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幽默(Humor),意為滑稽、詼諧。此詞源於林語堂在晨報副刊中撰文章自英文「Humor」一詞音譯[1],指使人感到好笑、高興、滑稽的行為舉動或語言,與「風趣」含義相近。幽默感則是運用或者理解幽默的能力。
在黑格爾看來,幽默生於偶然,是一種完全主觀的掌握方式和表現方式,藉由巧智和浮想,對現實事物施以歪打正著而成,此間,所表現出來的真正對象,僅被視為一種外緣,更多空間則留白於詼諧、笑話、幻想以及抖機靈的俏皮話之類,使其充分發酵,稍慢卻更好地發揮作用。
任何年齡,文化程度的人都對幽默作出反應。在碰到滑稽可笑的事情時感到愉悅,微笑或大笑的人具有幽默感。由此可見,大多數人可以感覺到幽默,因為缺乏幽默感的人可能認為這些事情是莫名其妙的、奇怪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儘管這幾乎完全取決於人的個性,但幽默的程度和方式依賴於地理位置、文化、成熟程度、教育程度和當時的情況。
與古希臘「χυμός」演變來的西方語言對應色詞彙(英語、西班牙語、德語等:Humor)半音譯。
英語 「humor」一詞來自古希臘醫學。他們相信人類身體有四大類體液控制健康及情緒稱為「χυμός」(chymos),大意是指汁液,它們包括血、黃膽汁、痰及黑膽汁,抑鬱是體內「黑膽汁」過盛所致,而解決方法正是開懷大笑。
在中文世界,此詞音譯法可十數種。最初有人建議譯為「語妙」,以兼顧音與意。林語堂亦認為此譯法不無可取。[2]1924年5月[3],林語堂按英文發音音譯出「幽默」一詞[4]。林語堂認為,「幽默」意涵,或與「風趣」「諧趣」相當,唯英文「humor」多指作者或作品的風格,譯意不如譯音直接了當。使用「幽默」二字的理由,則是「凡是善於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於鑑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於內心靜靜的理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與粗鄙顯露的笑話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2]漢語「幽默」一詞,後來不止為形容詞,更形成具備動賓結構的用法,如「幽某人一默」[5]。
在西方世界中,humor一詞並不一定都含有有趣的意思。法文中Humeur是指心情,而不存有幽默之意。劍橋大學解剖學家約翰·赫非特(John Hadfield)認為,雖然人類已開始掌握憤怒、抑鬱的機制,但對發笑的認識仍十分有限。為甚麼我們看見政客在電視上打噴嚏會發笑,依然是個謎[6]。
幽默是一種心理應對機制,是大腦在衝突下產生的副產物,它幫助大腦處理複雜矛盾的訊息,並解決困惑的情感。人類透過辨識這種衝突才能理解幽默,而衝突最常見的表現方式就是笑[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