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堯(1907年8月18日[10][11]—1998年8月22日[12]),又名巍生[5]則之[13]詠堯泳堯,號武琨[14]湖南省醴陵縣人。1922年畢業於湖南岳雲中學,1923年赴廣州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1924年,轉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步科第一期[14],先後歷任南京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國民革命軍營長、團長、陸軍五十師政治部主任、中央軍校政訓處長[15]、政治總教官、湖南軍管區副司令兼參謀長、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廳長、軍委會廬山軍訓團講師、陸軍大學教授、國防部部本部次長(同副部長)、代理部長兼全國人事部部長等職[16] ,陸軍四星上將退役[17]。著有《中國國民黨黨史》、《政治學概論》、《世界各國革命史》、《人事行政論叢》、《人生哲學論》、《經濟學概論》、回憶錄《九十憶往》等。國學底子深厚,書法遒勁。 劉詠堯視同義子呂寶堯,在私下暨諸多邀請活動報導&中堂輓聯等,劉詠堯皆多主動表示或首肯•認同同意:《總統府陸軍一級上將戰略顧問劉詠堯》終身軍職身份。 [18]。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劉詠堯將軍贈予匾額,題字神鵰大師[19]

Quick Facts 劉詠堯, 本名 ...
劉詠堯
Thumb
軍職人事司司長(職等:簡任或中將)
本名詠堯
出生(1907-08-18)1907年8月18日
 大清湖南省長沙府醴陵縣
逝世1998年8月22日(1998歲—08—22)(91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墓地 中華民國臺灣省新北市汐止區國軍示範公墓中將七區[1]
國籍 中華民國
效命 中華民國
軍種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年份1923年-1951年
軍銜中華民國國防部部本部次長[2]
國防部代理部長兼全國人事部部長[3]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4]
陸軍大學教授
軍籍號碼英語Service number官號 字第五二二號[5]
部隊中華民國國防部
統率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參與戰爭東征陳炯明
北伐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獲得勳章 四等寶鼎勳章(1948)[5]
三等雲麾勳章(1943)[6]
四等雲麾勳章(1937)[5]
抗戰勝利勳章(1946)[7]
忠勤勳章(1945)[5]
光華獎章
大韓民國建國勳章(1948)[5]
美國自由勳章(1946)[5]
親屬祖父:劉湘帆
祖母:晏氏
父:劉芑藩
母:宋氏
繼母:鄺氏
元配:韋碧輝(離異)
妻:鍾光儀
長子:劉緯文(小名章煥)
次子:劉緯武(小名章甫)
長女:劉雙幸(適徐東榮)[8]
義女:蕙蘭
孫子:劉漢生、劉韋瑋、劉韋挺
孫女:劉若玉、劉若英、劉瑋明
其他工作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上將職)。劉詠堯對視同義子呂寶堯,在私下暨諸多邀請會議活動報導&中堂匾額輓聯... 等,劉詠堯皆多會主動表示或首肯•認同同意:《總統府陸軍一級上將戰略顧問劉詠堯》終身軍職身份。 [9]
Close
Quick Facts
學歷
著作
Close
Quick Facts 劉詠堯, 字 ...
劉詠堯
則之
Close

生平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入中國國民黨,黨證字號寧字第一六一四號,並入三民主義青年團[5]

台北國史館的一份人事調查表顯示,劉詠堯先後任職南京黃埔軍校政治教官,第五陸軍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後歷任湖南省政府委員兼軍管區副司令,國民政府國防次長(同副部長)、代理國防部長等職。該館保存的人事資料中,他的年齡出現了兩個版本:一個是「民國紀元前七年(1905年)」,一個是「民國紀元前五年(1907年)」,其次子劉緯武解釋了這一矛盾[11]

根據《軍中驕子:黃埔一期縱縱論》論述,表載:『劉詠堯為黃埔一期第六隊(共158名,序號564),別號武琨則之別字詠堯泳堯,出生日期為1907年8月6日,籍貫湖南醴陵,北京朝陽大學肄業,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肄業。』[14]

