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塔龍(屬名:Lametasaurus)意為「拉米塔的蜥蜴」,化石包含:一個腸骨、至少五節薦椎、一個脛骨、以及一些牙齒與鱗甲[1],發現於印度查謨-克什米爾邦的賈巴爾普爾附近,屬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馬斯特里赫特階。拉米塔龍一度被認為是個嵌合體,目前被認為是種四足肉食性動物[2]。
在1917年到1919年,印度古生物學家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Alfred Matley)在賈巴爾普爾附近挖掘化石[3]。在1921年,他宣佈發現兩個獸腳類恐龍的化石,屬於斑龍類[4]。數年後,他將其中一個化石命名為模式種印度拉米塔龍(L. indicus)。屬名是以發現化石的拉米塔組為名;種名則是以印度為名。之後查爾斯·馬特里改變看法,認為拉米塔龍不是獸腳類恐龍,而屬於劍龍下目,可能是Omosaurus(目前的銳龍)的一種;在當時的分類裏,劍龍下目包含許多有裝甲恐龍,例如甲龍類恐龍[3]。在1933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與馬特里將一些由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發現的化石歸類於拉米塔龍[3],這些化石被認為是一個部分尾槌[5],之後被發現是一個大型皮內成骨[3]。
在1933年,有研究人員提出拉米塔龍的標本是個嵌合體,由數種動物的化石組成;鱗甲可能來自於泰坦巨龍類,牙齒來自於鱷魚,腸骨與薦骨、脛骨則來自於獸腳類恐龍,但是薦骨已經遺失[6]。在1964年,艾力克·沃克(Alick Walker)選定鱗甲為選模標本,因此模式標本不包含骨頭與牙齒[7]。目前拉米塔龍僅限於這些鱗甲化石,通常被認為是種結節龍科恐龍。在2003年,其他研究人員提出骨盆與脛骨可能屬於勝王龍[8]。在2008年,Matthew Carrano提出這些鱗甲不屬於甲龍類,而可能來自於泰坦巨龍類、阿貝力龍科;如果是阿貝利龍科的話,那拉米塔龍將不是嵌合體,而可能是勝王龍或印度龍的次異名[9]。
部分模式標本已經遺失,而且沒有博物館保管編號,難以重新檢驗。拉米塔龍目前的狀態是個疑名,不再是個有效的分類單元[10]。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