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藏(梵語:Kṣudraka-piṭaka),是經藏中除四阿含外的諸類雜經[1],以偈頌為主[2][3],又稱少分阿含雜類阿笈摩(梵語:Kṣudrakāgama),南傳上座部稱為小部(巴利語:Khuddakanikāya)。

定義

法藏部化地部大眾部律藏中,記載第一次集結集出雜藏,為經藏五阿含中的一部,是以偈頌為主的諸類雜經,包含[1][3][4][5][6]

說一切有部的《順正理論》指出雜藏是經藏的差別(意為雜藏是經藏同類衍生而有別異),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不在三藏之外別立雜藏[8]

大唐西域記》、《三論玄義》記載大眾部傳說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集結時,無法參與的大眾,於窟外集結集出「經律論三藏以及雜集藏、禁呪藏」,將雜藏別立於三藏之外。《增壹阿含經·序品》在三藏外別立雜藏[9]。其註釋《分別功德論》解釋雜藏為「非一人說: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讚誦,或說宿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將義深玄邃、述說菩薩乘方廣經,別立為菩薩藏,計為五藏。

大智度論》同時記載三藏和四藏之說,雜藏是四種法藏之一[10][11]。《成實論》既稱三藏,亦列名「修多羅(經藏)、比尼(律藏)、阿毘曇(論藏)、雜藏、菩薩藏」。

歷史

雜藏主要是來自偈頌(歌詠)等文類的經典集合。十二分教修多羅大多已集結至四阿含內,而其餘未入四阿含的佛語,或是佛所說偈、或是弟子所說偈、或是諸天讚誦、或說過去因緣、或是菩薩本生,因為文義繁多不一,就集為雜藏[3][1][4][5]。《俱舍論》等稱為少分阿含、雜類阿笈摩[12][13]南傳上座部稱為小部、小尼迦耶[1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智度論》,所記載的第一次集結,未提到雜藏,只記載四阿含集為經藏[15]。不過,說一切有部仍然有雜藏部類,只是未必與三藏等量齊觀[6]。印度發現的梵文本《俱舍論》中提到 Kṣudrakāgama 的稱呼 ,引用了「為波遮利/婆拕梨(Badarī)婆羅門所說偈」[16][17][12][18]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文獻也經常提及《憂陀那》等被歸為雜藏的經典,顯示在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中保有自己的雜藏[19][20][21]。在1961年出版了在土耳其斯坦發現的梵語《長老偈》殘葉,屬於說一切有部的傳統[22]

雜藏的內容有古有新。小部《經集》中的〈犀角經〉、〈牟尼經〉是有名的偈頌,在不同部派中都有提到,據信應該來自很古的時代[23];但也有部派佛教時期才編入的著作,不能一概而論[24]

漢傳大藏經的雜藏,是從不同部派中分散譯出。法義偈頌類的,如《法句經》、《出曜經》、《本事經》、《義足經》、《天請問經》[25]等。法義偈頌類的諸偈頌,又或見於經律論三藏,為其引用,如《瑜伽師地論》的體義伽他。因緣故事類的,如《鬼問目連經》[26]、《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興起行經》、《太子慕魄經》、《太子須大拏經》、《金色王經》、《生經》、《辟支佛因緣論》[27]等 。此類別的故事,亦見於《六度集經》、《菩薩本生鬘論》、《菩薩本行經》、《菩薩本緣經》、《撰集百緣經》、《賢愚經》、《雜寶藏經》、《中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等本緣部經及律藏中講述過去因緣的段落。阿毗達磨等論書類的,如《陰持入經》、《那先比丘經》、《惟曰雜難經》[28]等。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