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400」號潛艇(日語:伊号第四百潜水艦)是一艘大日本帝國海軍潛特級(伊-400型)潛艇。該艇能攜帶三架雙座愛知M6A1「晴嵐」浮筒式魚雷轟炸機。該級潛艇被設計和建造用於對巴拿馬運河發動突然空襲。直至1965年,潛特級「伊-400」號與其姊妹艇「伊-401」號和「伊-402」號一直都是史上已經服役的最大型潛艇。
歷史 | |
---|---|
大日本帝國 | |
船名 | 「伊-400」號潛艇 |
建造方 | 日本吳港吳海軍工廠 |
鋪設龍骨 | 1943年1月18日 |
下水日期 | 1944年1月18日 |
完工日期 | 1944年12月30日 |
入役日期 | 1944年12月30日 |
除籍日 | 1945年9月15日 |
結局 |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伊四百型 |
排水量 |
|
船長 | 122米(400英尺) |
型寬 | 12米(39英尺) |
吃水 | 7米(23英尺)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
續航力 | 在14節(16英里每小時;26公里每小時)航速下可達37,500海里(69,400公里)航程 |
潛航深度 | 100米(330英尺) |
乘員 | 144 |
武器裝備 | |
艦載機 | 3架愛知M6A1「晴嵐」水上飛機 |
設計和描述
伊-400型潛艇裝備有4座1,680千瓦特(2,250匹馬力)柴油發動機,所攜帶的燃料足以環遊世界1.5次。該級艇總長122米(400英尺),排水量5,900公噸(6,504短噸),是同期美軍潛艇的兩倍多[2]。在1965年美國海軍彈道導彈潛艇「班傑明·富蘭克林」號(SSBN-640)投入使用之前,伊-400型都是有史以來服役的最大潛艇[3]。
耐壓艙體的橫截面是一個獨特的「8」字形結構,以提供足以支撐位於艇體中部甲板頂端長31米(102英尺)、直徑3.5米(11英尺)的大型圓柱形水密機庫重量的強度和穩定性。艇體上方的指揮塔被移動到甲板的一側以使三架「晴嵐」攻擊機可以存儲在甲板中線附近[2][4]。艇上搭載的這幾架飛機可以從機庫前甲板上方的37米(120英尺)彈射器發射出去,回收時通過艇上安裝的可摺疊起重機從水中吊起[5]。
艇上除了三架水上飛機,還在艇艏裝備了8具533毫米(21英寸)魚雷管,存儲有20枚九五式魚雷,機庫尾部甲板裝有一門11式140毫米(5.5英寸)砲,三座防水九六式三聯裝高射砲安裝在機庫頂部,一座在指揮塔的前方,兩座在後方,此外在艦橋尾部還安裝有一門單裝九六式25毫米高射砲。[2][6][7]
伊-400型潛艇裝備有一套相當嘈雜的特殊配平系統,可以讓其在水下靜止不動,等待飛機返回[2][8];消磁電纜可以通過消除潛艇的磁場來防止引爆水雷[9];一座對空搜索雷達、兩座空中/水面搜索雷達組和一套雷達預警接收器[10];以及可以通過吸收或擴散聲納脈衝和抑制來自潛艇內部機械的迴響來增加在水下被探測難度的消聲塗層[11][12][13]。
建造和調試
作為第5231號潛艇下單給在吳的吳海軍工廠並在1943年1月18日開建[3][14]。於一年之後的1944年1月18日下水,在1944年12月30日竣工並投入使用[3][14]。
服役記錄
