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指中華文化的傳統戲劇。「戲曲」一詞始見於《水雲村稿》中〈詞人吳雲章傳〉,指南宋流行於民間的永嘉戲曲,是南戲戲文發展之濫觴。在河南省偃師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里,發掘出來的「宋雜劇演員丁都賽雕像磚」,是中國現存的最早記錄戲曲演出活動形象的文物。爾後,「戲曲」之名迭有變遷,以「戲曲」指稱「中國傳統戲劇」,須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本書以「戲曲」為名,首度將中國傳統戲劇推上近代學術之林,「戲曲」乃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之專稱。
王國維將戲曲定義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時也指出代言體是戲曲不同於其他文類的重要特點。由此定義看來,戲曲必須具備演員、劇場、詩歌、舞蹈、音樂、代言體、演故事等基本元素。臺灣學者曾永義將王國維對戲曲的定義視為戲曲小戲必須具備的條件,小戲的表演藝術較為原始。而相較於小戲的大戲有更高度的藝術表現,已經是綜合的文學與藝術,其定義為:「中國古典戲劇是在搬演故事,以詩歌為本質,密切結合音樂和舞蹈,加上雜技,而以講唱文學的敘述方式,通過俳優妝扮,運用代言體,在狹隘的劇場上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文學和藝術。」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崑劇獲納入名錄之內,引起公眾對戲曲發展及傳承的關注。2009年及2010年,粵劇、藏劇及京劇更先後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藝術進一步得到世界重視。[1]
歷史劇種
根據時代分期,中國戲曲包括:
現存劇種
據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數據,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即大躍進時期,當時中國有367個戲曲劇種,其中包括50多個當時新創立的劇種(即新興劇種);到了1982年,《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編撰過程中所做調查統計發現,當時仍有317個劇種;而到了2005年,僅剩下267個劇種[2]。
在眾多劇種中,崑曲和京劇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戲劇的最高典範[3],其它常見劇種則有豫劇、粵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等等。
- 北京戲曲:京劇(又稱平劇)、北崑、西路評劇、京梆子、北京曲劇、燕歌戲、詩賦弦、淤白蹦蹦戲、葦子水秧歌戲、山梆子戲、北京皮影
- 天津戲曲:京劇(又稱平劇)、衛梆子、寶坻評劇、北崑、薊州皮影、百忍京秧歌高蹺
- 河北戲曲:京劇(又稱平劇)、河北梆子、評劇(東路)、北崑、絲弦、老調、哈哈腔、賢譽調、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術戲、口邦子、落子、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軟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磁州懷調、邯鄲賽戲、南鑼劇、墜子戲、唐山皮影、河中皮影、冀南皮影
- 河南戲曲:豫劇(河南梆子)、河南曲劇、越調、淮調、四平調、大平調、二夾弦、河南道情、柳琴調、羅卷戲、宛梆(南陽梆子)、墜劇、懷梆 、懷調、大弦戲、豫南花鼓、樂腔、五調腔、蒲劇、地燈戲、嗨子戲、大辮戲、南樂五腔調、棗梆、漢劇、花籃戲、河陽花鼓戲、光山花鼓戲、揚高戲、落腔、柳子戲、目蓮戲、槓天神、靈寶皮影、羅山皮影、桐柏皮影、南莊木偶戲
- 山東戲曲:呂劇、鈍腔、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膠州秧歌、東路梆子、柳子戲、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萊西木偶戲、濟南皮影
- 山西戲曲:晉劇(山西梆子):蒲劇(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晉南皮影、晉中皮影、孝義木偶戲
- 陝西戲曲:秦腔(陝西梆子)、銅川梆子、眉戶劇、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東路皮影、西路皮影、合陽線戲、陝西杖頭木偶戲
- 甘肅戲曲:隴劇、高山劇、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民勤小曲戲、半台戲、燈盞頭戲、崆峒笑談、影子腔、南木特(甘南藏戲)、隴東皮影、隴西皮影、影子腔、正寧木偶戲
- 寧夏戲曲:秦腔劇、眉戶劇、牛皮燈影子
- 黑龍江戲曲:龍江戲、北路二人轉、龍江皮影
- 吉林戲曲:吉劇、東路二人轉、新城戲、黃龍戲、舒蘭皮影
- 遼寧戲曲:遼南影調戲(遼劇)、海城喇叭戲、奉天落子、唐派京劇、阜新蒙古劇、彩扮蓮花落、海城高蹺秧歌、二人轉、遼南皮影戲、遼西木偶戲
