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澳門熱帶氣旋信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號風球(葡萄牙語:Sinal n.º 8[1]、英語:Signal No.8),是澳門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普遍市民稱它為「八號信號」或者「八號波」[註 1],該信號因應未來數小時內的可能風向,分為八號西北風球(Sinal n.º 8NW)、八號西南風球(Sinal n.º 8SW)、八號東北風球(Sinal n.º 8NE)、八號東南風球(Sinal n.º 8SE)[1]。高一級的信號為九號風球,低一級為三號風球。[2]
此條目需要更新,原因:澳門大橋開通。 (2024年11月16日) |
熱帶氣旋繼續接近澳門,澳門的持續風速現正或預測將達63公里/小時至117公里/小時,陣風約達至180公里/小時。八號風球劃分為八號東北風球、八號東南風球、八號西南風球和八號西北風球,風球的指示方位為未來數小時內的可能風向。[3]
1912年8月31日起,澳門改用數字警告信號系統,當受到熱帶氣旋吹襲時,就會以鳴炮、圓形、圓錐形或圓柱形的物件,向港口航海人士告知熱帶氣旋對澳門構成的威脅程度及烈風吹襲的方向。最初原意是方便航海人士使用,故此釐定的標準主要是以澳門以內可能出現的風速為依據,當有熱帶氣旋進入了本澳三百英里(約480公里)範圍內時,港務當局始懸掛風球[4]。其中1~8號信號表示熱帶氣旋相對於澳門的方位[4],由北方向開始順時針至西北方向。如果這些信號的下方如同時懸有一白旗,表示熱帶氣旋正移近澳門,對澳門構成威脅[4]。
1923年10月23日起,參考香港天文台的做法,信號簡化至1至8號風球,其中2號至5號風球則分別代表四個方向(即相等於現時8號風球)。
一個新的颱風信號系統於1931年6月11日啟用。當時的五至八號風球等於現在的四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唯信號球形狀則承傳1917年系統中的二至五號風球。
1973年3月24日起[6],由於五號至八號信號,均為代表烈風吹襲,所代表的風力相同,只是方向不同,但民間經常誤會是代表不同強度的風力,故跟隨香港天文台,五號至八號風球,分別改稱為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八號東南,一直沿用至今。[7]
在2017年或之前以嚴格的每小時平均風速作標準,自2018年起改用較寬鬆的10分鐘平均風速。[8]
在2000年至2017年,澳門氣象局會視乎澳門境內任意一個站點(主要視乎跨海大橋風力)的每小時平均風速持續已達到或預測兩小時後將會達到63公里或以上,才會發出八號風球,並且一般會提前一兩小時作出預告表示改掛八號風球。
在2018年之後,澳門氣象局改為澳門境內任意一個站點的十分鐘平均風力預測持續達到63公里或以上,並且提前兩至四小時前作出預告表示改發八號風球,在發出八號風球後通稱數小時後才逐漸達到烈風風力。
在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澳門期間,由於山竹對澳門構成嚴重威脅,氣象局提前超過三小時預告表示,將在9月16日凌晨2時改發八號東北風球,在發出八號風球時,山竹集結於澳門之東南約430公里。在發出八號風球時,澳門風力僅維持強風下限風力,直至4小時後才有站點錄得烈風風力。而在2020年颱風海高斯吹襲澳門期間,氣象局則提前約三小時作出預告,表示8月18日晚上11時半改發八號東北風球。由於海高斯環流緊密,在發出八號風球時,澳門境內所有站點連強風程度之風力均未有錄得,直至九號風球生效一段時間後,才錄得烈風風力[9] 。顯示氣象局會對澳門具威脅性較高的熱帶氣旋,除了提前更長時間預告改發時間,同時會在烈風錄得前數小時已懸掛八號風球。
