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省或行省(鄂圖曼土耳其語:ایالت,土耳其語:Eyalet,土耳其語發音:[ejaːˈlet],埃亞萊特[a]),或被稱為貝勒貝伊里克或帕夏里克,鄂圖曼帝國的1876年行政區劃改革之前的第一級行政區劃。
從1453年到19世紀初,鄂圖曼的地方政府組織都很鬆散。該帝國的一級區劃為省(Eyalet),由三馬尾帕夏統領[b]。由帝國宰相「大維齊爾」提名首都和各省所有的高級官員。在1861年至1866年間,各省被廢除,為便於管理,其轄區被分為多個州(Vilayet,維拉耶)。[1]
每個省份被劃分為多個旗(鄂圖曼土耳其語稱「桑賈克」,阿拉伯語稱「里瓦」),[2]各旗長官為一馬尾帕夏,稱號為「米拉-利拉」或「桑賈克貝伊」。這個省份通常被歐洲人稱為「帕夏里克」(或譯為帕夏轄區)。帕夏被賦予了絕對的行政權力,在其省份之內,無論軍事、經濟還是治安、司法都受他管理。[3]
中文中一般將「eyalet」譯為省或行省,根據其長官的官銜,有時也被稱為帕夏里克(由帕夏統轄)、貝勒貝伊里克(由貝伊或貝勒貝伊統轄)或卡普丹里克(由卡普丹帕夏統轄)。
帕夏里克(土耳其語:paşalık)一詞是由「帕夏」衍生而來的,表示一個帕夏的管轄權或其管轄區。在歐洲資料中,常用「pashalic」指代鄂圖曼的行省。[3]
從1590年代,詞語「eyalet」(行省)開始取代「貝勒貝伊里克」成為鄂圖曼帝國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並一直使用到1867年。[4]
蘇丹穆拉德一世於1365年左右將整個蘇丹國分為魯米利亞和安納托利亞兩個貝勒貝伊里克。[5]隨着巴耶濟德一世在1390年代東擴國土,第三個省魯姆省成立,首府設在阿馬西亞。它成為了巴耶濟德小兒子穆罕默德的駐地,且到16世紀都由王子駐守。[6]
1395年,巴耶濟德一世處決了保加利亞希什曼王朝的最後一任沙皇,將其領土併入了魯米利亞省。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將詹達爾侯國最後一任君主逐出了錫諾普,用布爾薩附近的土地交換了他的世襲領地。詹達爾侯國被併入安納托利亞省。[6]1468年,在吞併了原獨立的卡拉曼侯國之後,建立了卡拉曼省;穆罕默德二世任命自己的兒子穆斯塔法王子為新省份的長官,其駐地位於科尼亞。[6]
16世紀,省份的數量大幅增加,其中大部分是隨着塞利姆一世和蘇萊曼一世的征戰過程中為了將新佔領地納入帝國體系和將新佔地重組而建立的。[6]1527年,在原來的四個省份基礎上,增加了埃及、大馬士革、迪亞巴克爾和庫爾德斯坦四省。庫爾德斯坦省僅存在了很短的時間。蘇萊曼對土耳其東部、伊拉克和匈牙利的征服導致了多個新省份的建立。[6]
1522年,在吞併原杜爾卡迪爾侯國一段時間之後,建立了杜爾卡迪爾省。在1533年到1536年間的伊朗戰役之後,在與伊朗的邊境上建立了埃爾祖魯姆、凡、舒赫索和巴格達等省份。[6]1541年,在原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建立了布丁省。[6]1533年,蘇萊曼一世專門為巴巴羅薩·海雷丁帕夏建立了群島省,該省由原屬於魯米利亞和安納托利亞兩省的愛琴海島嶼和海岸地區重新組合建立的。[6]
1580年,析置原魯米利亞省的波斯尼亞為波斯尼亞省,大概是考慮到了它地處與哈布斯堡王朝邊境的戰略重要位置的原因。相似的考慮還導致在1600年考尼饒被征服後,建立了與波斯尼亞省毗鄰的考尼饒省。同一時期,析置魯米利亞省的多瑙河下游和黑海沿岸地區,以及黑海沿岸多瑙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地區,建立了錫利斯特拉省。同一時期,在黑海東南岸建立了特拉比松省。這次的重組,特別是錫利斯特拉省的建立可能是為了增強黑海各個港口對哥薩克人的防禦能力。[6]
