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紀念建築是用來紀念在戰爭中的死者或傷者的建築物、古蹟、雕像或其他雄偉的建築物。
早期的戰爭紀念建築
大部份人類歷史中的戰爭紀念建築都是為了紀念偉大的勝利而豎立的,紀念死者是次要目的。在拿破崙時期,屍體都是被大量地埋在沒有標記的墳墓中。[來源請求]巴黎凱旋門及納爾遜紀念碑上都沒有死者的名字。
現代的戰爭紀念建築
現代的戰爭紀念建築不再是為了讚揚戰爭,而是為了向死者授予榮譽。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爭紀念建築
這種改變大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大量生命遭蹂躪時發生。對此很多牽涉在戰爭中的國內城市紛紛豎立起紀念建築,在小村莊和小市鎮的紀念建築通常會列出每個死去的當地士兵名字。大量紀念碑亦為了紀念那些被葬於沒有識別的戰爭墓地中的死者而建造,如位於伊普爾的門寧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以後的戰爭紀念建築
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念建築後來都加上了當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死者的名字。由那時起,西方在其他衝突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及越南戰爭的紀念建築上記錄了個人貢獻。在蘇聯、中國、日本及其他國家,紀念建築傾向地方自治主義,會列出死者名字的屬於非常罕有。
不同種類的戰爭紀念建築
戰爭紀念建築可以是一座建築物,當中通常有博物館或簡單的匾。很多戰爭紀念建築都以紀念碑或雕像形式出現,並用作紀念日會場。因此為了讓公眾能易於到達,它們通常座落於市中心附近或於公園或廣場之中。
許多戰爭紀念建築都會在匾上刻上戰役中死者的名字,因此有時列表會很長。有些戰爭紀念建築是為了某場戰役而設的,另一些則較一般性而且刻有戰爭條約的碑銘。
許多戰爭紀念建築都刻有與該戰役或戰爭有關的單位的墓誌銘。例如屬英聯邦的墓地都以由Laurence Binyon所題的「The Ode」作墓誌銘:
- They shall grow not old, as we that are left grow old.
- Age shall not weary them, nor the years condemn.
- At the going down of the sun and in the morning
- We will remember them.
為紀念在科希馬戰役中死去的盟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紀念建築刻有科希馬碑文:
- When You Go Home, Tell Them Of Us And Say,
- For Their Tomorrow, We Gave Our Today
墓地的戰爭紀念建築
許多由英聯邦戰爭公墓委員會管理的墓地都有着相同的戰爭紀念建築,由Reginald Blomfield設計的救贖十字架。它的大小視乎墓地大小而定,一般約4.5米至9米高。若葬禮超過一千次,這個英聯邦的墓地將會放置一塊由Edwin Lutyens設計,刻有「THEIR NAME LIVETH FOR EVERMORE」(出自《便西拉智訓》)的紀念石碑「Stone of Remembrance」。所有紀念石碑都長3.5米,高1.5米並且有三級梯階。阿靈頓國家公墓有一個加拿大的救贖十字架,上面刻有所有於韓戰及兩次世界大戰中,屬加拿大勢力並奮戰而死的美國公民的名字。
爭議
著名戰爭紀念建築
- 戰亡紀念碑
- 克蘭芝陣亡戰士公墓
- 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
- 門寧門
- War Memorial Saint Julien
- Beaumont-Hamel Newfoundland Memorial Park
- Douaumont ossuary
- 羅列特聖母院
- 凡爾登紀念碑
- 維美脊戰役紀念碑
- 諾曼第美國墓園
- Garden of Remembrance
- National War Memorial, Islandbridge
參見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