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鋼綫灣原址有客家村落鋼綫灣村,原名大口環村,建村於19世紀。[3][4]鋼綫灣村位於山谷內,村舍建於一條由西高山流出大海的山坑兩旁。20世紀後,村民大多以養豬為生,村中建有不少豬舍,1952年養豬合作社成立。[5]鋼綫灣村亦設有居民互助委員會,1959年互委會會所落成。[6]1988年,鋼綫灣村建有寮屋587間,住有1056人。[7]1999年至2002年,鋼綫灣村分階段清拆,原址於2007年建成弘立書院新校舍,位於山谷深處仍然遺留少量鋼綫灣村村舍的遺跡。
1871年開始,英國大東電報局於鋼綫灣鋪設電報電纜連接香港與外地,鋼綫灣因而得名。1880年法國傳道會神父在此處首次發現洋紫荊,並於1908年證實為全新品種,更於1965年起成為香港市花。1930年代英軍於鋼綫灣沿岸興建機槍堡及防禦工事,惜於香港保衛戰中毫無用武之地。
1970年代後期,新世界發展獲批於鋼綫灣臨海山腰興建大型私人屋苑碧瑤灣。1980年代初,香港政府於鋼綫灣展開填海工程,當中沙石來自同期施工的利東邨地盤平整工程。原計劃用作發展七號幹線的新填築土地曾丟空十多年,直至1990年代尾至2000年代初才用作興建數碼港及私人屋苑貝沙灣。
物業發展
社區設施
教育
交通
交通路線列表 |
---|
港島專線小巴
|
區議會議席分佈
參考資料
參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