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蓼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時代的諸侯國。春秋時代有兩個同名的蓼國。
一個是《春秋左氏傳·桓公十一年》記載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此為位於今河南省唐河縣的蓼國,此國亦稱廖國[2]。《春秋左氏傳·哀公十七年》記載春秋末期的楚國大夫追溯先君楚武王克州國和蓼國的功業,州蓼兩國一起提,應該是這個楚武王四十年曾經和州國等國謀劃聯合討伐楚國的蓼國[3]。
另一個是《春秋左氏傳·文公五年》記載的公元前622年即楚穆王四年,「楚公子燮滅蓼」的這個位於今河南省固始縣的蓼國,此蓼國為庭堅(又稱高陽或者八愷)之後裔[4]。
《春秋左氏傳·文公五年》記載的蓼國位置在河南固始縣東北,都城為現安徽霍邱城關附近。國都位於固始縣蓼城崗遺址。 《春秋左氏傳·桓公十一年》記載的蓼國在今河南唐河縣南。
楚國設立「雩婁邑」(邑治在今固始縣陳淋鎮附近)和「雞父邑」(邑治在今金寨縣開順鎮)兩座城池。
秦統一中國之後,沒有在此設立郡縣,蓼國的地盤隸屬於九江郡。項羽建立西楚之後,公元前206年在此建立了「九江國」,九江王為英布。
西漢在原來的蓼國設立了安風縣、蓼縣、安豐縣、雩婁縣、陽泉縣,隸屬淮南國九江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封膠東康王幼子劉慶為六安王,以此五縣歸其轄。後又設「義城縣」,不久廢。
2006年1月在河南省固始縣高墩子村,發現了一處西周時期一座大型城市的遺址。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古蓼國遺址。這個遺址中部是一個大型房基,四周環繞着護城濠溝。這座遺址是河南省發現的西周時期夯土基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
大型房基的局部保存完好。於南牆和居住面中,發現了南北不等分排列的15排柱洞。居住面大致能分出3到4層,有柱洞200多個保留至今。這座房子在歷史上多次進行維修。
護城壕的寬度大約14到16米,底部距離現地表5米。
這處遺址佔地面積約有3萬平方米。東西長度大約64米,南北款度大約有62米,高度有兩米。中間的大房基東西長度大約32米,南北殘缺的邊界的寬度有5至30米。當年的面積在960平方米以上。
《史記·夏本紀》:禹封皋陶之後(偃姓)於英六。
《正義》:英即蓼也,是為虞蓼子國,殷(商)屬徐州。
《禹貢指南》: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