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角鼓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民間樂器,也是清代盛行一種藝術形式,又稱單弦或單弦牌子曲。是相聲的前身之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0年10月9日) |
8個角,8面鼓牆,或謂象徵着清代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個旗;或謂象徵着「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8個孔24個銅片,意謂24位固山。沒開孔的1面安着1個直穿鼓內、錐形圓頂的銅釘,外有3個銅片以作固定,意謂是「定罷干戈」,為希望天下太平的含義。在鼓牆外銅釘下掛有銅環,環上有兩條絲繩,下綴兩個穗子,象徵「谷秀雙穗」,希望豐收的意思。二穗顏色不同,一說為杏黃、鵝黃,象徵內八旗與外八旗;穗長3尺,暗合三才。一說原為黃、藍二穗,黃穗者為皇室所用,藍穗者為平民所用。八角鼓上蒙蟒皮,意為,內外蒙古,象徵中國統一。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八旗入關,八角鼓正式進入關內。乾隆年間,八角鼓逐步發展成為坐唱形式的曲藝音樂,盛行於貴族(即北京旗人)間,多組織票房,編詞演唱以為自娛。出現了該行業的專業演員。使其逐漸在北京、直隸、山東等關內地區流行。
自乾隆末年以後,旗籍子弟演唱的八角鼓包括5種演唱形式:
這是一篇關於樂器或樂器製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