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藏(梵語:Kṣudraka-piṭaka),是經藏中除四阿含外的諸類雜經[1],以偈頌為主[2][3],又稱少分阿含、雜類阿笈摩(梵語:Kṣudrakāgama),南傳上座部稱為小部(巴利語:Khuddakanikāya)。
法藏部、化地部和大眾部等律藏中,記載第一次集結集出雜藏,為經藏五阿含中的一部,是以偈頌為主的諸類雜經,包含[1][3][4][5][6]:
- 法句(Dharmapada)、自說/出曜(Udāṇa)、本事/如是語(Ityuktaka)、義品(Arthavargīya)、彼岸趣(Pārāyaṇa)、犀角偈/麟頌(Khaḍgaviṣāṇa-gāthā)、長老偈(Sthaviragāthā)、長老尼偈(Sthavirīgāthā)等讚頌法義的詩偈;
- 本生(Jātaka)、本行/本起/譬喻(Avadāna)、往古/本行/本事/過去因緣(梵語:Pūrvayoga,巴利語:Pubbayoga)[7]等頌揚佛教賢聖前生因緣的故事;
- 銅鍱部的律注中,其雜藏還包含了義釋、無礙解道這類屬於優波提舍、阿毗達磨的作品,法藏部的四分律亦指出其雜藏包含優婆提舍經和雜難經。
說一切有部的《順正理論》指出雜藏是經藏的差別(意為雜藏是經藏同類衍生而有別異),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不在三藏之外別立雜藏[8]。
《大唐西域記》、《三論玄義》記載大眾部傳說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集結時,無法參與的大眾,於窟外集結集出「經律論三藏以及雜集藏、禁呪藏」,將雜藏別立於三藏之外。《增壹阿含經·序品》在三藏外別立雜藏[9]。其註釋《分別功德論》解釋雜藏為「非一人說: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讚誦,或說宿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將義深玄邃、述說菩薩乘的方廣經,別立為菩薩藏,計為五藏。
《大智度論》同時記載三藏和四藏之說,雜藏是四種法藏之一[10][11]。《成實論》既稱三藏,亦列名「修多羅(經藏)、比尼(律藏)、阿毘曇(論藏)、雜藏、菩薩藏」。
雜藏主要是來自偈頌(歌詠)等文類的經典集合。十二分教的修多羅大多已集結至四阿含內,而其餘未入四阿含的佛語,或是佛所說偈、或是弟子所說偈、或是諸天讚誦、或說過去因緣、或是菩薩本生,因為文義繁多不一,就集為雜藏[3][1][4][5]。《俱舍論》等稱為少分阿含、雜類阿笈摩[12][13],南傳上座部稱為小部、小尼迦耶[1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智度論》,所記載的第一次集結,未提到雜藏,只記載四阿含集為經藏[15]。不過,說一切有部仍然有雜藏部類,只是未必與三藏等量齊觀[6]。印度發現的梵文本《俱舍論》中提到 Kṣudrakāgama 的稱呼 ,引用了「為波遮利/婆拕梨(Badarī)婆羅門所說偈」[16][17][12][18],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文獻也經常提及《憂陀那》等被歸為雜藏的經典,顯示在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中保有自己的雜藏[19][20][21]。在1961年出版了在土耳其斯坦發現的梵語《長老偈》殘葉,屬於說一切有部的傳統[22]。
雜藏的內容有古有新。小部《經集》中的〈犀角經〉、〈牟尼經〉是有名的偈頌,在不同部派中都有提到,據信應該來自很古的時代[23];但也有部派佛教時期才編入的著作,不能一概而論[24]。
漢傳大藏經的雜藏,是從不同部派中分散譯出。法義偈頌類的,如《法句經》、《出曜經》、《本事經》、《義足經》、《天請問經》[25]等。法義偈頌類的諸偈頌,又或見於經律論三藏,為其引用,如《瑜伽師地論》的體義伽他。因緣故事類的,如《鬼問目連經》[26]、《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興起行經》、《太子慕魄經》、《太子須大拏經》、《金色王經》、《生經》、《辟支佛因緣論》[27]等 。此類別的故事,亦見於《六度集經》、《菩薩本生鬘論》、《菩薩本行經》、《菩薩本緣經》、《撰集百緣經》、《賢愚經》、《雜寶藏經》、《中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等本緣部經及律藏中講述過去因緣的段落。阿毗達磨等論書類的,如《陰持入經》、《那先比丘經》、《惟曰雜難經》[28]等。
《五分律》卷三十 :「僧中唱言:此是長經今集為一部,名長阿含;此是不長不短今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此是雜說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說,今集為一部名雜阿含;此是從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為一部名增一阿含;自餘雜說,今集為一部,名為雜藏,合名為修多羅藏。」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此說各異,隨眾意行,是名雜藏。佛說宿緣,羅漢亦說,天梵外道,故名雜藏。中多偈頌,問十二緣,此各異入,是名雜藏。三阿僧祇,菩薩生中,所生作緣,故名三(雜?)藏。中多宿緣,多出所生,與阿含異,是名雜藏。雜藏之法,讚菩薩生,此中諸義,多於三藏。」
《分別功德論》:「非一人說: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讚誦,或說宿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
