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萇(458年—515年8月6日),字於巔[1]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追尊魏平文帝拓跋鬱律六世孫,使持節、羽真、輔國將軍、幽州刺史、松滋公拓跋平之子,北魏宗室、官員。

生平

元萇在皇興二年(468年)被徵召補任大姓內三郎,襲爵松滋侯,歷任鎮遠將軍太和十二年(488年),北魏在平城創立司州,元萇出任建威將軍、畿內高柳郡太守,很快升任輔國將軍代尹。太和十六年(492年),柔然侵犯北魏邊境,元萇以本官出任假節征虜將軍、北征西道別將,討伐柔然。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遷都洛陽,派元萇出任持節平北將軍,留守後方,鎮守代京,又任持節、平北將軍、懷朔鎮都大將[1]。元萇性格剛毅,即使有喜慶的事,未曾開口而笑。臨別時,魏孝文帝元宏另外賜酒給元萇,元萇雖然叩拜飲酒,但臉色不舒泰。魏孝文帝說:「聽說您一生沒笑過,如今才要相隔河山,應當給我笑一次。」元萇最終還是不笑。魏孝文帝說:「五行的氣性,偏偏有的地方不入,天地六合之間,什麼怪事沒有!」魏孝文帝左右見到的人,無不握住手腕大笑。太和二十一年(497年),魏孝文帝南征,元萇跟隨,率領北征高車,東征奚族的部隊作為前鋒部隊。景明元年 (500年),北魏營建洛陽皇宮的太極殿,元萇擔任營構都將,很快出任持節鎮遠將軍扶冥鎮都大將,又到南方出任持節輔國將軍、都督南征梁城壽春之鐘離,轉任太中大夫太常卿散騎常侍、使持節、撫慰北葙三州七鎮新歸附北魏的柔然部落,接受使命擔任北巡大使,再任使持節、都督恆州諸軍事、征虜將軍恆州刺史、北中郎將、兼任河內郡太守[1]。元萇以河橋一帶船險路窄,不便於行人往來,秋季河水泛濫,每年經常損壞,於是修建船路,廣泛招募從京城洛陽出發的空車,使之各自輸送兩塊石頭,堆積成河岸。這樣橋樑寬闊,來往方便,靠近橋樑的各郡也不再受到勞累煩擾,公家和私人都依賴它。永平年間,元萇出任河南尹河南邑中正、侍中、度支尚書鮮卑四大中正,與尚書於忠、尚書元匡、侍中穆紹一起分定鮮卑姓族[2][3]。元萇又外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關西諸軍事、安西將軍雍州刺史。延昌四年歲在乙禾秋七月壬寅朔十有一日壬子(515年8月6日),元萇去世,虛歲五十八,朝廷贈予使持節侍中鎮北大將軍定州刺史。朝廷議論元萇安民立政,贈予諡號成公熙平二年歲次丁酉二月壬辰朔廿九日庚申(517年4月5日),元萇葬于于河內軹縣嶺山之白楊鄔[1]。元萇中年之後,官位稍微顯要,就開始自高自大,家庭內沒有禮節,兄弟之間不和睦,性格貪婪暴虐,評論者鄙視他[4][5]

墓誌

元萇的墓誌首題《魏故侍中鎮北大將軍定州刺史松滋成公元君墓志銘》,於2002年春或2003年年春在河南省濟源市出土,先由私人保管,後轉歸河南博物院館藏[1]

家庭

祖父母

  • 拓跋乙斤,北魏使持節、散騎常侍、征南將軍、肆州刺史、襄陽公[1]
  • 薛氏[6]

父母

  • 拓跋平,北魏使持節、羽真、輔國將軍、幽州刺史、松滋公[1]
  • 谷會氏[6]

兄弟

  • 元珍,北魏車騎將軍、尚書左僕射、晉陽男

夫人

兒子

  • 元子華,東魏南兗州刺史、松滋侯
  • 元子思,東魏侍中、安定縣子
  • 元鑒之,北魏諫議大夫[6]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