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外交關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美關係(日語:日米関係/にちべいかんけい Nichibei kankei、英語:Japan–United States relations),是描述關於美國與日本的雙邊關係。日本與美國已建立了以美國為主動方的政治關係[1][2],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盟邦。
2017年數據 | 日本 | 美國 |
---|---|---|
人口 | 126,490,000人 | 327,830,000人 |
面積 | 377,792平方公里 (145,883 sq mi) | 9,826,630平方公里 (3,794,066 sq mi) |
人口密度 | 每一平方公里337.6人 (874.4/sq mi) | 每一平方公里31人 (80/sq mi) |
首都 | 東京都 | 華盛頓特區 |
最大都市 | 東京都 – 人口 9,273,000人 (都市圏人口36,312,851人) | 紐約市 – 人口 8,535,000人 (都市圏人口23,362,099人) |
政體 | 立憲君主制國家,議會制,單一制 | 立憲共和制國家,總統制 ,聯邦制 |
政府領導人 | 岸田文雄首相 | 喬·拜登總統 |
公用語言 | 未指定 (事實上,使用日語) | 聯邦未指定 (事實上,使用英語) |
名目GDP | 4,872,135美元 (人均38,440美元) | 19,390,600美元 (人均59,501美元) |
國防支出 | 488億6000萬美元 (2008年度) [3] | 6637億美元 (2010年度) [4] |
1846年日本鎖國期間,美國海軍準將詹姆斯·貝特爾率領三艘美國軍艦來日要求開國,但被江戶幕府拒絕。之後在1853年的黑船事件中,美國海軍準將馬修·培理率領4艘黑船進入江戶灣。
1854年3月31日,馬修·培理署名與日本方面全權代表林復齋(大學頭)共同簽訂了《神奈川條約》(即「日米和親條約」)。該事件為日美互動初期的重要事件,也成為日本之後的明治維新的導火線之一。之後兩國開始發展外交關係。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09年6月1日) |
1912年,日本人做為友好的證明,贈送了3,020顆櫻花樹給美國。
美日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為協約國陣營的成員。日本軍隊出兵,控制了德國在中國和太平洋上的基地。1919年,國際聯盟委任日本託管原德國在赤道以北的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嶼委任給澳大利亞託管,美國並沒有參與這次戰利品的瓜分。[5]
然而,日本和中國、英國和美國存在尖銳的矛盾。中國和日本於1915年簽訂《二十一條》,要求中國承認日本在山東的特權以及在滿洲地區享有優越地位。華府對於日本違反「門戶開放」政策的舉動反應強烈。美國國務卿威廉·詹寧斯·布萊恩1915年3月13日在備忘錄中提到,美國在肯定日本對中國山東和滿洲、蒙古地區的「特殊利益」的同時,對日方進一步侵犯中國主權表示擔憂。[6]
威爾遜總統強烈反對日本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要求,但由於英國和法國支持日本的緣故未能成功。[7]中國反日情緒不斷升溫,因學生請願而爆發了五四運動。[8]美國參議院外事委員會對批准《凡爾賽和約》增加了「將山東歸還給中國」的附加條款。但威爾遜總統告訴支持他的參議員投票反對這項附加條款。[9]1922年,美國斡旋調停了山東問題。中國獲得了山東省名義上的主權,但實際上仍需承認日本在這一地區佔有的經濟主導地位。[10]
美日在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上對海軍條約的條款達成共識。隨着美國通過《1924年美國移民法案》,禁止更多的日本移民進入美國,雙方出現緊張的局勢。[11]
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美國在夏威夷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美國在次日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包括納粹德國在內,軸心國國家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雙方的衝突充滿了戰爭暴行,如大日本帝國軍隊對美國戰俘的處決和折磨,以及美軍褻瀆日軍士兵的屍體。
美國在軍事上的優勢使得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實施跳島戰術並對日本本島和沖繩的城市進行大規模的轟炸。美軍的戰術發揮了作用,隨着美軍在太平洋上不斷推進並逼近日本本島,意圖在1945年秋對本島展開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遭到日軍頑固的反擊。美國為「避免更大的傷亡」在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以結束戰爭,成為軍事史上最具爭議的行為之一。太平洋戰爭隨着日本因美軍的原子彈和蘇聯出兵中國東北而投降,在1945年9月1日結束。
戰後日本先是由中華民國(時為中國代表)、美國、英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負責分區佔領,成為日本群島史上首次全面由外國軍隊佔領。但是後來中華民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由於各自的原因暫停對日本的佔領,形成美國單方面佔領日本的局面。[原創研究?]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09年6月1日) |
經歷了戰後重建的艱辛,八零年代日本的經濟逐漸達到了全盛時期,『日本全世界第一』的口號響遍列島,日本製產品並開始出口、熱銷,讓美國的不振的製造業景氣受到了更強的衝擊,同時蘇聯被中共所牽制,日本太平洋守門員的作用也有所下降,也讓日美之間的合作關係突然面臨考驗。
1988年12月15日,日本加入美國免簽證計劃正式生效,日本成為首個加入該計劃的亞洲國家。
2001年,於美國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造成24名日本人遇難[註1],該事件也成為了確立21世紀初期日美關係走向的關鍵事件[12]:139,而在反恐戰爭中協助美國也成為了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任時奠定的政策[12]:142。
此外,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逐漸崛起,同時成為美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中國的影響力跟隨着成長率高速膨脹,經濟並擠下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日本引以為傲的家電到高鐵等重工業領域,中國產品都有能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對日本人造成很大的震撼。中國軍事花費也呈現指數上升。同時還面臨朝鮮發展核武的威脅,因而日美關係,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上,都呈現近數十年來最緊密的狀態。[13]
2021年4月16日,美國總統喬·拜登在白宮接見日本首相菅義偉,是拜登上任以來首位面對面會晤的外國領導人。為應對來自中國和朝鮮的威脅,兩國同意重新確立「美日印太統一戰線」,打造「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未來」[14]。會談後的《聯合聲明》提及,兩人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同時也對香港和新疆人權狀況深感關切;這是自1969年以來美日兩國領袖的《聯合聲明》首次提到台灣[15]。引起兩岸及國際輿論關注對日本政府協防台灣,提供安全保障的關注和討論[14]。
2022年7月29日,美日舉行首次「經濟2+2」(外長級與商務部長級官員)會談。[16]
2024年4月,日本和美國關係升級為「全面全球合作夥伴」;駐日美軍重組為一個聯合作戰司令部,指揮部署在日本的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空軍和陸軍。[17]
2023年,美國超中國,成為日本最大出口目的地,也是4年來美國首次超過中國。[18]
此章節需要擴充。 |
冷戰時期基於戰略和政治考量,美國與日本在1960年簽定美日安保條約,日本可以依靠美國這個「擋箭牌」專心發展經濟,許多日本公司和美國公司聯繫都很密切,有人曾評價美日是一體的。日本需要美國的保護,美國需要日本的支持,雙方具有共同的利益。美國至今在日駐有大量部隊,使日本成為美國海外駐兵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2018年8月15日,美國海軍隆納·雷根號航空母艦艦隊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第6護衛隊進行海軍與空軍聯合演訓,包括防空作戰、通訊變換與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支援等訓練。[19]
此章節需要擴充。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