完成試航後,「伊-400」號被配屬至駐紮在吳鎮守府的第6艦隊第1潛水隊[3][14]。之後,該艇被分配到潛艇11中隊[3]。1945年1月,「伊-400」號和姊妹艇「伊-401」號一起同「伊-13」號潛艇從佐世保出發,開始在瀨戶內海西部進行訓練[3][15]。1945年3月9日至10日晚,美國陸軍空軍對東京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轟炸後,第6艦隊向日本帝國海軍總參謀部提議,由第1潛水隊的潛艇彈射的愛知M6A1「晴嵐」水上轟炸機對加利福尼亞州三藩市進行報復性襲擊。但在1945年4月,參謀部副參謀長、海軍中將小澤治三郎拒絕了這一提議[16]。
1945年3月19日當美國海軍第58特遣艦隊發動對吳海軍工廠第一次空襲時,「伊-400」號正停泊在吳港的干船塢內[3]。來自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艾塞克斯」號(CV-9)、「無畏」號(CV-11)、「大黃蜂」號(CV-12)、「胡蜂」號(CV-18)、「漢考克」號(CV-19)、「本寧頓」號(CV-20)和「貝勞森林」號(CVL-24)上超過240架飛機襲擊了在吳港內的日本艦隻[3]。「伊-400」號以艇上安裝的九六式25毫米防空砲回擊美軍飛機的掃射,艇上一名砲手由此被美軍擊斃[3]。
1945年4月5日至6日,「伊-400」號訪問了日本的門司,然後又返回吳港[3]。1945年4月14日,該艇從吳港出發,與第1潛水隊指揮官海軍上校有泉龍之助一起,開始了前往滿洲國大連裝載重油的行程[3]。1945年4月20日至23日,該艇抵達大連裝載了1700噸重油然後啟程返回吳,並最終於1945年4月27日抵達[3]。1945年5月,在吳港的船廠內,工人為該艇安裝了一個通氣管[3]。
到1945年6月1日,第1潛水隊的所有四艘潛艇——「伊-13」號、「伊-14」號、「伊-400」號以及「伊-401」號都已加滿燃料並裝備了通氣管[3]。「伊-400」號於1945年6月2日從吳港出發,途經關門海峽、對馬海峽和日本海,前往本州西海岸高岡附近的七尾灣[3][15]。1945年6月5日,該艇抵達七尾灣與其他幾艘潛艇匯合。這四艘潛艇在此接收經停福山的吳海軍基地第631海軍航空隊的6架愛知M6A1「晴嵐」水上飛機[3]。1945年6月6日,潛艇與艇上載機開始進行夜間空中作戰訓練,為日本對巴拿馬運河的突襲做準備。在這次空襲中,這些潛艇計劃彈射10架M6A1水上飛機,用6枚魚雷和4枚炸彈從東面襲擊加通船閘,排空加通湖並以此達成巴拿馬運河被封鎖達數月之久的目的[3]。在訓練中,日軍展示出四名訓練有素的士兵可以在7分鐘內完成一架水上飛機在潛艇上從準備到發射的全套流程;每艘潛艇可以在45分鐘內組裝、加油、掛載武器和發射其所搭載的三架水上飛機[3]。儘管存在各種障礙,比如水雷、美國海軍潛艇的存在以及航空汽油的短缺,這些潛艇和飛機還是發動了一系列模擬空襲行動[3]。
當潛艇第1潛水隊還在七尾灣的時候,沖繩島即將被美軍佔領。同時盟軍航空母艦對日本本土的空襲步伐加快,這促使日本軍部大本營在1945年6月12日取消了對巴拿馬運河的打擊行動,並決定使用潛艇及其艇載水上飛機攻擊盟軍在加羅林群島的烏利西環礁[3]。第1潛水隊於1945年6月19日完成飛行訓練,當天所有M6A1水上飛機從七尾灣水域起飛[3]。其中一架沒有返航,機上兩名成員的屍體後來被衝上了佐渡市海灘[3]。
1945年6月25日下午13:25,聯合艦隊發佈了進攻烏利西環礁的命令,稱為「嵐」作戰[3]。作戰指揮部的命令要求「伊-13」號和「伊-14」號在1945年7月下旬將中島C6N1彩雲偵察機運送到加羅林群島的楚克群島[3]。在「光」作戰中,彩雲偵察機將被用於對烏利西環礁進行偵察,記錄盟軍航空母艦以及運輸艦的數量和位置[3]。1945年8月17日滿月時分,「伊-400」號和「伊-401」號共發射了6架M6A1水上飛機。這些水上飛機將利用偵察信息協助潛艇瞄準盟軍的船隻,對烏利西環礁錨地進行夜間攻擊,每名飛行員接受激素注射以提高夜間視力,每架飛機配備800公斤(1764磅)炸彈[3]。按照計劃,空襲結束後所有飛機在其母艦潛艇附近降落。之後「伊-13」號、「伊-14」號、「伊-400」號以及「伊-401」號都將前往新加坡,在那裏將有10架新的M6A飛機等待加入,以便進行另一次空襲[3]。
