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對立教宗,或稱敵對教宗偽教宗反教宗(英語:Antipope)指由在羅馬天主教會內,具爭議的教宗選舉而得到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由於天主教樞機團自歐洲中世紀開始負責選舉教宗,這些對立教宗通常與已被樞機團選出的人對立。一些來自較少的教會而自稱教宗之領導也可以稱為對立教宗。

羅馬天主教的動蕩時期中進行了具爭議的選舉。其中一些如費利克斯五世的選舉被大部分教宗選舉人士認為無效。另外,一些如對立教宗克勉七世的選舉在選後被宣佈無效。

最早的對立教宗依玻里多由公元3世紀的一批教會人士在羅馬城選出,以對抗教宗嘉禮一世。希依玻里多在嘉禮一世的承繼人教宗秉天陪同下被流放薩丁島礦場。後來依玻里多在死前與天主教會和解,並在死後被教會封為聖人。11世紀和12世紀,神聖羅馬皇帝時常跟教宗們發生爭執,導致最多對立教宗的出現。一方面,皇帝們經常支持對立教宗,來增加自己的本錢;另一方面,歷代教宗亦會支持德意志地區皇位覬覦者來左右帝國政策。

14世紀和15世紀末,一批互相對抗的教宗被選出。其中一系被羅馬天主教會認定是教宗而另一系被認定為對立教宗。由於出現了一眾宣稱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教會因而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是導致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參見基督教大分裂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

在出現兩或三位宣稱可以成為教宗之人的情形下,誰是教宗或誰是對立教宗並不一定清楚。而事後再從他們之中分出正偽會造成事前已出現誰是真正教宗的錯覺。各教宗的支持者可以幫助人選,但誰是教宗要看事情發展去向。

如果奉行宗座缺出論之對立教宗不計在內,自1449年起已沒有對立教宗;現時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成為對立教宗是對教會進行分裂的行為,成為對立教宗的人會自動受絕罰處分(天主教術語為「自科絕罰」)。

Remove ads

對立教宗列表

  1. 諾瓦提安,251年-258年
  2. 斐利克斯二世,355年-365年
  3. 伍西(Ursinus),366年-367年
  4. 恩賴,418年-419年
  5. 老楞佐,498年-499年,501年-506年
  6. 狄奧斯哥魯,530年
  7. 德奧(與巴斯卦對立),687年
  8. 巴斯卦(與德奧對立),687年
  9. Theofylact,757年
  10. 剛定二世,767年-768年
  11. 斐理,768年
  12. 若望八世,844年
  13. 阿納斯塔修斯,855年
  14. 思篤,903年-904年
  15. 博義七世,974年、984年-985年
  16. 若望十六世,997年-998年。若望二十世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在教宗若望十九世(1024年-1032年)與教宗若望二十一世 (1276年-1277年)之間,沒有任何若望二十世的歷史記載。
  17. 額我略六世,1012年
  18. 本篤十世,1058年-1059年
  19. 何諾二世,1061年-1064年
  20. 克勉三世,1080年及1084年-1100年
  21. 鐸理,1100年-1101年
  22. 雅博,1101年
  23. 思維四世,1105年-1111年
  24. 額我略八世,1118年-1121年
  25. 賽勒斯丁二世,1124年
  26. 亞納克二世,1130年-1138年
  27. 維篤四世,1138年
  28. 維篤四世,1159年-1164年
  29. 賈利三世,1164年-1168年
  30. 嘉禮三世,1168年-1178年
  31. 諾森三世,1179年-1180年
  32. 尼各老五世,在羅馬的對立教宗,1328年-1330年
  33. 克雷孟七世亞維農系對立教宗,1378年9月20日 -1394年9月16日
  34. 本篤十三世,亞維農系對立教宗,1394年-1423年
  35. 歷山五世,比薩系對立教宗,1409年-1410年
  36. 若望廿三世,比薩系對立教宗,1410年-1415年
  37. Gil Sánchez Muñoz(克勉八世),亞維農系對立教宗,1423年-1429年
  38. Bernard Garnier(第一位對立教宗本篤十四世),亞維農系對立教宗,1425年-約1429年
  39. Jean Carrier(第二位對立教宗本篤十四世),亞維農系對立教宗,1430年-約1437年
  40. 薩伏依公爵阿梅迪奧八世(稱爲斐利克斯五世),1439年11月5日-1449年4月7日
Remove ads

宗座缺出論

由於教宗保祿六世和召集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若望二十三世以來羅馬天主教所進行的改革,一些被稱為宗座缺出論者認為因此這些教宗都是異端。改革中最被批評的是將Novus Ordo Missae代替傳統上使用拉丁語脫利騰彌撒。雖然在若望二十三世的管治以前已經有各種形式來允許用當地語言的彌撒慶祝,很多對立教宗也反對當地語言的彌撒儀式。由於很多天主教神學家認為異端教宗不是天主教徒,而因此更不再是教宗,所以宗座缺出論者相信現時的教宗不是真正的教宗。一些宗座缺出論者團體因而擁有自己的教宗來取替他們反對的教宗。雖然這些新教宗會被稱為對立教宗,但追隨他們的人數比傳統上的對立教宗來得少。由於對立教宗的一部分人認為被普遍接受的教宗應不會停止行使對他們的權力,因此這些人士已經建立起他們自己的宗教架構。所以他們是對所有天主教教會而言的對立教宗,而同時又是他們團契的教會首領。

宗座缺出論之對立教宗經常視庇護十二世以後的教宗承繼者為對立教宗。另有不少的對立教宗自封伯鐸二世

20世紀和21世紀中宗座缺出論之對立教宗包括帕爾馬爾天主教教會Clemente Domínguez y Gómez(額我略十七世),1978年—2005年間自封於西班牙Manuel Alonso Corral伯鐸二世),2005年於西班牙承繼額我略十七世。

Reformed Church of Christ/Apostles of Infinite Love的Michel-Auguste-Marie Collin(克勉十五世),1963年間自封於法國Clémery(後來在加拿大St. Jovite)"Renewed Church of Christ" 或"Church of the Magnificat" 教宗、 Jean-Gaston Tremblay(額我略十七世),1968年於加拿大承繼克勉十五世;不要與加拿大政界人物Gaston Tremblay混淆。

Conclavist運動的 David Bawden(米加祿一世),1990年自封於美國堪薩斯州Victor Von Pentz(李諾二世),1994年自封於英國赫特福德郡或被數位宗座缺出論者在意大利 阿西西選為教宗、Lucian Pulvermacher(庇護十三世),1998年自封於美國蒙大拿州,自創所謂「真正天主教會」(true Catholic Church)並自封為教宗。

Francis Konrad Schuckardt(亞德七世,1937——2006),在離開TLRC(later the CMRI)後於1984年自封於美國華盛頓

Remove ads

其他對立教宗

  • Gino Frediani(Emmanuel),1973年 - 1984年間於意大利自封,"New Church of the Holy Heart of Jesus"的教宗
  • Valeriano Vestini(Valeriano),1990年自封於意大利凱迪
  • Maurice Achieri of Le Perreux(伯鐸二世),1995年自封於法國
  • Julius Tischler(伯鐸二世),德國
  • Pierre Henri Bubois(伯鐸二世),比利時布魯塞爾
  • Chester Olszewski(伯鐸二世),1980年自封於美國費城
  • William Kamm(伯鐸二世),澳洲Order of Saint Charbel運動的教宗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