大陸時期

岳雲中學畢業後,翌年赴廣州陸軍講武學校步科一期學習(民13)[5]。黃埔軍校開學之後,程潛把陸軍講武學校158名學生送入黃埔軍校,同期還有陳明仁桂永清等人。1924年,轉入黃埔軍校步科第一期(民13)[5];當時的黃埔軍校《招生簡章》要求,報考者年齡要在「18歲以上,25歲以內」,當時,劉詠堯不滿17歲,還差一歲。他將自己的年紀報大了兩歲,方得以入伍。[11]在對陳炯明的兩次東征中,擔任攻城敢死隊隊長[8]。在敵軍密集的機槍掃射下,數度挾雲梯,強行攀爬城牆,登上城頭。不料,突然射來一顆子彈,將他擊倒在地面,昏迷了一晝夜,方才甦醒。隨後,陳明仁登上了城牆。緊接着,東征軍攻破西門,陳炯明下屬楊坤如棄城逃走。惠州告捷。然而,一顆子彈留在了劉詠堯的顱骨中,未能取出,以致老年時,他時常頭痛欲裂。[11]

1925年秋,為紀念孫中山蘇聯再辦莫斯科中山大學。中大於1926年正式成立,建校初衷是為國民黨培養幹部,進入中大的國民黨系學生有:蔣經國鄭介民戴笠谷正綱谷正鼎屈武鄧文儀劉詠堯張秀蘭、吳家鈺、何重漢、卜濤明、王崇武等。[20]1926年,他與9名黃埔軍校學生,並和鄧小平烏蘭夫[21]一道,成為該校的第一屆畢業生(民14~16)[5][11]。1927年歸國,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中校營長上校團長。1929年後加入力行社復興社,任職在各級政治訓練處、南京新生學校(後改「中正學校」)校長等。

1936年,劉詠堯在南京指揮全國童子軍[8]第一次大檢閱,時有萬餘人參與。抗日戰爭期間,歷任湖南省抗日自衛軍副總司令兼軍管區副司令、國立中正大學(南昌大學)校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副主任[22]等職。1945年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學習(民33、34)[5],畢業後歷任國防部軍職人事司司長兼參謀次長、國防部人事司司長、部長辦公室主任等職,並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幹事。抗戰後期,1945年6月28日,劉詠堯也以集團軍總司令職務而晉升中將[23][24]。1947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1949年,在廣州就任國防部部本部次長(同副部長)、代理國防部長[11],後被派任中央各部會疏散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國民政府台灣的撤退輸運事務,並升陸軍二級上將[25]

臺灣時期

1949年12月31日,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台灣,劉詠堯同顧祝同將軍一道,從成都機場搭乘最後一架飛機離開,經海南島到達台灣。劉就任國防部代理部長兼全國人事部部長期間,負責安排所有的部隊人員和輜重安然撤退。[3]他最終沒能說服次子劉緯武一同離開,並給小兒子留下一長串人名:

1950年10月調總統府戰略顧問[26]、晉升陸軍一級上將[27]。1950年破獲吳石案蔣中正指派與韓德勤、劉詠堯負責審判,吳石陳寶倉朱楓等遭判處死刑,蔣鼎文與韓德勤聯名為吳石等人陳情,蔣中正震怒,以其三人為犯人說情殊為不法之至,應即將三人革除原職[28]。該案為39至42年間軍法審判事宜,國防部向總統呈報有關該部中將參謀次長等人涉及共諜案件之案情經過及審判情形,獲總統更改判決刑度及指示意見,該部依判決結果辦理執行,並將執行情形呈報總統。另因審判長及審判官等三人轉報總統有關被告於法庭之懺悔言詞,總統認為其為被告說情而批示將三人革職,後改以記過處分。[29]

後退出軍界,後兼國民黨設計考核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61年,兼任「中國歷史文化協會」常務理事。1962年,兼任湖南省醴陵縣同鄉會理事長。1963年,兼「中國社會學會」理事長。1971年,兼「中國政治學會」理事。1974年,兼「中國教育協進會」常務理事。1980年,兼「中國文化界聯誼會」首席顧問。1998年8月21日,逝於台北市空軍總醫院

