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蘭鐵路戰爭紀念碑
英格兰德比的战争纪念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德蘭鐵路戰爭紀念碑(英語:Midland Railway War Memorial)是埃德溫·魯琴斯爵士設計、1921年揭幕的英格蘭東米德蘭打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建築。紀念碑旨在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軍後陣亡的米德蘭鐵路僱員,該司規模在20世紀初的英國鐵路公司名列前茅,更是總部所在地打比的最大僱主。全司約有2.3萬僱員棄業從軍,約佔職工總數三分之一,其中2833人再也沒有回來。
米德蘭鐵路戰爭紀念碑 | |
---|---|
英國 | |
紀念對象: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米德蘭鐵路僱員 | |
揭幕 | 1921年12月15日 |
地點 | 52°54′56″N 1°27′54″W 打比米德蘭路 |
設計者 | 埃德溫·魯琴斯爵士 |
共紀念 | 2833 |
獻給在大戰中獻出生命的米德蘭鐵路勇士 | |
登錄建築-II*級 | |
官方名稱 | 米德蘭鐵路戰爭紀念碑 |
評定時間 | 1977年2月24日 |
參考編碼 | 1228742 |
紀念碑以米德蘭酒店花園為背景,坐落在米德蘭路,由衣冠冢和包圍三個方向的屏風牆組成,就在打比站視線範圍內。屏風牆上貼附死者姓名的青銅牌匾,衣冠冢兩邊是月桂花環圍繞的米德蘭盾徽。頂部是軍人躺上靈柩台的雕像,身上蓋着大衣,下面分佈兩側的支撐刻有獅子頭。魯琴斯把雕像置於頂部來保持人物匿名,代表所有陣亡軍人,觀者可代入自身情感。
紀念碑1921年12月15日揭幕。米德蘭鐵路出版紀念冊,並向紀念碑上列出的所有將士家人寄去副本。20世紀20年代末,米德蘭鐵路與其他企業合併,打比在鐵路運輸領域地位下降。如今米德蘭鐵路戰爭紀念碑屬II*級登錄建築,所在地已劃為英國保護區。紀念碑上的青銅牌匾2010年被盜後找回,同年修復並重新舉辦獻辭儀式。
背景
米德蘭鐵路是20世紀初英國規模名列前茅的鐵路公司,總部位於打比,在該市地位之穩固超過英國其他任何城鎮的任何鐵路公司,也是打比頭號僱主,世紀之交單在該市就有超1.2萬僱員。米蘭德是打比的主心骨,建有米德蘭站、米德蘭酒店等數十幢建築。20世紀下半葉前,鐵路一直是打比頭號產業。[1][2][3][4]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鐵路公司對英國戰事貢獻很大。大量車廂經改造用於醫院列車,鐵路工程為武器製造讓路,英國境內絕大多數軍人運輸由火車承擔。鐵路公司大批僱員棄業從軍,全國共18.5萬人投身軍旅,占鐵路公司戰鬥年齡男兒近半數之多,留下的同齡人大多置身國內不可或缺的「後備崗位」。[5]米德蘭鐵路約有2.3萬男兒趕赴前線,約佔僱員總數三分之一,像其他鐵路公司一樣破天荒地開始大規模招聘女職工[6][7]。
1914年12月,米德蘭出版書冊《為國王與國家》,詳細記載棄業從軍的公司僱員信息。英國八月向德國宣戰,米德蘭鐵路不到一周就組建1800多名軍人組成的預備隊,成百上千的僱員志願加入。為維持運作,公司呼籲職工參軍前先向管理層申請。公司在書中承諾,職工復員後可繼續上班,此前還會向他們的家人發放津貼。[8]戰爭結束之際,共有2833名米德蘭鐵路職工陣亡,七千人受傷,死者姓名列在戰爭紀念碑上[2][6]。
打比還有米德蘭鐵路的其他戰爭紀念物,如火車站第一站台牆上掛牌匾紀念該司在第二次布爾戰爭的傷亡人員。打比在鐵路運輸領域地位下降,米德蘭的工廠和辦事處關閉,原本放在其他地點、列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人員姓名的另外三塊牌匾均移至紀念碑。[1]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人員傷亡前所未有,英國各地湧現成千上萬的戰爭紀念建築。這些紀念物的設計者以建築師艾德溫·魯琴斯爵士最富盛名,英格蘭歷史建築暨遺蹟委員會稱讚他是「所在世代具有領導地位的英國建築師」。魯琴斯靠為有錢人設計鄉村別墅成名,一戰對他影響很大,戰後就把大部分時間投入戰爭傷亡紀念物設計。位於倫敦白廳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是魯琴斯極富盛名的作品,是英國國家級紀念場館;他還為帝國戰爭墓地委員會設計大量作品,促使不列顛諸島乃至整個大英帝國各地紛紛委託他設計戰爭紀念物。[6]
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影響深遠,英國乃至大英帝國許多城鎮的戰爭紀念物普遍採用衣冠冢設計,或多或少受到魯琴斯原作影響。米德蘭鐵路戰爭紀念碑等許多衣冠冢就是他親自操刀,是魯琴斯頗顯雄心的戰爭紀念物設計。大部分衣冠冢受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影響很大,但相互間也有顯著差異。[9]
