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時,在寧壽宮後區西部的東西寬約40米、南北長160米的窄長區域內建成了一座花園,備乾隆帝歸政後游賞,故又名「乾隆花園」。[1]
寧壽宮花園自南到北分成四進院落:[1]
寧壽宮花園佈局合宜,經營有緒。屋頂形式多樣,色彩豐富,有黃色、綠色、藍色、紫色、翠藍色等色彩,梁枋彩繪大批使用金線蘇式彩畫。南北中軸線的佈置有所變化,後半部的中軸線略向東移。寧壽宮花園既帶有私家園林的玲瓏精秀,又和皇宮的氛圍很協調。[1]
2001年,故宮博物院和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成立了一個國際合作隊伍,以修復保護倦勤齋,後來該保護項目擴展至倦勤齋所在的寧壽宮花園裏的所有建築。整個寧壽宮花園的修復與保護工作共分四個階段,預計將在2017年全部完工。2008年11月10日,倦勤齋保護工程竣工。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表示:「倦勤齋保護項目作為故宮大修的組成部分,具有試點意義,其經驗將被推廣到整個故宮。」[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