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或稱龍舟競賽龍舟競渡龍舟競漕扒龍舟爬龍船臺灣話:pê-lîng-tsûn,台灣及閩粵地區慣稱),是賽艇運動之一,也是一些東亞地區的地方民俗活動,於特定節日或喜慶場合舉行。現時龍舟競賽已發展為一項水上體育運動,在世界各地一些沿海、沿河地方亦有定期舉行。它除了是中國全國運動會的項目之一外,也於廣州主辦的2010年亞洲運動會,首次成為亞運會中的正式比賽項目。

Thumb
澳門國際龍舟賽(2005)
香港慶祝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暨度東區龍舟競渡大賽
Thumb
開賽起跑
Thumb
由50人撐扒的大龍
Thumb
2005年的愉景灣龍舟競渡
Thumb
日本沖繩那霸市的端午龍舟競渡
Thumb
一些龍舟賽會邀請神祀觀看,圖為從香港柴灣天后廟請來的天后娘娘

沿革

有學者指龍舟演變自百越獨木舟,百越獨木舟是以蛟龍圖騰。對於龍舟和龍舟競渡的實際起源,今天仍在考究。

而龍舟競渡流傳最廣的起源是,楚國人為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期望阻止魚吃掉屈原的身體。[1]龍舟競渡所之起源,最早見諸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采雜藥。」但原文尚未提到屈原。直到隋朝杜公瞻為該書作注,才提到:「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2]另在《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為競渡之戲,迅楫齊馳,棹振水陸,觀看如雲。」

考古學的發現證實,許多端午節習俗早在楚國前已流傳。例如其中一個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便刻有龍舟競渡圖案。

發展

宋朝時賽龍舟是違法活動,從事者將受重罰[3],賽龍舟在眾多地方習俗上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與宗教色彩,當時夏季蚊蟲與疾病多發,五月被定為毒月,要在毒月求平安就由附近數村組織龍舟賽,誰最先到達下游的河上祭壇將酒和祭品倒入河中祭祀,勝者就能獲得龍神保佑且在地方上成為壓人一頭的強勢村或強勢家族,[3]而所有敗方的社會地位下降且可能沒有保佑而毒病多發,由此競賽勝敗掛勾了太重的利益,導致圍觀者熱血激動,參賽者也不計手段要贏各種作弊方式多發,普遍性在社會上發生龍舟賽糾紛引起的大規模械鬥,皇帝下令禁絕但法律實質上未能禁止龍舟風氣,民間依然熱絡。[3]甚至直到現代中國依然大部分縣市視情況而定民間禁賽令,只能有官方舉辦的規制性比賽,理由則與古代幾乎一致,圍繞龍舟賽的黑幫文化、村居和宗族矛盾、封建迷信活動等問題長年無法解決,政府立場為考量傳統文化的紀念意義採取少量開放、積極管理政策,隨着社會都市化發展讓其慢慢在社會淡化為不太重要的娛樂節目[4]

在不同的地方傳統,龍舟競渡有不同寓意,例如:貴州苗族慶祝插秧和預祝五穀豐登、紀念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或古代英雄岩紅窩、越南人紀念陳朝大將陳慶餘台灣原住民祈福或是紀念先人的儀式等[5][6]

著名龍舟競賽

民俗活動

體育競賽

Thumb
2015年高雄城市盃國際龍舟錦標賽
  • 中華龍舟大賽
  • 世界龍舟錦標賽
  • 亞洲龍舟錦標賽
  • 香港龍舟錦標賽
  • 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
  • 澳門國際龍舟賽
  • 臺北端午龍舟錦標賽
  • 城市盃國際龍舟錦標賽
  • 臺南市國際龍舟錦標賽
  • 高雄愛河端午嘉年華暨龍舟錦標賽
  • 長崎龍舟錦標賽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