率15,000匹馬力(11,000千瓦特)
最高速度設計:23(43公里每小時)
乘員392人[1]
武器裝備改裝後:
40倍徑單裝6英寸(152毫米)炮2門
40倍徑單裝120毫米(4.7英寸)速射炮10門
單裝76毫米高射炮2門
機槍1挺
457毫米(18英寸)魚雷發射管3具[2]
裝甲克虜伯滲碳裝甲
甲板傾斜部:76毫米
司令塔:100毫米
Close

本艦是佐世保海軍工廠建造的第一艘巡洋艦[1],同時也是日本海軍最後一艘搭載往復式蒸汽機[5]的軍艦[6]。1933年作為靶艦被擊沉。

本艦得名自流經關東地方利根川[1]。本艦為日本海軍中第一艘以「利根」命名的作戰軍艦(在此前還曾經有兩艘1873年(明治6年)建造的運輸船,也曾名「利根」)[1],日後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利根號重巡洋艦和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利根號護衛艦日語とね (護衛艦)相繼繼承了該名。

設計和概述

Thumb
利根號,攝於1911年樸茨茅夫

1905年(明治38年)5月22日,日本海軍從臨時軍事費裏面分配262萬9000日元預算給預定新建的甲號二等巡洋艦,分攤到1905-1908的四年支出里[7]

本艦的設計師為當時隸屬艦政本部第3部的近藤基樹日語近藤基樹造船大監(軍階等同於海軍大佐),以當初在英國埃爾斯維克船廠建造的吉野為藍本進行設計[8],因此兩者結構大體相同。動力部分,本艦搭載了兩台三菱四汽缸三段膨脹往復式蒸汽機,由16座宮原式水管鍋爐提供蒸汽,最大速度23節(43公里每小時),在10節(19公里每小時)經濟航速下最大航程為7,400海里(13,700公里)。同時這也是日本海軍中最後一艘使用這種往復式蒸汽機的軍艦。[6]

本艦主炮為兩門40倍徑單裝6英寸(152毫米)速射炮,有炮盾作為防護。主副武器的型號與口徑均與吉野相同;但設計人員為了節省噸位計,削減了6英寸炮數量,只有兩門[9][10]。副武器一開始是安裝了12門40倍徑單裝120毫米(4.7英寸)速射炮;不過最前面兩門副炮的安裝位置有問題,射界很窄,不久有關方面就拆除了這兩門炮,導致副炮總數減少到10門。輕型武器包括4門76毫米6磅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本艦在第一根煙囪位置加裝了兩挺76毫米高射炮。魚雷武器方面,本艦放棄了音羽等數艦的激進做法,重新配備了魚雷武器,艦上共安裝了3具457毫米(18英寸)魚雷發射管[9]。此外,本艦和日俄戰爭期間新造的軍艦一樣,吸取了春日的艦艏撞角「擊沉」吉野的經驗教訓,捨棄了艦艏的撞角,改為飛箭船式艦艏[9]

本艦採用了克虜伯滲碳裝甲,裝甲甲板最薄處38毫米,傾斜部分為76毫米。司令塔裝甲厚100毫米。作為典型的防護巡洋艦,本艦沒有舷側裝甲[6]

艦歷

Thumb
利根號,攝於1911年
Thumb
利根號,拍攝日期不詳
Thumb
利根號,攝於1918年

1905年(明治38年)9月30日,日本海軍內部為這艘預定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建造的甲號二等巡洋艦暫定名為「利根」[11]。同年11月27日,本艦在佐世保動工興建,這也是佐世保海軍工廠首次進行巡洋艦的建造工程[12][1]

1907年(明治40年)10月24日,本艦建成下水,時皇太子(日後的大正天皇)出席了下水儀式[13]。同一天日本海軍正式將本艦命名為「利根」[3][14],分類為二等巡洋艦[4][15]

1910年(明治43年)5月15日,本艦終於竣工[1]。全艦建造過程延宕達5年又5個月,時間拖延得如此之久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佐世保海軍工廠在此前僅建造過魚雷艇一類的小型軍艦,缺乏建造大型軍艦的經驗;另一個原因是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軍費開支有所收縮,導致造艦經費不足[8]。7月15日,新服役不久的利根編入第一艦隊[16]。同年8月8日,海軍即對剛服役不久的利根進行改裝,擴大無線電通信室,用以裝備四三式無線電裝置[17]

1911年(明治44年)3月1日 利根轉入第二艦隊[18]。不久有關方面決定派出鞍馬、利根兩艦組成「遣英艦隊」,由島村速雄海軍中將率領前往英國參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典禮閱艦式[1]。4月1日編隊從橫須賀出港[19],6月24日參加了閱艦式[1]。此後編隊歷訪歐洲各國,11月22日返回橫須賀[20]

1912年(大正元年)8月28日,日本海軍修改了艦艇分類,合併原有的二等、三等巡洋艦的區分,將不足7000噸的巡洋艦全部劃分為二等[21]。利根在新分類下依舊為二等巡洋艦[22][23]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參加了協約國一方加入戰爭。8月18日,日本參戰前夕,利根歸屬於第二艦隊第二水雷戰隊[24],作為戰隊司令岡田啟介海軍少將的旗艦,參加了青島戰役[25]

1915年(大正4年)12月13日,日本海軍打散原有編制,重新編成第一、第二、第三艦隊。利根此時轉入第三艦隊第六戰隊旗下(對馬新高利根明石[24]。此後在戰爭期間利根輾轉於第一艦隊第一水雷戰隊(旗艦)[26]第一特務艦隊日語特務艦隊[27]等編制內,在南海、印度洋等地進行巡邏[1]

