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疾病治疗缓解过程的广泛方法,包括预防医学、病人咨询教育以及门诊护理等领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疾病管理(英語:disease management)的定義是「一種系統,為自我照顧佔比很高的患者群組,在其接受醫療衛生干預措施,以及溝通之時,提供協調的功能。」 [1][2][3]
對於可獲得醫事人員或是患者同伴支持的人們,這種系統讓慢性病患者(也包含患者的家人、朋友、以及護理人員)與醫事人員和/或患者同伴分享知識、責任、和護理計劃。這種系統需要與社區的社會支持網絡、相關的關懷專業、願意合作或提供指導的臨床專業人員、以及經過驗證的在地網上資源,一起整合參與之後,才能發揮作用。知識分享、知識建立、以及學習型的社區是疾病管理概念中不可或缺的成分。這是一項人口健康策略,也是達到個人健康的方式。通過知識,技能來預防或縮小疾病(通常為慢性病)的影響,可降低醫療衛生的成本,和/或改善個人生活品質,讓人們在生活以及總體護理上,縱然是在生病的情況下,有能掌控的感覺。但在另一方面,這樣做可能會產生高昂成本,促進使用高價的醫療處置措施,而讓醫療衛生成本增加。[4]
疾病管理是由管理式醫療護理、論人計酬支付模式、以及對醫療衛生的需求管理發展而來,牽涉到的是與改善,或是維持大量人口健康有關的「流程」和「人員」。系統處理的通常是一般慢性疾病,以及降低這些疾病將來產生併發症的措施。
疾病管理所關注的疾病包含有:冠狀動脈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腎功能衰竭、高血壓、心臟衰竭、肥胖症、糖尿病、哮喘、癌症、關節炎、重性抑鬱疾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骨質疏鬆症、以及其他常見慢性疾病。
在美國,疾病管理是個大型產業,有很多供應商。根據收入和別的標準,排名在前的疾病管理組織[5][6]有Accordant(為Caremark[7]的子公司)、Alere(在2017年被美國雅培併購)、[8]Caremark(不包括其Accordant子公司)、Evercare[9]、Health Dialog 、Healthways(在2018年改名為Tivity Health)、LifeMasters(現屬於StayWell[10])、LifeSynch(以前公司名稱為Corphealth)、[11]Magellan Health,麥克森公司、和MedAssurant。
疾病管理對於衛生政策、機構、信託、協會、和僱主尤為重要。在2002年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在參與健康維持組織/服務點計劃(HMO/POS)的人之中,有99.5%加入至少涵蓋一項疾病管理計劃[12]。美世諮詢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由僱主贊助的醫療保險計劃,包含有疾病管理計劃的佔比,從2002年的41%,到2003年增長到58%。[13]而根據蘭德公司在2013年發佈的研究報告,在2012年,美國僱用最少有50名僱員的僱主所贊助的醫療保險計劃,其中包含有疾病管理干預計劃的佔比是56%。[14]
據報導,美國在1997年花在疾病管理之上的費用是8,500萬美元,到2002年則為6億美元。[15]在2000年至2005年之間,疾病管理組織的收入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8%[6]。波士頓諮詢公司在2000年做的估計,美國疾病管理外包的市場到2010年為200億美元;[6]但是美國最大的疾病管理諮詢機構-疾病管理採購協會(Disease Management Purchasing Consortium[16])在2008年估計,疾病管理組織整體收入在2010年將達到28億美元。[5]截至2010年,一項採用國家門診醫療調查(National Ambulatory Medical Care Survey)數據的研究估計,在至少罹患有一種慢性病的美國人,其中的21.3%會使用疾病管理服務[17]。而慢性病的整體支出,佔美國醫療衛生支出的75%以上[18]。
疾病管理的基本前提是,如果使用正確的工具、專家、和設備,在短期內可把勞動力成本(特別是在缺勤、假性出勤、和直接醫療保險費用)降至最低,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整體的想法是緩解病理,而不是治癒疾病。首要是提高生活品質和日常生活活動。在某些情況下,改進成本也是必要的功能。但是有些疾病管理組織認為,要在當今衡量疾病管理改善長期問題的成果,並不容易,但仍應持續進行,要到10至20年內後才能得到更好的數據。大多數疾病管理供應者會為他們的計劃提供投資報酬率(ROI)的數據,但是計算ROI的方法太多,成為莫衷一是。
針對這種差異現象,這個行業的協會-持續護理聯盟(Care Continuum Alliance)[19]召集行業的領導者,制定全員達成共識的準則,以便針對疾病管理、健康、和其他服務人群的計劃,來衡量其臨床和財務成果。為這項制定工作貢獻心力的組織有美國健康照護研究及品質機構(AHRQ)、國家品質保證委員會、使用審查認證委員會、和聯合委員會。建制出成果報告指南的第一卷(現已有四卷),這份報告把業界有共識的衡量方法詳細列出。
目前已建制完成的有透過網頁的評估工具、臨床指南、健康風險評估、利用電話服務中心執行分診、最佳實踐、處方集,還有許多其他的裝置、系統、和協議。
