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經濟戰是指敵對國家用來削弱對方經濟實力的戰略,主要手段包括經濟封鎖和資源破壞。[1]
在軍事行動中,經濟戰可能表現為戰爭期間或戰前的公開或秘密經濟政策、網絡攻擊、信息戰等。[2]其目標是控制關鍵資源的供應,讓己方能夠利用這些資源,同時切斷敵方的供應。
經濟戰的概念在全面戰爭中最為明顯,因為這種戰爭不僅限於軍隊之間的衝突,還涉及整個國家經濟的動員。這種情況下,打擊敵方經濟就等於削弱其戰爭能力。例如,實行焦土政策可以阻止敵軍利用當地資源。
經濟戰的手段多種多樣,包括封鎖、黑名單、搶先購買、控制或奪取敵方資產和補給線等。關稅歧視、經濟制裁、停止援助、凍結資產、禁止投資和資金流動,甚至是沒收財產等非軍事措施,也都可以算作是經濟戰的一部分。[3]
在《收復聖地書》中,帕多瓦的費登修斯提出了針對埃及馬穆魯克蘇丹國的經濟戰策略,以配合十字軍東征。他設想組建一支由40至50艘槳帆船組成的艦隊,封鎖歐洲與埃及之間的貿易。他認為這種貿易從兩個方面幫助了埃及:一方面,埃及從歐洲獲得了戰爭物資(如鐵、錫、木材和油),另一方面,埃及從亞洲通過紅海進口商品到歐洲,收取關稅。如果能將香料貿易從紅海引向蒙古控制的波斯,埃及不僅會失去關稅收入,還會因航運減少而失去出口市場。這可能還會使埃及無法再負擔從黑海進口的奴隸士兵。[4]
美國內戰期間,聯邦軍面臨的挑戰是控制面積龐大的南方邦聯。儘管如此,邦聯的經濟系統顯示出意料之外的脆弱。
南方軍的游擊戰得到了邦聯大部分居民的支持,他們提供食物、馬匹和住所給正規和非正規邦聯部隊。[5] 聯邦軍的應對措施是摧毀當地的經濟。在戰前,大部分乘客和貨物通過河流系統或沿海港口運輸,而邦聯的鐵路系統本已不足,又遭受了嚴重破壞,交通變得更加困難。聯邦海軍控制了大部分海岸線和密西西比河、田納西河等主要河流,利用裝備強大的小型炮艇掌控這些水道。陸地運輸線則遭遇重重阻礙,邦聯支持者試圖阻斷通過西弗吉尼亞、肯塔基和田納西等地向南方境內聯邦軍運送彈藥、增援和物資的路線。橋樑被燒毀,鐵路被拆除,電報線被切斷。雙方都採取了類似的破壞行動,最終使邦聯的基礎設施毀於一旦。[6][7]
1861年,邦聯有297個城鎮,人口共計83.5萬,其中162個城鎮曾一度被聯邦軍佔領,這些城鎮的人口總數達到了68.1萬。幾乎所有被佔領的城鎮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基礎設施破壞,貿易和經濟活動也因此受到短期干擾。有11座城市因戰爭行動而嚴重受損,包括亞特蘭大、查爾斯頓、哥倫比亞和里士滿。相較之下,較小城鎮的破壞率較低,總共830個城鎮中僅有45個遭到嚴重破壞。[8]
戰後,南方的農場大多處於失修狀態,戰前的馬匹、騾子和牛的存量嚴重減少,40%的牲畜被殺。[9]雖然南方的農場機械化程度不高,但186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農具和機械的總價值為8100萬美元,而到1870年,這一數值已減少了40%。[10]交通基礎設施幾近癱瘓,鐵路和河船服務所剩無幾,作物和牲畜難以運往市場。[11]鐵路大多位於農村地區,聯邦軍隊到達的區域佔據了南方鐵路的三分之二,系統性地摧毀了可破壞的設施。即便是未受影響的區域,設備缺乏維護和更新,過度使用以及設備被轉移到前線,最終使整個鐵路系統在戰爭結束時無法繼續運轉。[12]
南方為戰爭付出的巨大代價不僅體現在人員和物資的損失上,還體現在經濟基礎設施的毀滅上。到1865年,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邦聯貨幣幾乎毫無價值,南方民眾不得不依靠物物交換或使用稀缺的聯邦貨幣進行交易。隨着奴隸解放,南方的經濟體系需要徹底重建。失去了大規模的奴隸勞動力後,白人種植園主幾乎沒有資本支付自由人的勞動報酬。為應對這一情況,分租制農業逐漸形成,地主將大種植園分割成小塊土地,租給自由人及其家屬耕作。南方經濟的主要特徵從以少數擁有大面積土地和奴隸的精英種植園主為主,轉變為以佃農為主的農業體系。金融、貿易、服務和交通的中斷嚴重影響了戰前的農業經濟體系,使南方經濟陷入長期貧困。[13]
英國利用其強大的皇家海軍對德國實施了嚴密的封鎖,並密切監控向中立國家的貨物運輸,防止物資轉運到德國。由於年輕的農民都參軍了,德國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到了1916至1917年冬天,德國人被迫以蘿蔔充飢。[14]美國的貨物有時也被扣押,美方對此提出了抗議。為了防止抗議升級,英國支付了賠償金。[15]
德國的U型潛艇成為德國應對英國海上封鎖的關鍵武器。為了打擊英國的物資供應線,德國於1915年首次啟動無限制潛艇戰,其目標是攻擊所有駛向英國的商船,不論船籍國。這一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切斷英國的海上供應,迫使其投降。德國的U型潛艇擊沉了大量運載食物、燃料和軍火的船隻,嚴重威脅了英國的戰時補給線。[16]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濟戰的明確例子在同盟國的政策中得到了體現,他們通過這些政策切斷了軸心國的關鍵資源供應。英國皇家海軍再次封鎖了德國,雖然比1914年時更為困難。[17]與此同時,美國海軍,特別是其潛艇部隊,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和食品運輸。
德國也試圖通過潛艇戰破壞同盟國的戰爭努力,攻擊運輸船隻,擊沉載有物資、原材料以及食物和石油等重要戰時物品的船隻。[18]隨着同盟國空軍力量的增強,他們發起了針對德國的石油戰役,目的是削弱德國的燃料供應。[19]
中立國在戰爭中繼續與雙方進行貿易。儘管皇家海軍無法阻止陸地上的貿易,同盟國採取了其他手段來切斷對德國的關鍵礦物供應,例如從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和瑞典等國進口的鎢、鉻、水銀和鐵礦石。[20]德國希望西班牙參戰,但雙方未能達成協議。為了防止德國和西班牙結盟,英國採取了軟硬兼施的策略:英國提供石油,並密切監控西班牙的出口貿易,出高價買下鎢礦,導致鎢礦價格飆升,到1943年,鎢礦成為西班牙最大的出口收入來源。英國對西班牙採取謹慎的態度,但與美國更為激進的政策產生了衝突。在1944年的「鎢礦危機」中,美國切斷了對西班牙的石油供應,但隨後又同意了倫敦的要求,恢復了石油運輸[21][22]。葡萄牙擔心德國和西班牙的入侵,但當1944年這一威脅不太可能發生時,葡萄牙便事實上加入了同盟國陣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