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清明節前一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寒食節,亦稱禁火節、禁煙節、冷節、百五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1],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清初湯若望《時憲曆》訂定後,清明與冬至之間的間隔縮短,為了維持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日的風俗,民間將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一日之前。現代24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清明節就在寒食節次日。
一般認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之推)。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離開晉國,流亡十九年。一次重耳餓昏,介子推割股(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給他吃,得以保住性命。重耳很感動。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回憶起舊事,想封賞介之推,而介之推已經和母親到山西的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上山搜索,遍尋不到,其臣擅自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母子抱着槐樹被燒死。重耳難過至極,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紀念介之推。[2]盧象有《寒食》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直到今天,山西省介休市當地居民仍然對此深有記憶,實際節日這三天已沒有吃寒食的活動,但晚飯仍然有不生火做飯的習俗,一般晚飯會喝開水,而不是平時喝的各種麵湯。
但後人多所考証,寒食節禁火習俗的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割股的史實也存在爭議。[3]現今學界認為應是季春時要換新火[4]。
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5]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在當時是件大事。寒食節習俗,有掃墓、郊遊、鬥雞子、蕩鞦韆、打毬、牽鈎(拔河)等。
寒食在曹操當政時期一度受到禁止,違規者會受到處罰。曹操說,伍子胥自溺身亡,吳國人也沒有游泳渡江作為紀念,豈有晉國人為介之推而不喫熟食的道理?北方嚴寒,老人與幼童因不喫熟食,可能會生病[6]。
南梁《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寒食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稱為「野祭」[7],後編入《大唐開元禮》中成為御定禮制。[8]據敦煌文獻「進奏院狀」載,晚唐時沙州赴京請旌節者稱:「五日遇寒食,至八日假開。」即寒食清明休4天假。[9]
如今寒食在中原已經不多見,但在江南、閩浙、兩廣等地區仍保持「清明節食寒食」之傳統,如食潤餅卷,或者清明節特有的「清明粿」、「草仔粿」、「青團」等食品。
中國最早的春祭在寒食節,後來改為在清明節。目前已很難考證寒食節是在甚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只知道唐朝仍保留有寒食的習慣。現在華北部分地區仍有寒食節掃墓祭祖的風俗。韓國仍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越南則有在農曆三月初三寒食節,以湯圓祭拜祖先的習俗,因此寒食節在越南又俗稱「湯圓節」[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