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梁(1878年—1962年12月27日)[1][2],漢名關介之,原字錫侯清朝滅亡後改為息候[3],號東廬,又號瓜圃,晚號不息老人,蘇完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1]。出生於平湖乍浦[1],世為浙江杭州八旗駐防,故亦作杭縣人。清末翰林,官員,歷史學者。

Thumb
金梁的個人照

生平

祖父觀成曾任四川川南知縣,父親鳳瑞曾任乍浦駐防八旗副都統。金梁於戊戌政變後,曾上萬言書請殺榮祿以謝天下。[4]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杭州創立文明學社,倡導小學教育。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中舉,光緒三十年(1904年)成甲辰科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京師大學堂提調、監察御史、內城警廳知事、奉天旗務處總辦、奉天新民知府等職。在奉天期間,金梁與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交往較多。

辛亥革命後,曾任奉天省洮昌道尹,農商部秘書等。1913年,張作霖曾請金梁當其子張學良的家庭教師。後來金梁被安排在瀋陽故宮博物院當了院長。1917年,張勳復辟期間,金梁任總管內務府大臣。1919年,應黑龍江省長兼督軍孫烈臣之請,主持編修《黑龍江通志綱要》。1924年,溥儀下詔,命令金梁協助鄭孝胥管理內務府。1924年,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金梁攜眷到了瀋陽,依附趙爾巽。

1927年,袁金鎧邀請金梁加入清史館。袁金鎧本人熱衷政治,不克常居史館,乃約金梁為《清史稿》進行校刻。金梁對編修工作頗為投入,「排日付印,如編新聞者,主筆督催,手民侍立,無復有片刻之暇……隨引隨發,前後不遑兼顧」。[5]1927年秋,趙爾巽病故,由柯劭忞代理館長。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再次北伐,奉軍連遭敗績,張作霖退守關外。清史館失去經費來源。時局動盪,金梁僱傭車馬,將書稿「攜歸私寓,日夕趕辦,撰校兼行,一月之間,竟補至百卷。」[5]金梁遂趁時局紛擾之際,利用職權,擅改原稿,自行加入張勳康有為張彪三人的傳記。[6]金梁的校訂亦有合理之處,如刪去《八線對數表》這類非關文史的數學內容。1928年,金梁將書稿送交刊印,共印書1100部,其中400部被運往關外發行,這批書稱為「關外本」。有清史館同仁發現金梁私改原稿後,[7]又將留在北京的原印本加以還原,並取消了金梁的「校刻記」和張勳傳張彪附傳以及康有為傳,這次重印稱為「關內本」。1928年6月8日,國民革命軍佔領北京。同月,故宮博物院接收了清史館。1931年,爆發九一八事變,金梁舉家避居天津,在愛丁堡道賃屋居住。養病天津期間,他撮錄昔年日記而成《光宣小記》一書。1934年,金梁在東北又重新修改了「關外本」並重印面世,在文苑傳二,姚鼎傳後補入陳黌舉朱筠翁方綱三傳,號為「關外二次本」。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金梁曾任奉天地方維持會委員、滿洲國奉天國立博物館館長、奉天通志館總纂,奉天四庫全書館作辦。1942年,金梁還刊印《清史稿補》,記載了《清史稿》編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金梁被聘為文史館館員。

另編有《光宣小記》、《近世人物誌》、《滿洲老檔秘錄》等。工書畫篆刻。

1962年12月27日,因感染「大頭風」醫治不愈[2],卒於北京[8][9],終年85歲。也有稱1963年卒於北京[8],終年87歲[10]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