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質量天文學家用來描述恆星質量時所用的一個名詞,它通常是以太陽質量來列舉其它恆星與太陽的質量比較。例如天狼星質量大約是2.02太陽質量[1]。恆星的質量會隨着恆星演化而不停的改變,因為恆星風的吹送或脈動的行為而拋出質量,或是從伴星獲得而增加質量。

性質

恆星通常是依據它們在演化過程中,當核聚變的生命期結束時留存的質量來分類。質量少於0.5太陽質量的非常低質量恆星,不會進入漸近巨星分支 (AGB) 而會直接演化成白矮星。質量在1.8-2.2太陽質量 (獨立的結構) 的低質量恆星,會進入AGB並在那兒發展出簡併的氦核。中等質量經歷氦融合和發展出簡併的碳-氧核。大質量恆星的質量至少是7-10太陽質量,但也可能只有5-6太陽質量。這些恆星經歷碳融合,它們的生命將在核心塌縮的超新星爆炸下結束[2]。這種恆星塌縮的結果會形成恆星質量黑洞等級的黑洞

恆星的質量和半徑的組合,決定了恆星的表面重力。巨星的表面重力比主序星低很多,而簡併是相反的情況,像白矮星就是緻密天體。表面重力會影響恆星的光譜,強重力會造成吸收譜線的擴散[3]

範圍

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之一是海山二[4],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00-150倍;它的壽命很短,大概最多只有數百萬年。對圓拱星團的研究認為在現今宇宙時代的恆星質量上限大約是150個太陽質量[5]。這個限制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這有一部分是因為愛丁頓光度,它定義了恆星在不將質量拋射至太空的狀態下,能穿越恆星大氣層的最大光度。然而,一顆在RMC 136a星團被稱為R136a1的恆星,被測量出質量為265個太陽質量,使這個限制出了問題[6]。一個研究確認了R136的質量超過了150個太陽質量,可以經由大質量恆星的密接聯星系統碰撞和合併,提供一種方法迴避150個太陽質量的限制[7]

大爆炸之後誕生的第一批恆星質量可能都比較大,由於完全沒有比鋰更重的元素存在,可以達到300個太陽質量或者更大[8]。這一代超大質量恆星,即第三星族星早已因極短的壽命而盡數滅絕。因此在如今的宇宙中,其存在本身也只是理論。

質量只有木星質量93倍的劍魚座AB C,劍魚座AB A的伴星,是以知的恆星中,能在核心進行核聚變反應的質量最低的恆星[9]。理論上,與太陽有相似金屬量的恆星,能進行核聚變反應的最低質量是75倍木星質量[10][11]。 最近的研究認為,當金屬量很低時,恆星能進行核聚變的質量是8.3%太陽質量,或是87倍木星質量[11][12]。更小的天體稱為棕矮星,它們介於恆星和氣體巨行星之間的過渡地帶。

變化

目前,太陽正經由電磁能量的輻射損失質量,和經由太陽風拋射出物質。它每年大約排出 (2–3)×10-14 太陽質量 (M)[13]。當太陽進入紅巨星階段時,損失的速率會增加,當他到達紅巨星分支頂端時會爬升到 (7–9)×10−14 M y−1。在漸近巨星分支時上升至10−6 M y−1,當太陽演化成行星狀星雲時會達到最大速率的10−5 to 10−4 M y−1。當太陽成為簡併態的白矮星時,它將已經失去初始質量的46%[14]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