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利坡龍(學名:Araripesaurus)是翼手龍亞目翼龍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巴西東北部桑塔納群的羅穆阿爾多組,該地層的年齡可追溯到早白堊世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模式種是卡氏阿拉利坡龍(A. castilhoi)。[1]
發現與命名
本屬由巴西古生物學家盧埃林·伊沃·普萊斯(Llewellyn Ivor Price)於1971年命名,[1]模式種是卡氏阿拉利坡龍(Araripesaurus castilhoi)。屬名取自阿勒萊皮高原。種名致敬於1966年捐出含化石白堊結節的收集者莫阿瑟·馬克斯·德·卡斯蒂略(Moacir Marques de Castilho)。正模標本DNPM (DGM 529-R)由部分翅膀組成,包括橈骨及尺骨遠端碎片、腕骨、全部掌骨和幾節趾骨。該標本是具亞成體。翼展估計為2.2米(7英尺3英寸)。[2]已知有兩件其它疑似標本;兩者均由翅膀材料組成,第三個略大於正模標本,由普萊斯歸入本屬。
1985年,彼得·韋爾恩霍費爾(Peter Wellnhofer)命名了第二個物種桑塔納阿拉利坡龍(Araripesaurus santanae)。[3]該物種連同韋爾恩霍費爾確立的兩個未命名種均在1990年由克爾納歸入古魔翼龍屬,成為桑塔納古魔翼龍(Anhanguera santanae)。[4][5]
分類
普萊斯將阿拉利坡龍歸入鳥掌翼龍科。[1]阿拉利坡龍是桑塔納組發現的第一種翼龍。後來根據更完整遺骸命名了其它物種,這引發了人們對它們是否與阿拉利坡龍相同的疑問。1991年,研究人員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得出結論認為阿拉利坡龍與桑塔納翼龍相同,但因缺乏鑑別特徵而只能籠統地分類為翼手龍亞目。2000年,克爾納對該屬進行重新評估,並得出結論稱正因為缺乏自衍征(獨特特徵)所以不能將其看作桑塔納翼龍的異名,並在系統發育分析中後給出接近古魔翼龍科、比帆翼龍更衍生的位置。克爾納還指出,阿拉利坡龍的形態特徵類似於漁夫古魔翼龍,儘管要比後者小得多。[6][7]
參見
- 翼龍類研究歷史
- 翼龍列表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