見《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 :「尊者阿難誦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長者集為長阿含;文句中者集為中阿含;文句雜者集為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為雜;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隨其數類相從,集為增一阿含。雜藏者,所謂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
《四分律》卷五十四 :「阿難皆答:如長阿含說,彼即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一切中經,為中阿含;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為增一;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含。如是生經Jākata、本經Itivṛttaka、善因緣經Nidāna,方等經Vaipulya、未曾有經Adbhuta、譬喻經Avadāna,優婆提舍經Upadeśa、句義經Arthapada、法句經Dharmapada、波羅延經Pārāyaṇa,雜難經、聖偈經Munigāthā?,如是集為雜藏。」
《毘尼母經》 :「若法句Dharmapada,若說義Arthapada,若波羅延Pārāyaṇa;如來所說,從修妒路乃至優波提舍,如是諸經與雜藏相應者,總為雜藏。」
印順. 永光集-第四節 三藏與四藏. [2017-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3). 從其他部派的雜藏──南傳赤銅鍱部(Tāmraśāṭīya)名為「小部」(Khuddakanikāya)──內容來看,說一切有部也是有的,但分為二類:一、法義偈頌類;二、傳說故事類。但是對這些,說一切有部是持保留態度,而不與三藏等量齊觀的。...偈頌,每為文句所限,又多象徵、感興的成分,依說一切有部,是不能憑偈頌為法義準量的,所以被判為「有餘說」──不了義說...本生、譬喻、因緣等傳說,是可能誤傳的,不能引用為佛法的定量,而應以三藏教說為依歸。說一切有部的這一態度,是理性的,不輕率的信賴傳說。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如世尊說:老耄出家,持吾三藏,甚為難得!若謂此言依雜藏說,理必不然,以彼即是經差別故;曾無處說別持彼(雜藏)故;唯有處說持素怛纜及毘奈耶、摩呾理迦,而無別處言持雜藏」
《增壹阿含經》卷一:「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經為三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
《大智度論》卷11〈1 序品〉:「復次,有人言:以三種法教人:一、修妬路,二、毘尼,三、阿毘曇,是為法施。復次,有人言:以四種法藏教人:一、修妬路藏,二、毘尼藏,三、阿毘曇藏,四、雜藏,是為法施。」 (CBETA, T25, no. 1509, p. 143, c23-25)
《大智度論》卷49〈20 發趣品〉:「一切善語實語,助八聖道者,所謂八萬四千法眾;十二部經;四藏——所謂阿含,阿毘曇,毘尼,雜藏;摩訶般若波羅蜜等諸摩訶衍經。皆名為「法」。」 (CBETA, T25, no. 1509, p. 412, a5-10)
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 破說我品第九. [2018-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2). kṣudrake' pi câgame daridrabrāhmaṇam adhikṛtyôktam
【真諦譯文】於少分阿含(Kṣudrakāgama)中為波遮利(Badarī,Bādarāyaṇa?)婆羅門說此偈言
【玄奘譯文】世尊於雜阿笈摩中為婆羅門婆拕梨說
(《大毘婆沙論》、《順正理論》亦有婆拕梨,是指《中阿含194經》的比丘跋陀和利/跋陀利/跋提婆羅/婆拕梨Bhaddāli,和婆羅門婆拕梨似非同一人)
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有五阿笈摩:謂長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應阿笈摩、雜類阿笈摩(Kṣudrakāgama)。」
《善見律毘婆沙》序品第一 :「大德迦葉問阿難:……以是方便問五部經。何謂為五部?答曰:長阿鋡經、中阿鋡經……答曰:除四阿鋡,餘者一切佛法,悉名堀陀迦經。」
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九(大正藏T24 p.407.2-17〜p.407.3-4) :「此蘇怛羅是佛真教。復作是言:『自餘經法,世尊或於王宮、聚落、城邑處說,此阿難陀今皆演說,諸阿羅漢同為結集。但是五蘊相應者,即以蘊品而為建立;若與六處、十八界相應者,即以處、界品而為建立;若與緣起、聖諦相應者,即名緣起、(聖諦)而為建立;若聲聞所說者,於聲聞品處而為建立;若是佛所說者,於佛品處而為建立;若與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分相應者,於聖道品處而為建立;若經與伽他相應者,(於八眾品處而為建立);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若經長長說者,此即名為長阿笈摩;若經中中說者,此即名為中阿笈摩;若經說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為增一阿笈摩』。爾時大迦攝波告阿難陀曰:『唯有爾許阿笈摩經,更無餘者』。」
《大智度論》:「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妬路法藏。」」
