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位三(1902年10月21日—1975年7月27日),原名鄭植槐[1],湖北紅安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鄭位三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黃安縣委書記、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和人民委員會代理委員長、鄂東北道委書記兼鄂東北游擊總司令、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豫陝特委書記等職,參與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鄂豫皖特委書記、新四軍第二師政治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書記兼中原軍區政治委員等職,1948年後因病長期休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委員。
生平
鄭位三於1918年考入湖北省甲種工業學校[2]。1922年自湖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後返鄉。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被派往黃安七里坪地區,歷任中國國民黨黃安縣黨部常務委員、黃安縣農民常務委員、黃安縣總工會委員、中共黃安縣委委員和中共黃安縣代理縣委書記,積極開展農民運動[3]。
1927年,鄭位三到武漢聽取中共中央長江局負責人羅亦農傳達八七會議精神和關於在湘鄂贛粵等省發動武裝起義的指示[4]。此後,先後擔任中共黃安縣委秘書長、縣委書記、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席、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員等職[5]。1930年起,歷任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席、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戰爭[6]。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後,鄭位三任中共鄂東北道委書記,鄂東北游擊總司令等[7]。1934年出任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隨軍長征。1935年7月,鄭位三任豫陝特委書記、鄂陝特委書記,並在豫陝、鄂陝特委合併為鄂豫陝特委後任特委書記,同時領導紅七十四師堅持陝南遊擊作戰[8]。1937年1月,紅七十四師與紅十五軍團會合,鄭位三隨即到達延安[3]。
抗日戰爭期間回到大別山區,歷任中共鄂東特委書記、鄂豫皖區黨委書記、中共湖北省委副書記等職[9]。1939年7月,到安徽廬江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會合[10]。1940年兼任新四軍第四軍第四支隊政治委員。皖南事變後,鄭位三任新四軍第二師政治委員兼淮南區黨委書記。同師長張雲逸等領導所部發展淮南抗日根據地[11]。
1943年11月,鄭位三作為中共中央華中局代表,被派往新四軍第五師活動的豫鄂邊根據地。曾任第五師政治委員[12]、邊區臨時參議會議長[13]。與李先念、任質斌等領導整風運動,抵制了康生的影響[3]。1945年當選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14]。
1945年10月,鄭位三出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書記,中原軍區政治委員[15]。由於國軍壓迫,中原軍區部隊於1946年6月26日發起中原突圍[16]。鄭位三在到達鄂豫陝邊後,經安排返回延安[17]。常年的革命活動,使鄭位三患上了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結石和膽囊炎。1948年秋,鄭位三到山東臨朐倪家莊華東軍區高幹休養所療養。1949年6月,又轉到濟南休養。1949年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鄭位三因身體原因而未負責具體工作。1949年至1955年,鄭位三在武漢休養。1955年,他遷居北京[3]。1956年當選中共八屆中央委員。他還曾任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常務委員[18]。
文化大革命時受到迫害,1969年11月,鄭位三被安排到吉林四平市郊中共中央組織部的五七幹校勞動,以後又轉到河南長葛中組部五七幹校勞動,長期接受審查。1972年8月,鄭位三返回北京,住在中央組織部招待所,繼續接受審查。1973年6月,在周恩來過問下,鄭位三搬回原住地,恢復原工資和有關生活待遇。1975年7月27日,鄭位三因胰腺癌在北京逝世[19]。鄧小平主持追悼會,李先念致悼詞稱:「鄭位三同志是我們黨的一位革命老戰士。他在毛主席、黨中央的領導下,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幾十年來,積極工作,艱苦奮鬥,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20]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