1609年,根據艾尼·阿里(Ayn-i Ali Efendi)的記載,全國共有32個省份。它們中的一些,如的黎波里、塞浦路斯和突尼斯等省份是新征服的土地,而其他的則多是區劃調整產生的。[6]
1795年,鄂圖曼政府對全國的行政區劃做了一次大的調整,下令將全國分為28個省,每一個由一名維齊爾統領。28個省份為:阿達納、阿勒頗、安納托利亞、巴格達、巴斯拉、波斯尼亞、徹爾德爾、克里特、大馬士革、迪亞巴克爾、埃及、埃爾祖魯姆、哈貝什、卡拉曼、卡爾斯、杜爾卡迪爾、群島、穆爾、摩蘇爾、拉卡、魯米利亞、賽伊達、舒赫索、錫利斯特拉、錫瓦斯、特拉比松、的黎波里和凡省。然而實際上,中央的控制依然薄弱,仍有多個省份是貝勒貝伊們而非維齊爾在統治。[7]
在不實行采邑「蒂馬爾制」[c]的貝勒貝伊里克,如哈貝什、阿爾及利亞、埃及、巴格達、巴斯拉和拉赫薩等省份,要擁有比其他省份更大的自治權。在這些省份,不是由眾封建騎兵「西帕希」來收集各省收入,而是每年由貝勒貝伊統一向伊斯坦布爾上交總的稅金。[4]
到1500年,魯米利亞、安納托利亞、魯姆和卡拉曼四個帝國中央省份稱為蘇丹直屬省份。穆罕默德二世獲得宗主權的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和克里米亞汗國等地仍已成為蘇丹附庸的當地王朝統治。1526年莫哈奇戰役之後,匈牙利王國也是如此。[6]
以下羅列了曾經存在但在1609年以前就已經被撤掉的省份。[8]
省份名稱 | 鄂圖曼土耳其語名及其羅馬化轉寫(現代土耳其語) | 存在時間 | 備註 |
---|---|---|---|
阿布哈茲省 | Abhazya | ? 年 (1578–?) | 也稱「蘇呼米」或「格魯吉亞」,包括明格列里亞和伊梅雷蒂和現代的阿布哈茲。該地區名義上被吞併,但並沒有完全被征服。 |
阿哈爾齊赫省 | Ahıska | ? 年 (1603–?) | 或是從薩姆茨赫省(Samtshe)析出,或是由薩姆茨赫省擴展 |
達吉斯坦省 | Dağıstan | ? 年 (1578–?) | 也稱「德米爾卡珀省」(Demirkapı); 該省是由塞爾達爾(serdar)而非貝勒貝伊來管理 |
德馬尼西省 | Tumanis | ? 年 (1584–?) | |
占賈省 | Gence | 16 年 (1588–1604) | |
戈里省 | Gori | ? 年 (1588–?) | 可能在1586年取代了第比利斯省 |
傑爾省 | Yanık | 4 年 (1594–1598) | |
伊布林省 | Ìbrīm | 1年(1584-1585) | 伊布林桑賈克的一次短期升級[9] |
卡赫蒂省 | Kaheti | ? 年 (1578–?) | 卡赫蒂的國王被任命為世襲貝伊 |
拉齊斯坦省 | لازستان Lazistan | ? 年 (1574–?) | |
洛里省 | Lori | ? years (1584–?) | |
納希切萬省 | Nahçivan | 1 年 (1603) | 可能從未從埃里溫省分離[8] |
波季省 | Faş | ? 年 (1579–?) | 可能還有一個名字為「特拉布宗」(Trabzon) |
薩那省 | San'a | 2 年 (1567–1569) | 也門的臨時區劃 |
沙馬基省 | Şamahı | 1 年 (1583) | 可能還叫「希爾萬」(Shervan) |
錫蓋特堡省 | Zigetvar | 4 年 (1596–1600) | 也譯為「卡尼薩」(Kanizsa) |
希爾萬省 | Şirvan | 26 年 (1578–1604) | 該省是由塞爾達爾(serdar)而非貝勒貝伊來管理,也譯為「希爾凡」 |
