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中,族(英語:group,family[1])是元素週期表中每一豎向欄所有化學元素的集合;同族元素有相似的價層電子結構,自上而下有相似的但漸變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長式週期表共分成18族[2],而f區元素的欄位(在第3族和第4族之間)沒有編號。同一族中的元素(尤其是主族元素)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因為它們的價電子構型相似,而價電子構型一般都會決定元素的性質。當然,由於元素處在不同的週期,它們的性質也會有一定的遞變性。
元素週期表的族號,有三種不同的編號系統,即IUPAC族號、CAS族號、舊IUPAC族號;根據所使用的系統,可以將相同的編號分配給不同的族。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從1990年左右開始就推薦使用「第1族」到「第18族」的現代編號系統,取代化學文摘社(CAS,在美國更受歡迎),以及IUPAC在1990年之前(在歐洲更受歡迎)的編號系統。化學界普遍接受十八族的編號系統,但對幾種元素從屬於哪一族仍存在一些爭議,其中對第1週期元素(即氫和氦)和內過渡金屬的分歧較大。
族也可以使用其最上面的元素來標識,或具有特定名稱。例如,第16族也被稱為氧基或氧族元素。鐵系元素是個例外,通常是指第8族,但在化學上也可能表示鐵、鈷、鎳,或其他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集合。在天體物理學和核物理中,通常指鐵、鈷、鎳、鉻和錳。
在歷史上,已經使用了幾組族名:[3][4]
More information [A], 3[A] ...
Close
鹼金屬
鹼土金屬
過渡金屬
貧金屬
類金屬
其他非金屬
貴氣體
註:
第3族包含鈧 (Sc) 和釔 (Y)。該族其他的元素就使用週期表的不同,而分為以下的三種: (1) 鑭(La)和錒(Ac)、(2) 鑥(Lu)和鐒(Lr)、(3) 整組鑭系與錒系元素均列入第3族。2015年,IUPAC啟動一計劃,將第3族的定義標準化為(1) 鈧釔鑭錒或者(2) 鈧釔鑥鐒。[i]
門捷列夫最初的週期表剛創作之時,第18族(鈍氣族)尚未被發現。不久後(1902年),門捷列夫接受其存在的證據,並將其放入他週期表內新增的「第0族」,如此便不會打破週期表的規律。
氫 (H),雖然位於第1族,但其顯現的化學性質和鹼金屬相差甚遠,因此通常不被認為是鹼金屬。
參考:
根據IUPAC最新的規定,週期表的族應從左到右用阿拉伯數字編為1-18族。
但目前還有兩種方法也很常用,舊的IUPAC法和CAS法:
- 舊IUPAC法把前10族編為A族(主族),其餘為B族(副族),貴氣體被分在0族;數字採用羅馬數字,8-10族都是ⅧB族。
- CAS法把主族元素編為A族,過渡元素編為B族,數字也採用羅馬數字,而8-10族成了ⅧB族。
歐洲國家常用前者,而美國常用後者。IUPAC為了防止族號出現錯亂,出臺了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的辦法。
More information 新IUPAC 族號, 舊IUPAC族號 (歐洲) ...
新 IUPAC 族號 |
舊IUPAC 族號 (歐洲) |
CAS 族號 (U.S.) |
以頂列 元素命名 |
IUPAC 建議 常用名稱 |
其他常用名稱
|
01 !第1族 |
1A !IA |
1A !IA |
鋰族 |
氫 和 鹼金屬* |
|
02 !第2族 |
2A !IIA |
2A !IIA |
鈹族 |
鹼土金屬* |
|
03 !第3族 |
3A !IIIA |
3B !IIIB |
鈧族 |
|
|
04 !第4族 |
4A !IVA |
4B !IVB |
鈦族 |
|
|
05 !第5族 |
5A !VA |
5A !VB |
釩族 |
|
|
06 !第6族 |
6A !VIA |
6B !VIB |
鉻族 |
|
|
07 !第7族 |
7A !VIIA |
7B !VIIB |
錳族 |
|
|
08 !第8族 |
80 !VIII |
8B1 !VIIIB |
鐵族 |
|
|
09 !第9族 |
81 !VIII |
8B2 !VIIIB |
鈷族 |
|
|
10 !第10族 |
82 !VIII |
8B3 !VIIIB |
鎳族 |
|
|
11 !第11族 |
1B !IB |
1B !IB |
銅族 |
|
造幣金屬
|
12 !第12族 |
2B !IIB |
2B !IIB |
鋅族 |
|
|
13 !第13族 |
3B !IIIB |
3B !IIIA |
硼族 |
鋁族元素 |
triels:源自希臘文tri(三、III)[5][6]
|
14 !第14族 |
4B !IVB |
4A !IVA |
碳族 |
|
tetrels:源自希臘文tetra(四、IV)[5][6]
|
15 !第15族 |
5B !VB |
5A !VA |
氮族 |
氮族元素* |
pentels:源自希臘文penta (五、V)[6]
|
16 !第16族 |
6B !VIB |
6A !VIA |
氧族 |
氧族元素* |
|
17 !第17族 |
7B !VIIB |
7A !VIIA |
氟族 |
鹵素* |
|
18 !第18族 |
00 !0 |
8A !VIIIA |
氦族 或 氖族 |
貴氣體* |
|
Close
上述第3族元素的第四、五、六週期者為稀土元素(第六週期者為鑭系元素)、第七週期者為錒系元素、第八、九週期者為超錒系元素;而第8、9、10族元素合稱為ⅧB族,第四週期者為鐵系元素、第五、六週期者為鉑系元素、第七、八週期者則不屬於任何一類。
此外,已經提出使用但並未獲得廣泛接受的其他名稱有:第12族為「揮發性金屬」[來源請求];第13族為「icosagens」[7];第14族為「結晶片素」[5]、「adamantogens」[8]和「merylides」[來源請求];和第18族為「aerogens」[6]。
現時仍有兩組較舊的族號仍在使用,分別是 CAS(化學文摘社)和舊IUPAC族號。兩組族號皆使用了數字(不論是阿拉伯或羅馬數字)和字母「 A」和「 B」。兩組系統在數字上一致。數字表示該族元素的最高氧化數,因此與具有相同數字的其他元素表現出相似的化學反應。大多數情況下,該數字以線性增加的方式進行,一次在週期表的左側,一次在右側(參見元素氧化態列表),其中過渡金屬存在一些不規則性。但是,兩個系統使用字母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鉀(K)具有一個價電子。因此,它位於第1族中。鈣(Ca)處於第2族中,因為它包含兩個價電子。
在舊IUPAC系統中,字母A和B代表週期表的左(A)、右(B)兩部分,而在CAS系統中,字母A和B代表主族元素(A)和過渡元素(B)。舊IUPAC系統在歐洲經常被使用,而CAS在美國最常見。由於它們使用相同名稱來表示不同的含義造成了混亂,因此便開發新的IUPAC方案,以替換這兩個系統。新系統簡單地在標準週期表中從左到右對族進行遞增編號。 IUPAC提案於1985年首次發表,以徵詢公眾意見,[3],後來被納入於1990年版的「無機化學命名法」。[9]
Leigh, G. J.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Recommendations 1990. Blackwell Science, 1990. ISBN 0-632-02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