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英語: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常用縮寫「UCSD」或「UC San Diego」,又譯「聖地亞哥加州大學」或「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是美國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同時,依據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級,為全美131所「最高學術產出」的學府之一。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成立於1960年,最初與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相鄰,是加州大學系統中第七個成立的校區。該校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城市聖地牙哥以北城鎮拉霍亞的太平洋濱海,同時其校園也是所有加州大學校區中第二大、共佔地866公頃,僅次於戴維斯分校。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 |||
老校名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a Jolla (1960)[1] | ||
校訓 | Fiat Lux(拉丁文) "要有光"(中文) | ||
創辦時間 | 1960年11月18日[2] | ||
IPEDS編碼 | 110680 | ||
學校類型 | 公立大學、贈海大學、贈空大學 | ||
捐贈基金 | $16.11億(2018)[3] | ||
校監 | Pradeep Khosla[4] | ||
行政人員 | 28,878 (2023十月)[5] | ||
教師人數 | 10,810 | ||
學生人數 | 43,381 (2023秋季)[6] | ||
本科生人數 | 33,792[6] | ||
研究生人數 | 9,589[6] | ||
校址 |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拉霍亞 | ||
校區 | 郊區 2,141英畝(866公頃)[7] | ||
諾貝爾獎得主 | 20[8] | ||
校隊 | NCAA Div I – Big West Conference | ||
代表色 | 海軍藍 金色 [9] | ||
暱稱 | 特里同 | ||
吉祥物 | 國王特里同[10] | ||
隸屬 | AAU CCAA 加州大學 | ||
網站 | www | ||
|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一共有七個本科生通識學院、五個學術型研究學院(雅各布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物質科學學院、文學藝術學院和社會科學學院)和六個專業型研究學院(赫伯特·沃特海姆公共衛生與人類長壽科學學院、斯凱格藥學院、醫學院、全球政策和戰略學院、雷迪管理學院和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院也隸屬於該校,為醫學、藥學學科提供科研場所以及為附近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此外,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還擁有19個獨立研究所,包括聖地牙哥超級計算機中心、高通研究所、能源科學研究所等。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廣泛展開研究合作,在2017年美國科學基金會的榜單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研經費投入超過了11億美元,在全美所有大學中名列第七。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雖然建校只有短短的六十年,但是已經成為美國頂尖以研究科學為主,且學術聲望非常高的研究性公立大學,也被譽為「公立常春藤」之一,同時也是美國重要的學術聯盟美國大學協會的成員。截止2018年10月,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二十七位諾貝爾獎得主、三位菲爾茲獎得主、八位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八位麥克阿瑟獎得主和兩位普立茲獎得主。另外,在現教職員工中,一共有29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70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45名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和110名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校園
在1964年,學校剛開始授課的時候,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只包含了瑞弗爾學院(Revelle College)和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而隨着學校招生人數的攀升,校園的佔地也隨之不斷增大。在1960至1990年間,不斷有新的本科生學院開設,使得本來沿着5號州際公路建立的學校不斷地向東西延拓。
1982年,學校合併了原有的兩個工程學系建立了新的工程學院。而出於工程學院的學術研究和產業連攜需求,也有許多新的設施不斷被建造後投入使用。其中主要有1986年建成的聖地牙哥超級計算機中心、2003年建成的鮑威爾-福熙生物工程樓、和2012年建成的結構和材料工程樓。此外,兩個新的職業型研究學院、全球政策和策略學院和雷迪管理學院的落成,以及羅斯福學院的新增。這些建設使得校園不斷向北擴展。
該大學校園面積約2,141英畝(866公頃),內建的運動設施一應俱全,有兩座游泳池、超過20個場地的網球場、2個運動跑道、舉重與健身房、20個以上壁球場、桌球、瑜伽室、籃球場、足球場等。其大學體育隊名叫「特里頓」(Tritons),意為「海神之子」。
學術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是美國最著名的公立大學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研究性大學,其在美國以至全球均享負盛名,也在多年來的大學評分中名列前茅。近年更在多項理工科排名中,爬升至美國前十。在許多大型學科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都名列前30。
本科生教育方面,學校一共提供大體分為人文、生物科學、工程、數學、物質科學和社會科學五類的125個本科專業。38%的本科生以社會科學作為專業,人數最多;其次是生物科學,有25%的人作為專業;然後是工程的18%,科學和數學的8%,最後是修讀藝術有3%。
研究生教育方面,則以各學術型研究學院和職業型研究學院作為主體,一共提供35個碩士學位項目和47個博士學位項目。其中有9個博士學位項目是和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或其他加州大學系統的學校合作開辦。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生項目受認可度極高,其開設的生物科學和醫學、經濟學、社會科學、計算機科學以及機械工程項目都在各大排名中名列前茅。