大不里士省 | Tebriz | 18 年 (1585–1603) | |
第比利斯省 | Tiflis | 8 年 (1578–1586) | 可能在1586年後被戈里省取代 |
瓦拉幾亞省 | Eflak | 2 月 (1595.9-1595.10) | 其他時期,瓦拉幾亞自治 |
埃里溫省 | Erivan | 21 年 (1583–1604) | 有時也包括凡城(Van) |
宰比得省 | Zebit | 2 年 (1567–1569) | 也門的臨時區劃 |
隨着16世紀塞利姆一世和蘇萊曼一世的擴張,鄂圖曼帝國新建立了很多省份。到該世紀下半葉末期,全國有42個省份,當時能叫「貝勒貝伊里克」。下表羅列了1609年的各個省份。[10][11][12]
省份名稱 | 鄂圖曼土耳其語名及其羅馬化轉寫(現代土耳其語) | 存在時間 | 備註 |
---|---|---|---|
阿比西尼亞省 | Habeş | 313 年 (1554–1867) | 轄區包括紅海兩岸,也被成為「麥加和麥地那」、「哈貝什省」 |
阿達納省 | آضنه Ażana (Adana) | 257 年 (1608–1865) | |
群島省 | جزایر بحر سفید Cezayir-i Bahr-i Sefid | 329 年 (1535–1864) | 帝國海軍元帥「卡普丹帕夏」轄區;也被稱為「代尼茲」或「代尼茲利」 |
阿勒頗省 | حلب Ḥaleb (Halep) | 330 年 (1534–1864) | |
阿爾及爾省 | جزایر غرب Cezâyîr-i Ġarb (Cezayir Garp, Cezayir) | 313 年 (1517–1830) | |
安納托利亞省 | Anadolu | 448 年 (1393–1841) | 第二個省 |
巴格達省 | بغداد Baġdâd (Bağdat) | 326 年 (1535–1861) | 1639年簽訂《祖哈布條約》之前,鄂圖曼在當地的統治並不穩固 |
巴斯拉省 | بصره Baṣra (Basra) | 324 年 (1538–1862) | |
波斯尼亞省 | Bosna | 284 年 (1580–1864) | |
布丁省 | Budin | 145 年 (1541–1686) | 也被稱為「布達省」(Buda) |
塞浦路斯省 | قبرص Ḳıbrıṣ (Kıbrıs) | 092 年 (1571-1660; 1745-1748) | |
迪亞巴克爾省 | دیار بكر Diyârbekir (Diyarbakır) | 145 年 (1541–1686) | |
埃格爾省 | اكر Egir (Eğri) | 065 年 (1596–1661) | |
埃及省 | مصر Mıṣır (Mısır) | 350 年 (1517–1867) | |
埃爾祖魯姆省 | Erzurum | 334 年 (1533–1867) | 1639年簽訂《祖哈布條約》之前,鄂圖曼在當地的統治並不穩固 |
拉赫薩 | Lahsa | 110 年 (1560–1670) | 也被稱為「哈薩省」(Al-Hasa);很少直接統治 |
卡法省 | كفه Kefe | 206 年 (1568–1774) | 也被稱為「費奧多西亞省」(Theodosia) |
考尼饒省 | Kanije | 086 年 (1600–1686) | 也被稱為「卡尼薩省」(Kanizsa) |
卡拉曼省 | Karaman | 381 年 (1483–1864) | 也被譯為「嘎勒莽省」 |
卡爾斯省 | Kars | 295 年 (1580–1875) | 1639年簽訂《祖哈布條約》之前,鄂圖曼在當地的統治並不穩固,1875年時併入埃爾祖魯姆省 |
