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岩,又名顯聖岩顯跡岩[1],是位於中國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禮門鄉禮門村的一個旅遊景點[2],在禮門村西南2公里處,距周寧縣城獅城鎮約29公里。岩洞內建有一個明代時期的佛殿,1983年入選周寧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3][4]

Quick Facts 滴水岩, 周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
滴水岩
周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禮門鄉禮門村
座標27°02′19″N 119°11′01″E
分類古建築
時代
認定時間1983年10月23日
Close

景區概覽

滴水岩得名於岩洞上方常年有不斷的流水,岩壁為火山質球泡流紋岩,整體寬300多米,高200多米,岩壁整體形似獅子橫臥,故主岩洞俗稱獅口洞(或獅子洞[5]),獅口洞高23米、寬13米、深29米,洞口上方左右兩側又有被稱為「獅耳洞」的兩個洞穴,又名翠微洞和仙境洞,此外亦有大小不一的其他洞口,如涌雲洞、祖師洞、通天洞等。滴水岩中部有琵琶漈(「漈」在當地方言中意為瀑布),得名於其形如豎立的琵琶。[6]

滴水岩在宋代時由仕本村(今屬禮門鄉)村民發現,將其開闢為拜佛之所,後在岩洞內外建造了數個佛教建築[6]。清朝嘉慶年間進士、曾擔任國史館總纂的魏敬中在此遊覽並題寫了一首七言詩[7]。1949年,周寧縣縣長黃頤遊覽此地,在此題寫「八閩首景」四字。1983年,周寧縣人民政府將滴水岩一帶公佈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8]。1987年,岩前建成了一個人工湖,遊人可在湖面行舟觀光[6]寧德市人民政府將其列入「優先開發景區」。2012年,周寧縣人民政府和禮門鄉人民政府對滴水岩景區投資1億元人民幣進行綜合開發,以期深入發掘其旅遊資源[9]

建築與保護

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村民在洞內建造大雄寶殿,並在崇禎四年(1631年)、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及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次重修,大雄寶殿整體建築建於石窟之中,坐北朝南,寬10米,深12.4米,高8.5米,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平頂,殿內的斗拱分層重疊,形成八角藻井。岩下則有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建成的岩麓寺佛殿,1986年、1988年兩度焚毀於火災,此後原址上又重建了僧舍和童生書齋,書齋為木製結構。[3][6][8]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