此外,學校也開設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擴展(UC San Diego Extension)提供繼續教育和公共教育,該部門頒發超過一百種職業或專項證書。每年大約有五萬人選擇通過該項目接受教育。
|
|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在許多學術排名中表現卓越。其中在2021年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位列美國國內大學第35名(公立大學第8)。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名列全球33名。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則名列全球54名。而在自然指數排名中位列全球19名[22]。在2017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科研支出排名中位列全美第7。而在綜合考慮了社會流動性(錄取低收入家庭學子)、研究(獎學金和博士學位)和社會責任三方面的華盛頓周刊排名中,學校排名全美第7。
學校組織架構
作為加州大學系統的十個校區之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由一個26人組成的管理委員會進行管理,其中18名由加利福尼亞州州長任命,7名由校內教職工兼任,剩餘一名則為學生委員。學術發展政策由學校教員組成的學術參議院(Academic Senate)底定。學校的校長(President)由州長任命,而教務總長(Chancellor)由校長任命。現任教務總長普拉迪普·科斯拉。在教務總長之下,有九個教務次長分管學術事務、研究、多樣性、海洋科學、學生事務、規劃、公共關係、商務關係和健康科學。
本科學院系統是該校的一個特色。其組織方式是從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引用過來的,與普林斯頓大學類似。每個學院有它自己的校園和學生宿舍,其學科也各不相同,每個學院的學科要求和學術哲學也各不相同。不論學生選擇哪個學院,學生也可以在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所提供的任何學科里獲得學士學位。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有七個本科學院:
- 瑞弗爾學院 (Revelle College)
- 登巴·繆爾學院(John Muir College)
- 瑟古德·馬歇爾學院(Thurgood Marshall College)
- 厄爾·華倫學院(Earl Warren College)
- 埃莉諾· 羅斯福學院(Eleanor Roosevelt College)
- 第六學院(Sixth College)
- 第七學院(Seventh College)
1964年建立的瑞弗爾學院是該校的第一個學院,其主要方向是西方古典主義的文學藝術。 1967年建立的登巴·繆爾學院是第二個學院,提供彈性且有選擇性的基本教育。 1970年建立的瑟古德·馬歇爾學院強調合作和多文化主義。 1974年建立的厄爾·華倫學院強調全面化的教育,同時要求其學生選擇兩個不相關的學科作為主科。 1988年建立的埃莉諾· 羅斯福學院強調全球化,其教育結合文化和跨學科,包含西方和非西方的文化。 2002年建立的第六學院強調文化、藝術和技術中的歷史和哲學聯繫。
基本上,七個學院各有特色,但是一般來說,學院各有不同的通識教育課程(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並且要求學生完成這些課程才能畢業。因此,各個學院的通識課程,在難度上存在着嚴重的差異。不同的學院的學生會在一起上自己專業或者非專業的課,只是上的通識教育課程不一樣和宿舍不一樣。
其中,學校大多數學生認為瑞弗爾學院(Revelle College)最為困難,就算瑞弗爾學院的學生,相關的主修學科與數學、科學、歷史等無關,瑞弗爾學院也會通過其通識教育課程,要求其學生完成相關科目。
瑞弗爾學院的通識課程,包括三個學期(Quarter System)的微積分(積分、導數、多元微積分),五個學期的人文學科(「西方文明的基礎:以色列與希臘」、「羅馬、基督教與中世紀」、「文藝復興、改革與近代歐洲」、「1660年至1848年的啟蒙運動、浪漫主義與革命」、「1848年以來的現代文化」),五門自然科學(一門生物學,四門化學或物理學,包括有機化學、力學、熱物理學、量子力學等等),一門美國文化課(包括美國種族研究、美國歷史等等),兩門社會科學課(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等),一門美術課(音樂、戲劇、舞蹈、視覺藝術等等)。除此之外,瑞弗爾學院需要精通一門外語(中文、拉丁文、法文、希臘文、德文、意大利文、韓文、俄文等等)。[23]
在各個學院的通識教育課程中,公認第二困難的通識教育課程是埃莉諾· 羅斯福學院(Eleanor Roosevelt College, ERC)的課程,因為其學院的學生,必需完成五個學期的「現代世界的製造」(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簡稱MMW),而這些課程中包含了大量社會科學領域和世界歷史的相關知識(MMW11: 人類起源,人類的進化; MMW12: 羅馬帝國,基督教,佛教,中國,中東與伊斯蘭教; MMW13: 中世紀至早期近代史; MMW14: 革命、工業化與帝國主義; MMW15: 二十世紀與之後:一戰、二戰、冷戰與現今社會)[24],同時需要完成至少一門自然科學,一門藝術類課程(要求同瑞弗爾),一門語言(高中在母語不為英語的國家的學生可以免除此項要求)與三門區域歷史(歐洲、中東、非洲、歐亞、美洲或亞洲選其一)。然而,因為埃莉諾· 羅斯福學院的課程中,沒有嚴格的數學要求,更沒有針對西方文明而設的課程(可選擇學習任何地區的歷史),所以整體來說埃莉諾· 羅斯福學院,與瑞弗爾學院比較下,相對地容易不少。[25]
至於其他五個學院的通識課程,比起埃莉諾· 羅斯福學院與瑞弗爾學院簡單,而五個學院之間的通識教育課程,難度也有區別。其中最簡單的是登巴·繆爾學院(John Muir College)。因為大學對學術的追求、以瑞弗爾學院為首的嚴肅學習風氣與通識教育課程、及大學的地理位置(在拉霍亞郊區),學園裏到處充斥着學霸、書呆子的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擁有着「沒有社會交際的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f the Socially Dead)的稱號。[26]
- 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 聖地牙哥超級計算中心 (San Diego Supercomputer Center)
- 加州電信及信息科技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醫學中心 (UC San Diego Medical Center)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是美國重要的學術研究中心,其2015-2016的研究費用達10.12億美元,已在六年(2010-2015)之間四次超過10億美金。[27]
