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二氫惡作劇(英語:dihydrogen monoxide parody)指通過使用水的生僻標準化學名一氧化二氫(簡稱DHMO,化學式:H2O)並惡搞解說水的性質將其描述成一種聽起來危險有害的化學物質,來引發聽眾的化學恐懼症。同類的惡作劇還有「羥酸」、「苛性氫」等其它變種[1]。這種惡作劇通常用文字遊戲來負面描述一些水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比如能「加速腐蝕」(生鏽)、「導致窒息」(溺水)和「造成灼傷」(沸水或蒸汽燙傷)——並誇張強調這些「害處」的普遍性[2],導致一些科學素養(特別是理科知識水平)不高的聽眾就會因此產生對化學品安全的焦慮和恐慌,甚至爆發輿論上的道德恐慌和社會運動向執法和立法機構施壓試圖將「一氧化二氫」禁用[3]。
因為「一氧化二氫」並非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所發佈的化學名稱[4],日常也幾乎沒有人會使用這名,所以許多對化學涉足不多的人會下意識的將其與更常聽說的一氧化碳混淆。其實「一氧化二氫」才是水的正確科學名稱,化學式也已歷經多次文獻引用,例如現實就有特別為「一氧化二氫」而設的材料安全數據表[5][6]。
最初網絡發表
以「一氧化二氫」為噱頭的惡作劇最初於1990年由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CSC)的一對室友埃里克·萊克納(Eric Lechner)和拉斯·諾普芩(Lars Norpchen)提出[7],在1994年由克萊格·傑克遜(Craig Jackson)修改[8]。1997年,14歲學生內森·佐納(Nathan Zohner)以故意炒作一氧化二氫為主題做了論文《我們到底有多易上當?》(How Gullible Are We),使一氧化二氫引起廣泛關注[9]。
這是克萊格·傑克遜首次在網上發佈此惡作劇的版本:[8][10][11]
一氧化二氫的危險包括:
儘管有如此的危險,一氧化二氫常常作以下用途:
※它若在密閉空間中加熱可能會引起爆炸[s] 然而,政府和眾多企業仍然大量使用一氧化二氫,而不在乎其極其危險的特性。 [12] |
用詞
惡作劇影響
另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