在2018年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 ,因預測貝碧嘉將在澳門100公里範圍內掠過,提前約4小時作出預告在8月14日晚上7時半改發八號東北風球,在發出八號風球時,貝碧嘉距離澳門約120公里,但在八號風球生效期間,澳門境內尚未錄得烈風風力。顯示當有熱帶風暴或以上級別吹襲澳門時,並預料在澳門100公里範圍內正面吹襲時,氣象局會基於中心附近的烈風可能直接影響澳門而發出八號風球。
在2022年颱風尼格,雖然氣象局預測強度逐漸減弱,環流亦明顯縮小;但其預測路徑卻非常接近澳門,並預料維持熱帶風暴級別的強度(中心風力約8至9級),直接在本澳附近上空掠過;同時,根據預測資料顯示,由於不能排除尼格為本澳帶來8級風力的可能性,其對本澳將構成一定的威脅,基於氣象風險考量,發出八號風球。當尼格在澳門近距離登陸後,強度減弱為熱帶低氣壓時,氣象局仍會維持八號風球多一小時,作過渡改發三號風球,以避免立即改發較低信號影響社會正常運作。
澳門氣象局一般在改發八號風球時,熱帶氣旋的中心會位於海上,較少發生熱帶氣旋登陸陸地後才發出八號風球,自2000年以來,只有三例熱帶氣旋發生這種情況︰
澳視澳門台及資訊台會在八號或更高風球發出期間每小時提供一節《颱風消息》,亦會在改發風球後播出,而新聞時段內不會播出《颱風消息》。節目除主播外,亦會連線氣象局現場的記者及氣象局高級人員共同講述風暴情況。
另外如在非正點改發風球,澳門電台亦會在改發風球後提供一節《特別新聞報道》報道風暴消息,若深夜期間八號或更高風球仍然生效,亦會在正點提供一節《特別新聞報道》。
尾班車開出時間 | 路線 |
---|---|
八號風球生效前1小時 | █ 氹仔線、 █ 石排灣線、 █ 橫琴線 |
八號風球生效前30分鐘 | 26 |
八號風球生效前20分鐘 | 21A、25、25B、26A、102X |
八號風球生效時 | 15、15S、15S1、15T、25AX、50、56、73、MT3、N3、N5 |
八號風球生效後15分鐘 | 11、22、26S、26AT、30、33、34、51、51A、51X、52、52S、55、59、72、AP1、H3、MT4 |
八號風球生效後20分鐘 | 21AT |
八號風球生效後30分鐘 | 28A、30X、35、36、37、37T、39、50B、71、71S、AP1X、MT1、MT2、MT5、N2、N6 |
八號風球生效後1小時 | 1、1A、2、2A、3、3A、3AS、3AX、3BX、3T、3X、4、5、5X、6A、6B、7、8、8A、9、9A、10、10B、12、12T、16、16S、17、17S、17S1、17T、18、18A、18B、19、23、27、28B、28C、29、31T、32、32T、60、61、65、101X、101XS、H1、H2、N1A、N1B |
蓮花大橋封閉時 | 25BS、701X、701XS |
除額外註明外,以下紀錄由2000年開始計算。下列視由發出至取消八號風球為一整體數目,改發風向信號不作分開計算。
八號風球方向 | (按2000年起計算) | (按1952年起計算) | ||
---|---|---|---|---|
年份 | 次數 | 年份 | 次數 | |
八號東北風球 | 2017年 | 3次 | 1964年 | 3次 |
八號東南風球 | 2008年、2022年 | 3次 | 1957、1958、1964年 | 3次 |
八號西北風球 | 2001年、2003年、2008年、2016年、
2022年、2023年 |
1次 | 1971年 | 3次 |
八號西南風球 | 2001年、2003年、2008年 | 1次 | 1971年 | 3次 |
1956年、1959年、1969年、1982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90年、1994年、1998年、2000年、2004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及2015年,沒有發出。
此項紀錄以熱帶氣旋中心最接近澳門時的距離為準。
備註︰
八號風球方向 | (按2000年起計算) | (按1952年起計算) | ||
---|---|---|---|---|
沒有發出年份 | 相隔年數 | 沒有發出年份 | 相隔年數 | |