美國科學基金會列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是加州大學系統中研究支出最高的分校,在全美國研究型大學中其研究支出位列第六名。[28][29]有650多家公司是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教工和校友建立,或者使用了其教工和校友所研發的科技。其中有很多是生物科技類和其他科技類公司。[27]在聖地牙哥當地有200多個的公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有關聯。[27] 40%以上當地生物工程工業的僱員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產生的公司里工作。
著名校友
- 哈羅德·尤里:193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萊納斯·鮑林: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馬里奧·莫利納: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
- 保羅·克魯岑: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沃爾特·科恩: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
- 錢永健: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
- 威廉·莫爾納爾: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
- 弗朗西斯·克里克: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 羅納托·杜爾貝科: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 喬治·埃米爾·帕拉德: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 利根川進:198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布魯斯·比尤特勒: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
- 漢尼斯·阿爾文:197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
- 哈利·馬可維茲: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
- 克萊夫·格蘭傑: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
- 羅伯特·F·恩格爾: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
- 凱西·阿克:美國實驗性作家、散文設計師、劇作家、論說文家、後現代主義家。
- 比利·比恩:美國職棒大聯盟屋崙運動家球隊總經理。
- 安吉拉·戴維斯:美國政治活動家,學者和作家。
- 卡勒德·胡賽尼:美國醫師與暢銷書作家。
- 金·史丹利·羅賓遜:美國科幻小說作家。
- 克萊格·凡特:美國生物學家及企業家。
- 喬治·費海爾:美國生物物理學家。
- 唐·諾曼:美國認知科學,人因工程等設計領域的著名學者。
- 厄文·馬克·雅各布:美國電機工程師,為高通公司的共同創辦者以及前執行長。
- 傑佛瑞·伯比奇:英國天文學家。
- 瑪格麗特·伯比奇:英國天文學家。
- 約翰·W·道爾:美國歷史學家、作家、教授。
- 葛立恆:美國數學家。
- 菲利普·基徹:英國哲學教授,關注科學哲學領域。
- 赫伯特·馬爾庫塞:德裔美籍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
- 史丹利·米勒:美國化學家和生物學家。
- K·C·尼古勞:塞浦路斯裔美國化學家。
- 維萊亞努爾·拉馬錢德蘭:美籍印度裔神經科學家。
- L·S·斯塔夫里阿諾斯:希臘裔加拿大籍歷史學家。
- 艾爾基·羅斯拉堤:芬蘭裔美國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教授。
- 安德魯·維特比:意大利-美國電機工程師和企業家,高通公司的共同創建者之一。
- 凱利·穆利斯:美國生物化學家。
- 安東尼·R·亨特:英裔美國生物學家。
- 朱迪斯·霍伯斯坦:現為美國南加州大學女性主義研究中心主任,英語系教授。
- 謝淑麗:中美政治專家。
- 蘭茜·艾靈臣:美國超級名模。
- 管中閔:台灣經濟學家、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有道出人:美裔日本人,現職大學講師及作家。
- 石坂公成:日本科學家、醫學家、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拉霍亞過敏與免疫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也是經團連原會長石坂泰三的外甥。
- 前野悅輝:日本科學家,京都大學教授
- 謝曉亮:美國化學家、生物物理學家。現任哈佛大學化學及化學生物學系教授。
- 錢煦:美籍華裔科學家,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惠特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院院長,美國生物醫學協會主席。
- 金芳蓉:美籍華裔數學家。
- 馮元楨:美籍華人生物工程學家、生物力學家,生物力學的創始人,生物醫學工程的奠基人。
- 也斯:本名梁秉鈞,香港作家,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
- 陳清僑: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文學院學術事務長兼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副主任,公民黨副主席,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
- 吳家瑋: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
- 朱經武: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臺灣綜合大學系統首任系統校長,曾擔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
- 徐遐生:美籍華人天文學家,曾任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 李家維:台灣生物學家,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並且是台灣中文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 艾琳達:人權運動者,紐約州立大學社會系博士,現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 葉永烜:德籍華人天文學家,現在台灣國立中央大學任教。
- 沈呂九:國際知名的物理學家。
- 楊祥發:台灣科學家,沃爾夫獎得主。
- 陳鈴津:台灣醫學家,現任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中心副主任/醫學生物學組執行長。
- 文正仁:朝鮮問題的專家,現任延世大學政治外交系教授。
- 蔡詩東:等離子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胡流源:美籍華裔生物工程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