設計
紀念碑坐落在米德蘭路,進入米德蘭酒店花園,在打比站視線範圍內。衣冠冢和包圍三個方向的屏風牆均由砵蘭石打造,衣冠冢高十米,屏風牆高兩米並從三個方向包圍衣冠冢。衣冠冢頂是無名軍人平臥雕像,身上蓋有大衣,腳邊放着刺刀和布洛迪鋼盔,所躺靈柩台下四角支撐刻有獅子頭。再下方的長邊兩面雕刻月桂花環圍繞米德蘭鐵路盾徽,朝向米德蘭路的曲面附銘文:致在世界大戰獻出生命的米德蘭鐵路勇士。另外兩面刻有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止年份羅馬數字:「MCM XIV † XIX」(1914至1919年)[6][10][11]。碑頂雕塑是人物而非空墳,與嚴格意義上的衣冠冢不符,但這不影響文獻普遍把主體稱為衣冠冢[12]。
屏風牆從三面包圍衣冠冢,形成七乘三米的長方形區域。亡者姓名本刻在石頭上,但經日曬雨淋侵蝕改為刻上青銅牌匾。為方便兒童查看文字,牆下還有小台階。人名按字母順序排列,不含銜級或部隊信息。屏風牆兩頭是實心方柱,上方均有旗杆。羅慈地紀念碑以米德蘭鐵路戰爭紀念碑衣冠冢為模板,比後者晚一年揭幕。[6][10][13]
英格蘭歷史建築暨遺蹟委員會表示,米德蘭鐵路戰爭紀念碑以傳神筆觸證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米德蘭鐵路的悲慘影響、公司僱員的巨大犧牲[6]。歷史學家安娜·卡登-科因稱讚這是「簡潔而莊嚴的紀念碑」[14]。
設計採用的形狀讓人想到古典建築,魯琴斯深受泛神論與神智學影響,覺得「抽象外形和內在美」比基督教十字架等太過明顯的宗教象徵更合適。頂部的軍人遠離常人視線,類似古代塔式墳墓,結合蓋住面孔的大衣更能保持人物匿名,觀者可代入自身情感,想像上面正是他們哀悼的人。雕像置於頂部還令觀者留意查看上方,把設計之美與紀念亡者聯繫起來,不再執念死者因何而死,營造理想化的英雄主義感、自我犧牲感,甚至魯琴斯一直熱衷描繪的「死亡之美」。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物普遍避免呈現軍人死於暴力,僅有極少數例外。[14][15]
歷史
帕內爾父子公司承建紀念碑,耗資10309英鎊(1921年)。米德蘭鐵路總裁查理斯·布茨1921年12月15日為紀念碑揭幕,索斯韋爾與諾丁漢教區艾德溫·霍斯金斯主教致辭。[6][16][17]米德蘭當局擔心現場位置不足,沒有邀請死者家屬出席,但向揭幕後想來打比看看的親屬提供免費車票[13][18]。
米德蘭鐵路出版紀念冊並向紀念碑列出姓名的死者家中各寄一本,上有紀念碑照片、每位死者在鐵路公司的職業、工作網點,所在部隊和銜級[13][2][18][19]。米德蘭鐵路總經理法蘭克·塔特洛在前言寫道:
戰爭以勝利告終,也帶來沉痛與悲傷,(紀念碑)體現那段動盪歲月的全部含義,提醒大家有那麼多優秀的人失去生命,那麼多堅強的心不再跳動。它代表眾人竭力取得的勝利,代表米德蘭公司足以為此自豪:我們的人為此付出很大努力。[2][18]
戰爭結束後,米德蘭與英國其他鐵路公司掙扎求存,後經《1921年鐵路法》與競爭對手倫敦與西北鐵路,以及另外幾家規模不及的鐵路公司合併組建倫敦米德蘭和蘇格蘭鐵路。倫敦尤斯頓車站外立有倫敦與西北鐵路戰爭紀念碑,紀念死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新公司僱員。倫敦、米德蘭與蘇格蘭鐵路及其他大部分鐵路公司在二戰結束後經歷國有化改造組建英國鐵路,兩座紀念碑後由英國鐵路網公司繼承。[17][20]米德蘭鐵路曾計劃在倫敦聖潘克拉斯車站另建紀念碑,但因資金不足作罷。藝術家法比安·皮克從米德蘭紀念冊所列職位找到靈感並在該站創作紀念碑,20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百年紀念之際揭幕。[21]大英鐵路博物館保有米德蘭紀念冊副本[19]。
米德蘭鐵路戰爭紀念碑1977年2月24日入選II*級登錄建築,未經授權拆除或修整登錄建築將受法律懲處,II*級代表「具有特殊意義且特別重要的建築」,約佔總數的5.5%[22]。2015年11月,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100周年,英格蘭歷史建築暨遺蹟委員會把米德蘭鐵路戰爭紀念碑收入魯琴斯戰爭紀念建築「國家收藏」[23]。經打比市議會指定,打比火車站周邊與米德蘭鐵路有關的建築組成鐵路保護區,其中包括戰爭紀念碑,列入保護區代表政府承認當地歷史價值並承諾限制再開發[24]。
2010年屏風牆上刻有死者姓名的多塊牌匾被盜,紀念碑受損,所幸牌匾後來全部追回,兩人因盜竊入獄。英國鐵路網公司、鐵路遺產信託耗資1.8萬英鎊修復[25][26][27],2010年12月17日重辦致辭儀式,禱詞採用1921年原版,神父占士·林賽朗讀[17]。盜竊案促使當局用智能水處理打比郡所有戰爭紀念物的金屬部件,這樣處理的金屬能在紫外光下顯現特殊記號[28]。
參見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米德蘭鐵路戰爭紀念碑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