- 安徽戲曲:徽劇、黃梅戲、鳳陽花鼓戲、廬劇、青陽腔、岳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靈璧皮影、淮派皮影、皖南皮影、岳西木偶戲、界首扁擔戲
- 江蘇戲曲:崑劇(崑曲)、揚劇、淮劇、錫劇、通劇、淮海戲、蘇劇、徐州梆子、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江蘇皮影、肩擔木偶戲、泰興木偶戲
- 上海戲曲: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越劇、海派京劇、崑曲、淮劇、崇明扁擔戲、海派木偶戲、長寧皮影
- 浙江戲曲:越劇、婺劇、紹劇、永崑、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金華崑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泰順藥發木偶戲、海寧皮影、平陽木偶戲
- 江西戲曲:贛劇、弋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採茶戲、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武寧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婺源徽劇、湘東皮影、江西提線木偶、江西杖頭木偶
- 福建戲曲:閩劇、高甲戲、薌劇、莆仙戲、梨園戲、四平戲、閩西漢劇、北路戲、右詞南劍調、屏南亂彈戲、平講戲、詞明戲、南詞戲、大腔戲、小腔戲、打城戲、梅林戲、閩南皮影戲、布袋戲、嘉禮戲、大腔金線傀儡戲、傳子木偶戲、詔安鐵枝戲、柴頭仔戲、七條線木偶戲、屏南杖頭木偶戲、串頭戲、四平傀儡戲、閩西採茶戲、閩西木偶戲、閩西山歌戲、邵武三角戲、竹馬戲、遊春戲、肩膀戲、雜劇作場戲、車鼓弄、福建潮劇、尹派越劇
- 廣東戲曲: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廣東漢劇、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樂昌花鼓戲、雷劇、梅州客家山歌劇、粵西白戲、貴兒戲、石角儺戲、雷州姑娘歌、英歌、五華提線木偶戲、粵西白戲、高州木偶戲、鐵枝木偶戲、陸豐皮影戲、手擎木偶戲
- 廣西戲曲:桂劇、粵劇、彩調劇、邕劇、絲弦戲、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師公戲、廣西壯劇(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廣西苗戲、廣西侗戲、毛南戲、壯族提線木偶戲、柏白客家木偶戲
- 海南戲曲:瓊劇、臨劇、海南齋戲、海南公仔戲、臨高木偶戲
- 湖北戲曲: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湖北漁鼓、東路花鼓戲、黃梅採茶戲、陽新採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漁鼓皮影、歌腔皮影、武漢杖頭木偶
- 湖南戲曲: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荊河戲、巴陵戲、辰河戲、湘崑、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澧州皮影戲、長沙皮影戲、衡陽皮影戲、檟山皮影戲、邵陽布袋戲、湖南杖頭木偶
- 四川戲曲:川劇、四川曲劇(曲藝劇)、川北燈戲、蘆山花燈戲、洪雅師道戲、南部儺戲、梓潼陽戲、射箭提陽戲、旺蒼端公戲、嘉絨藏戲、木雅藏戲、康巴藏戲、德格藏戲、南木達藏戲、理塘藏戲、巴塘藏戲、色達藏戲、釋比戲、成都燈影、川北燈影、川北大木偶戲、成都木偶戲、被單戲、鄰水手掌木偶戲、白龍紙偶戲
- 重慶戲曲:渝派川劇、四川曲劇、秀山花燈戲、秀山辰河戲、梁山燈戲、踩堂戲、楊戲、面具陽戲、木臘莊儺戲、後河古戲、亞亞戲、石柱土戲、巴渝木偶戲、三峽皮影
- 雲南戲曲: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富寧土戲、樂西土戲、廣南沙戲)、彝劇、大詞戲、殺戲、騰沖皮影
- 貴州戲曲: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佤族清戲、仡佬族儺戲、撮泰吉、石阡木偶戲
- 內蒙古戲曲:呼圖格沁、查瑪、科爾沁蒙古劇、八角鼓戲、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漫瀚劇、內蒙道情、晉劇、巴林皮影
- 青海戲曲:黃南藏戲、馬背藏戲、平弦戲、青海眉戶戲、河湟皮影戲、目蓮寶卷、剛察寺院藏戲、互助秦腔
- 新疆戲曲:維吾爾劇、新疆曲子戲、汗都春
- 西藏戲曲:白面具藏戲、藍面具藏戲、昌都藏戲、門巴戲 、夏爾巴瑪尼戲、巴共戲
- 香港戲曲:粵劇、潮劇、白字戲、閩劇、木偶戲(提線木偶、掌中木偶、杖頭木偶、手托木偶、皮影戲)
- 澳門戲曲:粵劇、土生土語話劇
東亞文化圈的其他戲曲
著名劇目
海外評論
- 珠玉的解釋:「珠玉般的魅力到處都在,獨特的說唱,精美的表演,誇張的臉譜,奇異的特技和華麗的服飾,集全能之美融於一身而令人震驚。演員一枝船槳在手,隨着節奏的律動而舞蹈就能使人聯想到江河船飄,揮動馬鞭,便可想見駿馬奔馳,許多虛擬表演不求真似,只求傳神。」
- 泥沙的解釋:「西方人不慣聽京劇花旦尖聲刺耳發聲,好像貓兒的尾巴被踩着時發出的尖叫似的,令人生厭,粵劇的鑼鼓也吵耳難受......」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