1945年7月13日,「伊-400」號離開七尾灣前往舞鶴,並在當天與「伊-401」號一起抵達[3]。之後開始裝載彈藥以及未來三個月的補給[3]。在第6艦隊的總司令醍醐忠重海軍中將出席了1945年7月18日於舞鶴白日飯店舉行的乘組人員告別儀式之後,1945年7月20日「伊-400」號和「伊-401」號在一艘掃雷艦的護送下開始前往本州北部的大湊[3]。1945年7月22日「伊-400」號抵達大湊後,所有船員都得到了一天的上岸假。飛機上的日本標誌被替換成了美國標誌,每艘潛艇都帶上了一個烏利西環礁錨地模型,作為飛行員的訓練輔助[3]。「伊-400」號於1945年7月23日14:00離開大湊,艦隊司令有泉龍之助登上旗艦「伊-401」號緊隨其後於16:00離開[3][15]。這兩艘潛艇在遠離日本東部的太平洋上分道揚鑣,計劃於1945年8月16日在加羅林群島的波納佩島會合[3]。
「伊-400」號在1945年7月28日經歷了一場颱風[3]。1945年8月5日,該艇在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以東時,左舷的一個控制面板發生了電氣火災[15]。為了滅火,潛艇不得不浮出水面,但瞭望員發現了一支美國護衛隊,迫使該艇再次緊急下潛[3]。船員在水下撲滅了大火,但也使得艇內部充滿了煙霧[3]。為了換氣,「伊-400」號將指揮塔浮出在水面上五個小時,通過開放的指揮塔艙口將煙霧從內部排出,同時進行緊急維修[3]。
1945年8月14日,由於擔心美軍飛機和水面艦艇在計劃會合點附近的高度活躍,「伊-401」號上指揮的有泉龍之助決定改變航線為馬紹爾群島東部,計劃當晚在波納佩島以南100海里(190公里;120英里)的新地點與「伊-400」號會合[3]。他用加密電文把新計劃發給了「伊-400」號,但後者沒有收到信息,因此錯過了會合地點[15]。
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和盟軍之間的敵對行動將在當天結束[3]。晚上21:00,有泉龍之助在「伊-401」號上接到了第6艦隊的命令,取消對烏利西環礁的進攻。當天晚些時候,「伊-400」號和「伊-401」號被命令返回吳港[3]。
1945年8月26日,「伊-400」號接到命令,升起投降黑旗並解除武裝[3]。因此,艇員組裝好了所有的三架M6A1飛機,並將它們無人駕駛彈射入海,把炸彈扔到海里,發射了所有的魚雷,並銷毀了艇上所有的日誌、海圖、密碼本和機密文件[3]。
1945年8月27日,「伊-400」號在本州以東的太平洋上,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一架飛機在38°40′N 143°12′E發現了該艇[3]。驅逐艦「布盧」號[a](DD-744)和「曼斯菲爾德」號[b](DD-728)在東京東北500海里(930公里;580英里)截住了「伊-400」號,後者當場向美軍投降[3]。同一天,由4名軍官和40名士兵組成的美國海軍押解船員從潛艇母艦「海神」號(AS-19)出發,登上護航驅逐艦「韋弗」號(DE-741),負責押送「伊-400」號[3]。1945年8月28日,「韋弗」號靠幫「伊-400」號並使負責押解的船員登上該艇。「伊-400」號在押解船員的指揮下,由「布盧「號和」韋弗「號護送返回日本[3]。1945年8月29日9時15分,該艇抵達本州海岸的相模灣,停泊在「海神」號的左舷[3]。40分鐘後,「伊-14」號也在一名美國海軍押解船員的指揮下抵達,並停泊在「伊-400」號的左舷[3]。
