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聶大年(1403年1月5日—1456年),字壽卿、號東軒,生於建文壬午十二月十二,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1][2][3]明朝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著有《冷齋集》、《東軒集》。[4][5][6]
聶大年之父聶同文,曾任中書舍人,去世五個月後聶大年才出生,所以由母親胡氏撫養長大。宣德十年(1435年),由經明行修薦任浙江仁和縣訓導,母親去世後,辭官歸葬,深感悲痛,悲傷到感動了路過的行人。同鄉的人們將他們母子賢德言行上書給官府,朝廷詔令旌表。聶大年服喪期滿後,任常州教諭,歷官九年。改任浙江仁和教諭。景泰六年(1455年),被舉薦入翰林院修遼金宋三史,隔年,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五歲。當時的人們將他和梅堯臣相比。[1][3][5][7]
當初尚書王直將他的其詩寄給錢塘戴文進,請求他爲那首詩配畫,信中說當年和戴文進交遊,曾戲說要做詩一聯,做了十年才完成。聶大年在信後寫說他喜愛戴文進的畫作,十年都沒敢忘,如果用這樣的心態對待天下賢能的人,那麼天下就沒有被遺忘的賢人。王直聽聞這言論後,沒生氣,也沒舉薦聶大年。聶大年病重時,寫詩送給王直,詩中有「鏡中白發熟憐我,湖上青山欲待誰?千里故人分橐少,百年公論蓋棺遲。」王直得詩後哭說這是打算讓他爲聶大年寫墓誌銘。聶大年去世後,王直就為聶大年寫了墓誌銘。[1][5]
聶大年在杭州時,看見有二位僧人為了住禪院而爭吵,聶大年招呼他們而喝酒。贈一首詩給他們說:「蕭蕭落日下荒基,古殿淒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風猶戀舊巢泥。」二位僧人感到很慚愧而離開。[5]
聶大年的詩文手跡著名於當時,但卻仕途艱難,聶大年感慨而在春聯上寫下「文章高似翰林院,法度嚴如按察司。」因此得罪了地位較高的官員。[5][8]
聶大年博學多才,精通詩和古文,有詩文四十卷。葉盛稱贊他的詩是三十年來的絕唱作品,為臨川「三黎一聶」(黎近、黎公弁、黎公穎、聶大年)之一。[11][12]。聶大年的書法研習歐陽詢、趙孟頫、李邕等人之法。
聶大年常作西湖十景詩,有《蘇堤春曉》、《南屏晚鐘》等作品。[7]
宣德二年(1427年),妙行寺重建,聶大年為其題詩。[13]
在蘇州時,有《答內子寄衣詩》、《諭兒輩詩》等作品。
行書《煩求帖》:縱22.6cm,橫33.8cm,為聶大年寫給從理老友簡短的書簡,館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鑑藏印有:「安山道人」、「顧崧」、「枝安堂圖書印」、「曾藏周作民處」、「張珩私印」等六方。[15]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