袴谷憲昭. 心染浄証経典考 (PDF). 駒澤大學佛敎學部硏究紀要. [2022-04-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4-19). śṛṇu tvaṃ Bādare……婆拕梨諦聴……波遮利汝聴……Listen thou, O Bādarāyaṇa……Bādari, celui qui entend
Marcus Bingenheimer. More Suttas on Sakka and why the Shorter Chinese Saṃyukta-āgama should not be attributed to the Kāśyapīya school.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009 [2022-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Pruden, in his translation of Poussin, seems to have checked against the Sanskrit text (Prad- han 1967, 466), found 'Daridra' for the Brahmin’s name and silently corrected it, thereby perhaps introducing a mistake (Pruden 1988-1990 vol. 4, 1325). Pāsādika, the most reliable source in this matter, does not mention 'Daridra', but gives 'Badare' following Poussin, and notes even more variants ('Svādare', 'Vādare')
《雜阿含1321經》:「時尊者阿那律陀夜後分時,端身正坐,誦〈憂陀那〉(Udāna)、〈波羅延那〉Pārāyaṇa)、〈見真諦〉(Satyadṛś)、〈諸上座所說偈〉(Sthaviragāthā )、〈比丘尼所說偈〉(Sthavirīgāthā)、〈尸路偈〉(Śailagāthā)、〈義品〉(Arthavargīya)、〈牟尼偈〉(Munigāthā)、修多羅悉皆廣誦 」(梵文根據梵本《有部律皮革事》補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彼諸商人,晝夜常誦〈嗢拖南頌〉(Udāna)、〈諸上座頌〉(Sthaviragāthā)、〈世羅尼頌〉(Śailagāthā)、〈牟尼之頌〉(Munigāthā)、〈眾義〉(Arthavargīya)經等,以妙音聲,清朗而誦。」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猶如一切鄔拕南頌(Udāna),皆是佛說,謂佛世尊於處處方邑,為種種有情隨宜宣說。佛去世後,大德法救展轉得聞,隨順纂集,制立品名,謂集無常頌立為無常品,乃至集梵志頌立為梵志品。」
Norman, Kenneth Roy. Pali Literature.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83: 72–75. ISBN 3-447-02285-X (English).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雖成立的時代,先後不一,而從多數來說,『經集』所集的諸經,是可以看作原始佛教時代的聖典的。」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所以「經藏」的「四部阿含」, 是早期集成,是部派間的共義;而「小部」或「雜藏」,是多少要遲一些。但也不太遲,西元前二世紀,Bhārhut的銘文,已說到「五部」Pachanekāyika了。『小部』或『雜藏』,比 「四部阿含」要遲一些,這是約最初總集為一大部,稱為「小部」或「雜藏」,如約現在所傳的 內容來說,那是也有更早的,也有更後起的,不可一概而論。 」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然四阿含不攝零落之經,諸部皆有,如天請問經等,並是為阿含不攝。」
法經《眾經目錄》:「雜藏經一卷(晉世沙門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鬼問目連經一卷、餓鬼報應經一卷(一名目連說地獄餓鬼因緣經),右三經同本異譯」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部派分立後,聖典還在不斷的傳誦、集出,但沒有編入固有的經、律中去,因為經、律已凝定而被(自部所)公認了。沒有編入「經」、「律」、「論」——三藏的,就屬於「雜藏」或「小部」。這類聖典,現在依據可以考見的,說到一部分。如《入大乘論》卷上說:「舍頭羅經、胎經、諫王、本生、辟支佛因緣,如是八萬四千法藏,尊者阿難從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語過」!《入大乘論》說到的這幾部,是聲聞學者(某些部派)所承認是佛說的,卻不屬於三藏。……《辟支佛因緣》:傳說的辟支佛因緣,出三藏以外而是佛所說的,藏經中有傳說為支謙所譯的《撰集百緣經》「授辟支佛品第三」;所說的辟支佛因緣,共十事。又有秦失譯的《辟支佛因緣論》二卷,都是「昔從先師相傳聞」,展轉傳說而來的。」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惟曰雜難經》,這當然是惟曰(vaipulya——方廣)的「雜難經」。然在這部經中,如除去薩陀波崙(Sadāprarudita),惒須蜜(Vasumitra),文殊師利(Mañjuśrī)事,其餘名實相當的「雜問」,與法藏部所傳的《雜難經》,大眾部所傳的《論難經》,極可能是同本別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