1924年(大正13年)4月1日,利根編入第一遣外艦隊日語第一遣外艦隊,此後長期駐紮於中國沿海。[28]

1925年(大正14年)12月3日,利根結束在佐世保的維修,出發前往中國。5日返抵青島,並接替對馬成為第一遣外艦隊旗艦。[29]

1926年(大正15年)2月6日,利根離開青島,9日移駐上海。至此日軍第一遣外艦隊主力雲集上海,監視北伐進展。[30]

1927年(昭和2年)3月20日21時,國民革命軍北伐軍逼近上海新龍華,21日01時直魯軍撤退。當天白天上海各界舉行第二次總同盟罷工。租界各國認為有「南軍便衣隊」在上海附近活動,為控制局勢,決定以海軍陸戰隊進行威懾。13:30美國駐華艦隊旗艦匹茲堡號英語USS Pennsylvania (ACR-4)首先開始進行登陸行動,稍後利根(第一遣外艦隊旗艦)等日艦也開始出兵,至15時日本陸戰隊已經就位。同時日軍接報稱浦東一帶出現打着青天白日旗的便衣隊,利根、川內天龍等各艦也緊急派出預備隊前往浦東。22日直魯軍潰軍在租界各國軍隊調停下陸續解除武裝。23日上海總工會召開歡迎北伐軍大會,並向北伐軍請願收回租界;留在上海的各國人士以為國民政府準備武力收復租界,開始出現避難潮,各國繼續加派人員,日軍也加派至1700餘人。24日發生南京事件,日本開始從漢口撤僑前往上海,而局勢緊張期間利根等日本大型軍艦一直停駐於上海。[31]

1929年(昭和4年)9月7日10:30,利根從吳淞出發返回上海,12:27在上海港附近與一艘中國帆船相撞,導致該帆船沉沒,船上4男1女3名兒童落水。附近的小船以及水上警察署等立即進行救助,將落水者全部救上岸。日方聲稱在本次事件中利根並無過錯[32]。但日方考慮到船主損失了船隻以及所搭載的全部貨物,生活窮困,值得同情;同時日方指出可以利用本次事件應對各地的廢約促進會等。因此日方非但沒有索取賠償,還贈予了船主450日元的撫恤金[33]。11月30日,利根返回佐世保,轉入預備艦隊。

1931年(昭和6年)4月1日,日本海軍將利根從海軍中除籍[1],同一天從艦艇類別等級表中除名[34]。當天包括利根在內的3艘老舊軍艦(利根、築摩日語筑摩 (防護巡洋艦)阿蘇)改列為廢棄艦[35],利根的艦名也更改為「第2號廢棄艦(日語:廃艦二號)」[36]

1933年(昭和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在奄美大島附近,對第2號廢棄艦(原利根)進行了俯衝轟炸和艦炮射擊,將其擊沉。[37]

歷任艦長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将官履歴》,以及《官報》進行整理。

  • 臼井幹藏 海軍大佐:1909年9月15日 - 1910年6月25日 *兼佐世保海軍工廠艤裝員(- 1910年6月3日)
  • 森義臣 海軍大佐:1910年6月25日 - 12月1日
  • 片岡榮太郎 海軍大佐:1910年12月1日 - 1911年1月16日
  • 山口九十郎 海軍大佐:1911年1月16日 - 11月20日
  • 竹內次郎 海軍大佐:1911年11月20日 - 1912年12月1日
  • 西尾雄治郎 海軍大佐:1912年12月1日 - 1913年4月1日
  • 佐藤皐藏 海軍大佐:1913年4月1日 - 5月24日
  • 原篤慶 海軍大佐:1913年5月24日 - 12月1日
  • 武部岸郎 海軍大佐:1913年12月1日 -
  • 吉川安平 海軍大佐:1914年12月1日 - 1915年12月13日
  • 古川弘 海軍大佐:1915年12月13日 - 1916年12月1日
  • 石川秀三郎 海軍大佐:1916年12月1日 - 1917年12月1日
  • 福田一郎 海軍大佐:1917年12月1日 - 1918年11月10日[38]
  • (暫代)關干城 海軍中佐:1918年11月10日 - 12月1日
  • 關干城 海軍大佐:1918年12月1日 - 1919年12月1日
  • 常松憲三 海軍大佐:1919年12月1日[39] - 1920年12月1日[40]
  • 園田繁喜 海軍大佐:1920年12月1日[40] - 1921年11月1日[41]
  • 八角三郎 海軍大佐:1921年11月1日 - 1922年5月30日
  • 森田登 海軍大佐:1922年5月30日[42] - 12月1日[43]
  • 巨勢泰八 海軍大佐:1922年12月1日 - 1923年11月10日
  • (暫代)小林省三郎 海軍中佐:1923年11月10日 - 12月1日
  • 小林省三郎 海軍大佐:1923年12月1日 - 1925年4月15日
  • 高木平次 海軍大佐:1925年4月15日[44] - 10月20日[45]
  • 鈴木秀次 海軍大佐:1925年10月20日[45] - 1926年8月20日[46]
  • 植松練磨 海軍大佐:1926年8月20日 - 1927年4月5日
  • 中村龜三郎 海軍大佐:1927年4月5日 - 11月15日
  • 藤澤宅雄 海軍大佐:1927年11月15日[47] - 1928年12月10日[48]
  • 波多野二郎 海軍大佐:1928年12月10日[48] - 1929年11月30日[49]
  • 佐藤康逸 海軍大佐:1929年11月30日 - 1930年12月1日

註釋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