八號風球總計 | 2004-2005年 | 3年 | 1986-1988年 | 4年 |
八號東北風球 | 2004-2007年 | 4年 | 1986-1988年 | 4年 |
八號東南風球 | 2000-2001年
2004-2005年 2015-2016年 |
3年 | 1997-2001年 | 6年 |
八號西北風球 | 2009-2015年 | 8年 | 1980-1994年 | 16年 |
八號西南風球 | 2009-至今 | 17年 | 2009-至今 | 17年 |
澳門在2018年之前以極其嚴格的每小時平均風速來作為懸掛熱帶氣旋信號的指標。2016年颱風海馬襲澳後,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批評氣象局以每小時平均風速來作為掛風球標準不符邏輯,而且氣象局官網所公佈的實時數據均為10分鐘平均風速,而每小時平均風速僅為內部數據,質疑氣象局為何要以無法對外提供的數據來掛風球;加上台灣、日本、香港均使用10分鐘平均風速,內地則採用2分鐘平均,美國更使用1分鐘平均,澳門絕無必要以明顯較嚴格的每小時平均風速來決策[14]。2017年天鴿風災後,氣象局改以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發出熱帶氣旋信號的標準,與香港天文台看齊。
澳門氣象局在2017年天鴿或以前的熱帶氣旋,一般以一小時平均風力實測達到烈風,才會宣佈懸掛八號風球。2012年熱帶風暴杜蘇芮,6月30日凌晨1時,杜蘇芮集結於澳門東南約90公里,及後三條往離島大橋的測風站均持續錄得烈風程度平均風力,澳門風力凌晨2-3時最大,嘉樂庇總督大橋一小時平均風力錄得63.4km/h之烈風程度,此時氣象局才宣佈在凌晨3時半改掛八號東南風球,但杜蘇芮已登入珠海西部,強度開始減弱,澳門風勢回落至強風程度,導致八號風球生效期間,未能達到烈風程度,顯示懸掛八號風球時間過遲。
氣象局局長馮瑞權在2016年8月曾向傳媒表示,颱風妮妲吹襲澳門時,雖然有氣象監測站錄得的風速已經達到法律規定的下限,但由於颱風整體風速較小,未符合懸掛八號風球的普遍性和持續性標準。懸掛風球標準方面,氣象局局長馮瑞權在調查中向廉署表示,颱風預報不能單純依據第16/2000號行政命令核准的《熱帶氣旋情況的指示》中的標準,必須綜合考量颱風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持續性三項要素。[15]
但廉署發現,氣象局並沒有發佈任何文件用以界定或說明何謂颱風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持續性,更沒有制定依據「三項要素」進行颱風預測的內部指引。馮瑞權表示工作人員均對此清楚了解,一般會「心中有數」,「不會有歧義」。
在「普遍性」定義,氣象局局長馮瑞權是指強風範圍覆蓋澳門半島大部分地區;副局長梁嘉靜認為跨海大橋任一監測站錄得法定下限的風速便符合 「普遍性」的要求; 氣象處處長鄧耀民則認為是指有關天氣狀況不只限於某特定地點,且影響範圍較大。
對於「代表性」,局長認為是指某些氣象監測站所處地點較為空曠,錄得的數據有較大的指標作用;副局長認為是指颱風對市民的影響較大,例如連接澳門及離島的大橋監測站的數據具代表性;氣象處處長則認為大潭山、三條大橋及大炮台山所錄得的數據較有代表性。
所謂 「持續性」是指颱風的平均風速雖然達到法定下限,其強度須最少維持一段時間才會考慮懸掛相應風球,但氣象局的領導主管對有關風速維持多長時間才符合「持續性」的標準並無一致看法,局長認為須最少維持至3小時;副局長認為起碼維持超過半小時;氣象處處長認為應該不是一段短時間。
氣象局領導主管對此三要素的定義和標準只是各自表述,更有工作人員表示聞所未聞,每次懸掛風球的依據及理由也沒有文字記錄。廉署批評有關做法不妥,認為這種秘而不宣的做法易令公眾質疑預報的準確性,甚或質疑有否遲報或誤報。[16]
