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會大分裂(1378年-1417年),即亞維農分裂,是羅馬天主教會中數位教宗同時宣稱自己合法而導致的一次分裂。和「異端」及之後新教脫離的宗教改革運動不同,「分裂」這個稱謂是被天主教會官方統一認可的。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9月20日) |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2/Western_schism_1378-1417.svg/640px-Western_schism_1378-1417.svg.png)
擁戴烏爾巴諾六世(羅馬)
擁戴克雷芒七世(亞維農)
非固定擁戴
非天主教國家
歷史
1309年,教宗克勉五世因法蘭西國王菲利浦四世而把教廷從羅馬遷至法蘭西王國的亞維農,是為亞維農教廷。1377年,教宗額我略十一世把教廷由法國亞維農遷回意大利羅馬,但是,在羅馬幾個月後,教宗額我略十一世又決定把教廷由意大利羅馬遷回法國亞維農。不幸的是,額我略十一世還沒出發前往法國亞維農就在意大利羅馬去世。他去世後,樞機團的羅馬樞機們擔心新的外籍教宗又會把教廷遷出意大利,因此1378年趁一些外地的樞機主教還未抵達之前,關門投票,威脅其他樞機只能選出一個羅馬或是意大利的教宗,最後在羅馬樞機們的威脅下,真的選出一名意大利人為繼任教宗烏爾巴諾六世。但後來其中的13位樞機(大多數是法國人)宣佈該選舉無效,並另選出一名法國人克雷芒七世為教宗。烏爾巴諾六世將克雷芒七世及其追隨者處以破門律,並成立了自己的樞機團。
兩位教宗分別在羅馬和亞維農聚集了自己的勢力,造成天主教分裂。於是,服從哪個教宗由教會的內部事務變成國際危機。在百年戰爭中各教皇所支持的聯盟:
- 亞維農:法蘭西、蘇格蘭、威爾斯。
- 羅馬:卡斯蒂利亞-萊昂、塞浦路斯、勃艮第、薩伏伊、拿坡里、卡爾馬聯盟、英格蘭、佛蘭德、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王國、匈牙利、愛爾蘭、葡萄牙、波蘭-立陶宛、威尼斯共和國、北意大利城市
在分裂持續期間,很多方案被提出來討論,其中包括強迫教宗退位。只有大公會議帶來解決問題的希望。1409年,樞機們在意大利比薩開會,決定罷黜兩名造成分裂的教宗,同時任命第三個教宗亞歷山大五世。1414年至1418年在德國康斯坦茨召開的大公會議終於選出了各方一致認可的教宗瑪定五世。[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