黃埔同學

黃埔第一期生作為最早的學員分別進入各所院校學習,其中入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者大學、中山大學的有江鎮寰、梁乾喬、鄧文儀董煜左權李焜劉雲、陳啟科、劉詠堯、蕭贊育張鎮、林斧荊、嚴武等十三人,是最早選派蘇聯的國共兩黨學員。1926年4月10日、20日,由第一期生統領的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和孫文主義學會在校長蔣介石執意下自動解散,1926年5月24日在其指示下組成黃埔同學會,在該會籌備委員會及其下設的幹部委員會委員名單中,僅蔣先雲為中共黨員。[30]

1949年間第一期生遷移台灣港澳或海外的有130多名,其中隨軍隊到台灣的第一期生有近百人。赴台後曾擔負軍政要職的第一期生有袁守謙王叔銘黃杰陳大慶蕭贊育、劉詠堯等6人[30]。1990年代以後,劉詠堯聯合臺灣的黃埔同學鄧文儀、王叔銘、劉蹯、張琦、袁樸等人發起「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1992年,聶榮臻逝世,與劉安淇張炎元何志浩、王叔銘等人共同敬送輓聯。1993年8月6日,曾以「中國和平統一協進會訪問團」名譽團長的身份前往北京訪問。[31]

部屬

有易副官[32][33]與蕭副官[11][16]兩人,均是湖南人。傳令兵張育才,被劉若英稱為「張叔」,退役後負責打理劉家的大小事務。[34]

家族

Thumb

血緣兄弟

劉詠堯有兄弟5人,排行老四。兄弟中有3人畢業於黃埔軍校。三哥劉耕畲畢業於黃埔五期,在馬日事變中犧牲。小弟劉伯中是黃埔8期生[35],於1947年任東北戰場的暫編第52師師長、國防部少將部員、徐州剿總副參謀長,也定居在台灣。[36]

受到親屬在國民黨擔任軍職的影響,1960、1970年代的動亂時期,他在湖南醴陵的家人受到迫害。其中大哥劉斗峰的兒子曾因不堪忍受批鬥逃跑,後來被人抓回老家槍斃,留下一個1歲和一個3歲的女兒[11]1958年,劉詠堯胞姪劉國毅因1950年時跟隨程潛參加中共涉及叛亂案遭判死刑[37],劉國毅叛亂案調查時查出1950年6月由劉詠堯代辦申請入境受到牽連[38][39],劉詠堯涉及知匪不報歷經多次上訴,直到1975年定讞,判刑三年,劉詠堯受到限制人身自由一年6個月[40]

個人與家庭

元配韋碧輝,1925年由執信學校選派至蘇聯留學,與同赴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劉詠堯相識而結婚。韋是當時的「才女」,她與廖仲愷的女兒廖夢醒一道,從執信學校選拔至此,在廣州執信中學優秀校友的名冊上,依舊保留有她的名字。1940年代初兩人離異,劉緯武與兄長劉緯文隨母親生活,並改從母姓。[11]

劉韋2人離婚後,經黃杰介紹,劉詠堯結識後來的妻子鍾光儀[41],是他在南京創辦的中正學校第一屆學生[42],兩人相差18歲[43]。下有一女雙幸[44],其孫女劉若英是兩岸三地著名音樂人、演員暨作家[45],被家裏的副官稱作「將軍的將軍」,意指劉將軍本人也拿她莫可奈何。劉若英在《今年桂花不飄香》[46]中提到,「如果你問他(公公)最喜歡的歌是什麼?他可能會回答你他唯一知道的一首通俗歌『綠島小夜曲[47]。如果問他會唱什麼歌?那他一定毫不思索地回答你『黃埔軍校校歌』」。

儘管晚年已不再擔任軍職,劉詠堯仍保持着軍人的習慣。在他的家裏,幾點鐘起床,幾點鐘吃飯,幾點鐘關大門,這些都用白紙黑字寫下來,貼在牆上。劉緯武在每年復活節清明節聖誕節3個節日前後和暑假,去台灣看望他,不過從不住在父親家裏,而是住在旅店,因為家裏規矩太多。[11]

