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依賴增強作用(英語: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縮寫:ADE)又稱抗體依賴增強感染效應抗體依賴性增強,是指一些次優的抗體(一般為可結合病毒的非中和抗體)與病毒結合後,不僅不能防止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反而會增強病毒感染免疫細胞、促進病毒在體內的複製,惡化疾病的嚴重度或誘發更嚴重的額外徵候。[1][2]

Thumb
ADE效應:次優抗體(一般多為非中和抗體,圖中藍色抗體)結合了病毒後又結合了免疫細胞表面的Fc受體(圖中FcγRII英語CD32)從而幫助病毒進入細胞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機制

抗體依賴性增強的機制有兩種:

  1. 次優抗體與病毒結合後,其Fc段英語Fragment crystallizable region再與免疫細胞表面表達的Fc受體結合,接着使病毒進入免疫細胞,但病毒因抗體對抗原的結合力不佳而未被中和分解,反而在免疫細胞中複製增殖;此機制已在人類的登革熱感染與貓的貓冠狀病毒感染中觀察到[3]。例如:感染過登革熱的患者若再被另一亞型的登革熱病毒感染,會依之前的免疫記憶產生中和力較低的抗體,而可能發生抗體依賴增強感染的效應,這也是上述兩種疾病疫苗開發困難的原因之一[4]。簡言之,病毒「欺騙」了免疫細胞的吞噬過程,將宿主的抗體變成了特洛伊木馬
  2. 次優抗體和抗原結合後,與補體相互作用,接着促進發炎反應;例如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與麻疹病毒感染時即可能在呼吸道組織發生抗體依賴性增強,活化數種細胞激素補體而造成發炎,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3]
favicon
1 sources

引發之病毒種類

除上述病毒(登革熱病毒、貓冠狀病毒、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外,有體外實驗顯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伊波拉病毒流感病毒黃熱病毒SARS冠狀病毒[5][6][7]感染皆可能發生抗體依賴性增強[3]

2020年,有反疫苗活動家以此機制為拒絕施打疫苗的理由,但目前未知人體施打疫苗後是否會出現此現象[8][9]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6 sources

參見

  • 抗原原罪
  • 阻斷抗體英語Blocking antibody:指與抗原結合後無中和能力,卻阻礙其他抗體或免疫細胞結合該病原的抗體
  • 鈎狀效應英語hook effect:指免疫分析等體外實驗中,當抗原或抗體含量過高時,訊號(免疫複合物英語Immune complex)反而降低的現象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