澳門氣象局亦曾因在八號風球生效時澳門風勢偏弱而引起爭議。氣象局在2016年颱風海馬吹襲期間懸掛八號西北風球,由於受地形屏蔽,澳門在八號風球懸掛期間風勢不大,氣象局因而被批評進退失據、隨意搬龍門。2017年天鴿風災後,氣象局全面修訂發出熱帶氣旋信號的標準,結果在2018年為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發出23年以來風勢最弱的八號風球。大部分網民支持氣象局的決定,認為貝碧嘉可視為「正面吹襲」,氣象局是有需要發出八號風球[17]。但亦有網民質疑氣象局發出八號風球的必要性,指氣象局忽略貝碧嘉的風力結構不均,其薄弱的東北環流難以為澳門帶來持續烈風,形容氣象局經歷天鴿事件後變得如驚弓之鳥。
由於典型熱帶氣旋路徑一般是西北、西北偏西或西北偏北移動路線,導致澳門受風暴吹襲期間的風向有慣常的轉變模式,造就典型的八號信號方向配搭;但部份熱帶氣旋的路徑可能較異常,造成其他類型的風向轉變,亦令八號信號的配搭有所不同。此外部份熱帶氣旋由於正面吹襲澳門,可能導致配搭之間出現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此處將列舉在2000年起計出現3次或以上的配搭,當中列舉較近期或有代表性之案例。
此處的配搭在2000年至今出現不足3次,甚或此段期間沒再出現(不論2000年前是否恆常出現)。而有些特別的配搭是受熱帶氣旋的特殊路徑影響。
下述只記載2000年後,澳門沒有一個公開測風站在一小時平均風力或十分鐘平均風力達到63km/h或以上之烈風水平,但氣象局仍發出八號風球的個案:
熱帶氣旋名稱 | 八號風球生效期間
(最高一站十分鐘平均風力) |
八號風球生效期間
(最高一站一小時、60分鐘平均風力) |
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期間
(最高一站十分鐘平均風力) |
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期間
(最高一站一小時、60分鐘平均風力) |
氣象局事後解釋 |
---|---|---|---|---|---|
2016年颱風海馬 | 沒有資料 [19] [20] | 46.8km/h
西灣大橋 (10-21 12:00) |
沒有資料 [19] [20] | 46.8km/h
西灣大橋 (10-21 12:00) |
|
2018年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 | 約40km/h^
友誼大橋南峰 (08-14 21:20)*[22] |
約38km/h^
友誼大橋南峰 (08-14 22:00) |
52.9km/h
友誼大橋北峰 (08-10 16:25) |
43.9km/h
友誼大橋南峰 (08-11 00:00) |
|
2020年強烈熱帶風暴浪卡 | 54.4km/h
嘉樂庇總督大橋 (10-13 14:00) |
47.5km/h、49.5km/h
友誼大橋南峰 (10-13 08:00、07:30) |
61.6km/h
友誼大橋南峰 (10-13 20:42) |
56.6km/h、 57.0km/h
西灣大橋 (10-13 23:00 、23:05) |
|
2022年颱風尼格 | 38.5km/h
友誼大橋北峰 (11-3 04:05) |
34.4km/h、35.1km/h
友誼大橋南峰、友誼大橋北峰 (11-3 00:00、04:25) |
52.2km/h
友誼大橋南峰 (11-1 16:55) |
43.3km/h 、 44.6km/h
友誼大橋南峰 (11-1 17:00 、 17:25) |
|
2023年超強颱風小犬 | 57.2km/h
友誼大橋北峰 (10-09 02:41 ) |
50.0km/h
友誼大橋南峰 (10-09 03:35) |
57.2km/h
友誼大橋北峰 (10-09 02:41 ) |
50.0km/h
友誼大橋南峰 (10-09 03:35) |
|
2024年超強颱風摩羯 | 61.9km/h
西灣大橋 (09-05 22:49) |
51.5km/h
友誼大橋南峰 (09-06 22:50) |
61.9km/h
西灣大橋 (09-05 22:49 |
54.4km/h
西灣大橋 (09-06 21:50)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