涉獵

中國童子軍

1934年,教育部為使全國初中童子軍訓練普及化,訓練師資顯得更為迫切。因此,該年中央乃緊急舉辦一期童子軍教練員暑期訓練班,調集各地初中童子軍及體育教員,利用暑假施以短期訓練。訓練班設於南京中央軍校,蔣中正為校長,張治中為主任,實際負責人則為劉詠堯。除了學習童子軍專科技能之外,還以蔣中正的言行錄以及賀衷寒所編的《一得集》為主要課本[48],計受訓學員共有470人。[49][50]

蔣介石深切期許童子軍做為完成建國目標的力量,也反映在1954年中國童子軍全國理事會所擬訂「中國童子軍教育改進方案」的教育綱領內容裏。他以會長身份親手增訂了中國童子軍信條,這六大信條分別為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服務、榮譽。[51]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由吳兆棠、蕭忠國、劉詠堯及徐觀餘等人在重慶成立。成立主旨為「闡揚並研究三民主義童子軍教育理論與方法,及世界童子軍學術的探討,以促進中國童子軍教育之發展」。推選吳兆棠為首任理事長,陳立夫、朱家樺、谷正綱為名譽理事。劉詠堯、徐觀餘、朱重明、蕭忠國為理監事。並出版《童子軍教育之理論與實際》[52]一書。此一組織延續至今為童子軍教育具有學術性質與地位,建構良好的基礎。[53]

掃蕩日報

除了中宣部,黨營新聞機構還要面對最高當局——蔣介石個人的好惡批判。由於蔣有直接干涉報務的習慣,因此不滿黨報言論的人常會向蔣告狀,使黨報受到蔣的指責。服務於《掃蕩日報》的劉詠堯即回憶熊式輝經常請謁蔣訴說《掃蕩日報》的不是,為此他曾被蔣召見三次說明。[54]

行政院國防部籌組與編成

1945年10月,何應欽向蔣介石條陳「軍事改制,勢在必行」,建議仿照美國體制,結合國情,撤銷軍事委員會,成立行政院國防部,藉以還軍於政,國府主席則兼任大元帥指揮陸海空三軍。魏德邁亦致信蔣介石稱:「今後貴我兩國長期協作,軍事體制必須緊密配合,達到中美國防體制一元化」,並提出新國防體制藍本,隨函供參。不久之後,蔣介石做出回應,手諭軍政部長陳誠、次長林蔚着手組織復員整編委員會,研議軍事改制問題。蔣介石又同意參造魏德邁提出的國防體制藍本,但表示「大元帥暫不必提,仍用主席名義也可」。30日,陳誠主持的軍制改制籌備會議在重慶召開,參加者計有林蔚、劉斐、劉士毅、袁守謙、秦德純、陳良、王叔銘、劉詠堯、錢卓倫、方天等人。幾經討論,陳誠等人終於在1946年1月底確定初步方案,試圖建立一個中美混合式的國防體制架構。[55]

著作

主要著作《中國國民黨黨史》、《政治學概論》、《世界各國革命史》、《人事行政論叢》、《人生哲學論》、《經濟學概論》,亦是新生活運動發起人之一。有回憶錄《九十述懷》一文,並有九十述懷詩十二首[13]。素有「儒將」之稱,留有大量詩文集,如于右任孔祥熙齊白石等字畫。

回憶錄

Thumb

  詠堯字則之,湖南省醴陵縣人。山川壯麗,耕讀傳家;幼承庭訓,富學詩書。少入長沙嶽雲中學,畢業後,考取北京大學,成績優異,獲得首名。但因家父鑒於時局不穩,不宜在京讀書,克遵父命並響應邑中程潛將軍之召,馳赴廣州,投身 國父 孫中山先生之革命救國行列,考入大元帥府軍政部講武學校攻讀。