專家方面則包括有精算師、醫生、藥劑師、醫學經濟學家、護理人員、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統計學家、流行病學家、以及人力資源專業人士。設備方面有電子郵件系統、透過網頁的應用程式(包含或未包含線上互動模式)、監視設備、和電話系統。
如果疾病管理計劃是自願性,研究其有效性可能會受到自我選擇偏差的影響;也就是說,計劃可能會「吸引已非常有意願讓計劃成功的人士參與」。[20]至少有兩項研究發現,對於參加疾病管理計劃的人與未參加的,他們在臨床、人口學、成本、利用率、和品質參數的醫學基線上有顯著差異[21][22]。為致力減少因基線差異而導致疾病治療效果評估的偏倚,使用隨機對照試驗會優於使用觀察性研究的方法[23]。
即使某項特定研究採用隨機試驗方式進行,也不一定能對疾病管理的有效性提出有力證據。有篇在2009年發表的評論文章,對心臟衰竭管理計劃所做的隨機試驗和綜合分析的結果,經過審查後,提出其中許多並未通過PICO流程和報導試驗統一標準聲明的測試:「對於干預以及比較的描述不夠充分;原本複雜的計劃被過度簡化;並且並未把計劃本身、患者群組、和場所中具有的顯著差異納入分析。」 [24]
2003年實施的的《醫療保險處方藥,改良和現代化法案》中第721章授權聯邦醫療保險和聯邦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從事後來成為「醫療衛生服務支援(Medicare Health Support,MHS)」的項目,用以研究疾病管理的工作[25]。這個項目的第一階段中有疾病管理公司(例如安泰人壽健康管理(Aetna Health Management)、信諾健康支援(CIGNA Health Support)、Health Dialog Services Corp.、Healthways(後來更名為Tivity Health)、和McKesson Health Solutions)透過競爭程序而被選中,在美國八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中運作。[25]MHS項目的研究重點放在產生高額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費用的糖尿病或心臟衰竭的患者身上。在前述八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每一個點,大約有20,000人被隨機分配到干預組,而有10,000人被隨機分配到對照組[26]。CMS在臨床品質和受益人滿意度方面與疾病管理計劃公司討論,以節省5%成本作為目標[27]。計劃在2005年8月至2006年1月之間分別啟動。[25]現稱為持續護理聯盟(Care Continuum Alliance)的行業協會前身DMAA,稱讚這項計劃是「史上第一個把先進的護理管理技術整合到Medicare按服務收費方式的先導計劃。」[28]
美國三角研究所在2007年6月對項目的第一階段,一個6個月的先導計劃所做的初步評估,有「參與者以及財務上的三個重要發現」:[26]
DMAA把重點放在初步評估中的另一個發現,即「受益人和醫師對慢性疾病管理服務具有高滿意度」。[29]有評論指出,這發現「只是觀察性的」,因為「一開始時兩者的基線並不相同」。[30]另一評論稱這MHS項目「是個大問題」[31]。於2008年秋季所發表,針對先導計劃評估報告的結論是:「迄今為止的結果,在節省成本,或是降低急性醫療利用率方面,成功的程度有限。」[32]
在2007年12月,CMS把預定節省5%的財務門檻改為中性預算(即不設定節省目標),持續護理聯盟對此決定表示「讚賞」[27][33]。但CMS在2008年1月因為法定期限已屆,而把第一階段終止[34]。有四位參議員寫信給CMS,請其把終止決定更改。[35] 持續護理聯盟對終止提出責難,並要求CMS盡快啟動第二階段[36][37]。對這項目的其他批評中,疾病管理公司聲稱Medicare「招募而來的患者的身體情況比預期的更為嚴重」,Medicare未能及時把患者的處方和化驗結果資訊傳遞給個管理公司,同時禁止管理公司挑出最能從疾病管理方式受益的患者。[38]
到2008年4月,CMS已在這個項目上花費3.6億美元[38]。所有程序在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之間結束。[25]
實驗MHS的結果於2011年11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發表。[39]研究人員將隨機分配給干預組的163,107名患者與隨機分配給對照組的79,310名患者進行比較後發現「疾病管理程序與常規護理相比,前者並未把住院或急診的次數減少」。[39]此外,「在Medicare支出上並未產生明顯的節省」,疾病管理公司向CMS收取的淨費用為每位患者每月醫療費用的3.8%至10.9%。[39]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前述的結論可能是由於被研究患者本身的慢性病嚴重性、患者住院後延誤接受疾病管理、以及健康指導者與患者的初級照護提供者之間缺乏整合所造成。[39][40][41]
其他對疾病管理有效性的相關研究有:
蘭德公司研究小組隨後寫信給編輯,聲稱「縱然學者們或者不信」,疾病管理仍能「滿足當今使用者的需求"。[45]
對前述七項的審查中,未提到的研究報告則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