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書目學(英語:Bibliography或Bibliology,又名文獻學、目錄學或書誌學),是圖書館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研究文獻目錄工作的一般原理及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
班固撰寫《漢書敘傳》,始有「目錄」之名。劉向、劉歆父子整理圖書,著有《別錄》、《七略》,開中國目錄學之先河。從目錄的形成及其體制來看,又可分為官修目錄、史志目錄、私人藏書目錄等三種。班固首創《漢書·藝文志》,開啟官修正史中記載目錄的先例,歷代修史者相沿此例,如《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等。宋代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和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均是私家目錄的代表作,被譽為「目錄之冠」。明代楊士奇主持編纂《文淵閣書目》,以《千字文》為順序,從『天」字至「往」字凡二十號五十櫥,所錄之書只注書名、冊數,而無撰人和卷數,有的甚至連冊數都不注。清代著名學者如金榜、王鳴盛、姚振宗等人的大力提倡目錄學。[2]乾隆年間四庫館臣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是中國(官修)目錄書籍中的集大成之作。1939至1947年王重民鑑定整理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中文古籍,其成果彙集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 。
佛教自東漢由印度傳入中土,即有佛經之翻譯。隨着年代的累積,佛經數量漸多,便有了佛經目錄。佛經目錄又稱眾經目錄、一切經目錄,指記載佛典的名稱、卷帙、譯撰者和有關事項的一類佛教典籍。為了傳教需要,常常從大部佛經中抄出局部經文單獨流通,此類經典即稱為「別生經」或「抄經」。佛經目錄產生於西晉。晉懷帝永嘉末造,竺法護編撰了《眾經錄目》,此書早佚。南北朝時期,佛經譯事活躍,佛教目錄學十分發達。現存最早佛經目錄為東晉道安編定之《綜理眾經目錄》。佛經目錄在中國目錄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是古代專科目錄中最完善的一種,《開元釋教錄》則代表了佛教文獻學和佛經目錄學的最高水準。[3]
余嘉錫認為目錄學的根本意義在於「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更將目錄之書分為三類:「部類之後有小序,書名之下有解題者。」「有小序而無解題者」及「小序解題並無,祗著書名者」。[4]。第一種既有序又有解題的目錄,「故雖書有亡失,而後之學者覽其目錄,猶可想見全書之本末。」[5],在學術上有很高的價值。至於宋代鄭樵《通志·藝文略》,清代張之洞《書目答問》都只記書名,無小序、解題。
書目學的分支學科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