  民國十三年 蔣中正先生創立黃埔軍官學校,承 蔣校長選介透入黃埔軍校為第一期畢業學生。

  民國十四年,討伐陳炯明、林虎、楊希閔、劉震寰等叛軍。在第一、二次東征、回師廣州期間,參加淡水、棉湖、臘得、惠州諸戰役中,堯前後共中彈六槍,臘得之戰腿部中兩槍,棉湖之役左肩中彈,攻惠州左後腦部中彈,當場自城垛上摔下城來,陷入昏迷、不醒人事,雖身負重傷,但迭克名城,足以堪慰。尤以惠州城,三面環水,被東枕山,地形奇特,易防難攻,城高水深堅險,為東江唯一要塞。國父在未北上北京時,曾率粵、滇、湘、桂軍數萬,圍攻三年未克。故我校軍於兩次東征時,要首攻惠州城,且勢在必克,曾選拔敢死隊,薄壘攻城,堯任攻城敢死隊隊長[8],於攻上城牆時負傷,猶因爭為先登,卒克惠州城,頗為領袖蔣公器重。

  民國十五年春,蒙選拔參加留學俄國莫斯科孫逸仙大學考試,當時參加考試人員(含一、二、三期同學)有數百人之多,而錄取僅有十名,堯幸得列名其中,為該校第一屆畢業生。

  民國十八年學成歸國,擔任南京中央軍校政訓處處長。[15]

  民國十九年,政府為討伐馮、閻背叛,堯奉命赴鄭州,安撫唐生智集團軍,任該集團軍政治部主任。

  在對日抗戰期間歷任軍事委員會銓敘廳長、軍政部次長、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生調查處處長、創辦軍人遺族工廠、中正學校暨大學部。

  民國三十四年入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一期深造,以完成軍事統帥學能,並擔任國防部次長、代理部長。

  民國三十六年在南京市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獲得高票當選,並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

  民國三十八年底奉命主持政府撤退疏運任務,運送政府官員、中央民代、地方首長至臺,政府之功能得以正常運轉。

  民國三十九年閻錫山內閣總辭,余因病休養,奉調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創辦國防叢刊,闡揚國防理論,擔任中國童子軍第三次全國大檢閱大露營指導委員會主委。

  民國四十二年出席遠東區童子軍國際會議代表團暨首席代表參加在菲律賓碧瑤舉行之會議。

  此後專職於國民大會暨創辦文化事業、中正日報、國花月刊等。

  堯一生為黨國盡瘁,戮力疆場,運籌帷幄,或為國建言,璀璨議壇,獻替良多。惟歲月悠悠,忽忽已年屆九十矣。回首故國山河,猶未盡於一統,不勝其感慨萬千!

——劉詠堯,《九十述懷》[13]

資料來源

台北國史館檔案,入藏登錄號:002000000598A,129000101460A,1280020970002A

人物著作

大陸藏書

  1. 《青年應有的認識和努力》[56]
  2. 《新生活運動的時代使命》[56]
  3. 《政治訓練之過去現在與將來》[56]
  4. 《節約運動之意義》[56]
  5. 《新生活運動與童子軍》[56]
  6. 《轉載——蘇聯之青年組織與訓練》[56]
  7. 《新生活運動與兒童教育》[56]
  8. 《幹部訓練的考核問題》[56]
  9. 《黃埔教育與黃埔精神》[56]
  10. 《確定青年的人生觀》[56]
  11. 《新時代與新生活》[56]

台灣藏書

  1. 《何芸樵(鍵)先生 生平簡述》[57]
  2. 《國父的國防思想之研究》[57][58]
  3. 《孫子兵法與現代總體戰》[59]
  4. 《東征北伐抗日反共-黃埔建校六十週年的回顧與前瞻 》(上)(下)[60]

參考書目

  • 劉緯文、張育才. 劉詠堯鍾光儀伉儷詩書畫紀念集. 台北市: 劉鍾光儀. 2004-10-26. ISBN 957-41-219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中文(臺灣)).
  • 劉緯武《國共兩兄弟(上卷)》2017年7月已在美國由CHINA PRESS 出版,美國高樂藝文有限公司發行。
  • 劉緯武另一本講述劉詠堯故事的書《家門二老年輕時》,2020年6月在香港由鑫淼文化媒體出版。
  • 《劉公詠堯將軍訃告》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