1945年8月30日8點20分,「伊-400」號、「伊-14」號和「海神」號一起啟程前往東京灣,並於當天14點58分在那裏拋錨停泊[3]。1945年8月31日5:00,艇上升起美國國旗,14:45「伊-400」號、「伊-14」號和「海神」號開始向位於橫須賀的潛艇基地防波堤內的新錨地移動,並於16:50停泊到位[3]。在東京灣舉行的日本投降儀式上,12艘被選中代表美國海軍潛艇部隊的美國海軍潛艇也停泊在那裏[15]。在1945年9月2日的投降儀式上,美國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海軍中將查爾斯·A·洛克伍德下令將他的個人旗幟懸掛在「伊-400」號和「伊-401」號上[3][15]。
日本軍方在1945年9月15日將「伊-400」號從海軍名錄上除籍[3][14]。1945年10月29日,「伊-400」號與「伊-401」號、「伊-14」號和「格林萊特」號潛艇救援船(ASR-10)一起從橫須賀向南航行前往佐世保,艇上載有40名美國船員[3]。在航行中,這隻艦隊遇到了風暴,「伊-400」號與「伊-401」號上的美國工作人員注意到,伊-400型潛艇的雙殼結構使得它們能夠在大風浪中非常順利地航行[3][15]。這些艦隻於1945年11月1日抵達佐世保[3]。
1945年12月11日,「伊-400」號、「伊-401」號和「伊-14」在「格林萊特」號的護送下離開佐世保前往夏威夷的珍珠港[3]。1945年12月18日至21日艦隊在馬里亞納群島關島的阿普拉港停留,然後在馬紹爾群島的埃內韋塔克環礁停留,1945年12月26日至27日在瓜加林環礁獲取食物和補給[3]。最終於1946年1月6日抵達珍珠港,停泊進潛艇基地。在那裏,一支美國海軍樂隊和當地名人熱烈歡迎艦隊到來[3]。1946年2月18日,「伊-400」號進入珍珠港的干船塢接受評估[3]。
最終處置
隨着戰後與蘇聯的關係迅速惡化,美國國內日益擔心根據戰後協議蘇聯將要求獲取被俘日本潛艇,唯此舉將為蘇聯海軍提供有關日本先進潛艇設計的寶貴信息。美國海軍於1946年3月26日發佈命令,擊沉所有被俘的日本潛艇[3]。因此,1946年6月4日,美國海軍在珍珠港附近測試馬克10型Mod 3爆炸裝置時,將「伊-400」號作為靶艦擊沉[3]。「伊-400」號於12:10在21°13′N 158°07′W遭美軍潛艇「喇叭魚」號(SS-425)用三枚馬克18 Mod 2魚雷擊中艇尾沉沒[3]。時任美國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海軍中將艾倫·R·麥卡恩和潛艇第52隊司令官勞森·P·拉梅奇登上「喇叭魚」號,觀察「伊-400」號的沉沒[3]。
殘骸發現
2013年8月1日,夏威夷海底研究實驗室(HURL)的深潛潛水器「雙魚座五」號(Pisces V)在夏威夷瓦胡島西南水下1,826英尺(557米)的深度找到了「伊-400」號的殘骸[3]。「雙魚座五」號最初確定的艇艏位置是在距離實際位置50英尺(15米)遠的地方,艇體完好無損[3]。然而,殘骸顯示出嚴重內爆破壞的跡象,這導致「伊-400」號的整個上層建築失蹤,指揮塔和飛機機庫顯然在1946年最後一次墜入到海底時從艇體上脫落了[3]。
腳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擴展閱讀
關連項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