馬拉什省 | Maraş, Dulkadır | 342 年 (1522–1864) | 或稱「杜爾卡迪爾省」 |
摩蘇爾省 | Musul | 329 年 (1535–1864) | 1639年簽訂《祖哈布條約》之前,鄂圖曼在當地的統治並不穩固 |
拉卡省 | Rakka | 278 年 (1586–1864) | |
魯米利亞省 | Rumeli | 502 年 (1365–1867) | 第一個省 |
薩姆茨赫省 | Çıldır | 267 年 (1578–1845) | 也被稱為「薩姆茨赫省」(Samtskhe)、「梅斯赫季省」(Meskheti),後來可能與阿哈爾齊赫省(Ahıska)合併。該省大部在1829年被俄羅斯佔領,剩餘部分在1845年併入埃爾祖魯姆省 |
舒赫索 | Şehrizor | 132 年 (1554–1686) | 也被稱為「Shahrizor」、「Sheherizul」或「基爾庫克省」。1830年,該省以基爾庫克桑賈克的身份併入摩蘇爾省。 |
錫利斯特拉省 | Silistre | 271 年 (1593–1864) | 後來有時被稱為「奧恰基夫省」(Ochakiv)或「奧齊省」(Özi);第一任貝勒貝伊四克里米亞的可汗 |
錫瓦斯省 | Sivas | 466 年 (1398–1864) | |
沙姆省 | شام Şam | 348 年 (1517–1865) | 或稱「敘利亞省」(Syria) |
蒂米什瓦拉 | Tımışvar (Temeşvar) | 164 年 (1552–1716) | |
特拉比松省 | Trabzon | 403 年 (1461–1864) | 或稱「拉齊斯坦省」(Lazistan),或譯為「特拉布宗」 |
的黎波里省 | طرابلس شام Trablus-ı Şam (Trablusşam) | 285 年 (1579–1864) | 或稱「東的黎波里省」 |
的黎波里塔尼亞省 | طرابلس غرب Trablus-ı Garb (Trablusgarp) | 313 年 (1551–1864) | 或稱「西的黎波里省」 |
突尼斯省 | Tunus | 340 年 (1524–1864) | |
凡省 | وان Van | 316 年 (1548–1864) | 1639年簽訂《祖哈布條約》之前,鄂圖曼在當地的統治並不穩固 |
也門省 | یمن Yemen | 142 年 (1517–1636; 1849–1872) |
省份名稱 | 鄂圖曼土耳其語名及其羅馬化轉寫(現代土耳其語) | 存在時間 | 備註 |
---|---|---|---|
阿德里安堡省 | Edirne | 38 年 (1826–1864) | |
莫納斯提爾省 | Monastir | 38 年 (1826–1864) | |
薩洛尼卡省 | Selanik | 38 年 (1826–1864) | |
艾登省 | Aydın | 38 年 (1826–1864) | |
安卡拉省 | Ankara | 37 年 (1827–1864) | |
卡斯塔莫努省 | Kastamonu | 37 年 (1827–1864) | |
黑塞哥維那省 | Hersek | 18 年 (1833–1851) | |
許達文迪加爾省 | Hüdavendigâr | 26 年 (1841–1867) | |
卡拉西省 | Karesi | 02 年 (1845–1847) | |
尼什省 | Niş | 18 年 (1846–1864) | |
維丁省 | Vidin | 18 年 (1846–1864)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