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內社川鐵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內社川鐵橋map
Remove ads

內社川鐵橋又稱為鯉魚潭橋,是位於台灣中華民國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跨越大安溪支流景山溪鯉魚潭水庫後池堰上的一座舊山線鐵路(已廢線)停用橋樑。

更多資訊 舊山線 ...
快速預覽 內社川橋, 座標 ...
Remove ads
快速預覽 內社川鐵橋(鯉魚潭橋) Neishechuan Iron Bridge(Liyutan Bridge)[5], 別稱 ...
Remove ads

沿革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自1899年起興建縱貫鐵路。1903年5月,開始興建最困難的三叉河(今三義)—葫蘆墩(今豐原)路段的舊山線鐵路,並在跨越哆囉固溪(今景山溪)之處架設「內社川橋[7]

由於工程所需材料多且雜,其供給與搬運關係着施工進度和完成期限,於是該年(1903年)11月在設立三叉河建設事務所(所長:稻垣兵太郎技師)的同時[註 1],於三叉河—伯公坑建設搬運線(伯公坑線),該線於伯公坑附近再分出兩線材料搬運線,一線沿內社川、一線沿大安溪北岸,運送建材到內社川鐵橋與大安溪鐵橋工地[7]:192-196[8](p. 276)

而受1904年起日俄戰爭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即將東來的影響,於隔年5月緊急建成伯公坑—葫蘆墩複線輕便鐵道,名為軍用速成線,與三叉河—伯公坑搬運線共同擔負三叉河—葫蘆墩縱貫鐵路竣工前的交通聯絡[7]:399-403[8](p. 277)

Remove ads

建築設計

第一代橋(已拆)

第一代內社川橋原設計構想為9孔跨徑18.3公尺鋼鈑梁再加上南端1孔5.5公尺紅磚半圓拱,後來變更為8孔18.3公尺及南端1孔24.4公尺鋼鈑梁橋,全長185.5公尺,單線橋樑無彎道,橋面坡度10‰,橋台與橋墩基礎為混凝土造,8座橋墩本體以紅磚砌築並附有石材[7],猶如馬雅階梯金字塔般向上支撐[4];另由於第3號至第5號橋墩落在河道主流中,所以墩體底部面向上游側有三角形分水尖設計。此外,為加強制震,於橋墩內部置入鐵棒補強[7]

第二代橋

第一代橋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中震毀無法使用[註 3],必須重建。本橋重建時,先將原舊橋修復至勉強可通行的程度,再於舊橋墩之間建設新墩,待新橋(二代橋)完成後再拆除舊墩與舊梁。

二代橋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建設改良課技師坂本敏一設計、今道組承包施工,使用耐震性佳的橢圓形中空鋼筋混凝土橋墩,上部結構則採用4孔39公尺上承式桁架梁與1孔16公尺鋼鈑梁,橋長略短縮為173.73公尺。由於第二代橋的建築設計是以的桁架梁為主體,成為當時台鐵鈑梁橋浪潮下的一個特例,更是現今台鐵唯一建於二戰前的上承式桁架橋 [2][4][16]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