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 (南北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崔光(451年—523年12月7日),本名孝伯,字長仁,魏孝文帝賜名光,改字孝伯[1],東清河郡鄃縣(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人,祖籍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出自清河崔氏定着六房之一的南祖崔氏烏水房,北魏官員。
生平
崔光的祖父崔曠跟隨慕容德南渡黃河,定居於青州東部的時水,南燕滅亡後,崔曠在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出任樂陵郡太守。當時劉宋在黃河以南僑置冀州以及冀州的郡縣,崔曠家族成為東清河郡鄃縣人,從此世代為三齊地區的世家大族[2]。崔光的父親崔靈延是劉駿時期的龍驤將軍、長廣郡太守,和劉宋冀州刺史崔道固共同抵抗北魏軍隊,慕容白曜平定三齊地區時,崔光才虛齡十七,跟隨父親崔靈延一起被遷徙到代京。崔光家庭貧困喜好學習,白天耕作晚上讀書,接受他人僱傭抄書來養活父母[3][4]。
崔光有大度,喜怒不見於色,有毀惡之者,必善言以報之,雖見誣謗,終不自申曲直。
太和六年(482年),拜中書博士,轉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參撰國書。後遷中書侍郎、給事黃門侍郎,甚得北魏高祖所器重。常有稱譽說「孝伯之才,浩浩如黃河東注,固今日之文宗也。」
以參贊遷都之謀,賜爵朝陽子,拜散騎常侍,黃門、著作如故,又兼太子少傅。尋以本官兼侍中、使持節,為陝西大使,巡方省察,所經述敍古事,因而賦詩三十八篇。還,仍兼侍中,以謀謨之功,進爵為伯。後賜名崔光。
正光四年十一月丁酉(523年12月7日),崔光去世,虛歲七十三。魏孝明帝詔令給予最高等級的東園溫明秘器、朝服一具、衣服一套、錢六十萬、布一千匹、蠟四百斤,派大鴻臚監護喪事。魏孝明帝又親自乘車前往崔光住宅,撫屍大哭,御駕返回宮殿時,魏孝明帝又在路上哭泣,為崔光之死減少平時的膳食等級,一提到崔光就追思哀悼。魏孝明帝一到崔光坐着講讀的地方,沒有不改變臉色為他悼念的。正光五年正月,贈予崔光太傅、兼領尚書令、驃騎大將軍、開府、冀州刺史,侍中如故,又敕令加後部鼓吹、班劍,依照太保、廣陽王元嘉喪事的例子,諡號文宣公。魏孝明帝又親自到建春門外為崔光送葬,望崔光的靈車哀悼嘆息,儒者以此認為是崔光的榮耀[5][6]。
評價
門第
住所
崔光的住所位於洛陽城東陽門外二里御道的北側,被稱為暉文里,原本是晉朝的馬道里,其中還有太傅李延寔、冀州刺史李韶、秘書監鄭道昭等人的住宅,都是廟堂豐滿特起,高門敞開[9]。
家庭
- 崔敬友,北魏梁郡太守
- 李要光[10]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