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英語: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又稱濕肺[1](wet lung)[2]是由多種肺內因素(肺炎、誤吸等)或肺外因素(膿毒症、急性胰腺炎、外傷等)所誘發的一種危及生命的非心源性肺水腫,伴有嚴重低氧血症、肺順應性降低、動靜脈分流增多和生理死腔增加。[3]以肺容積減少、肺順應性降低、嚴重的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為病理生理特徵,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學上表現為非均一性的滲出性病變。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最常見的類型。[需要可靠醫學來源]
舊稱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ALI)現歸屬於輕症ARDS的範疇。[4]
ARDS的原因複雜多樣。嚴重肺部(肺炎)或全身感染(敗血症),創傷,多次輸血,嚴重燒傷,嚴重胰腺炎(胰腺炎),溺水或其他吸入事件之後,藥物反應等[5]。 一些ARDS病例與創傷後復甦期間使用的大量液體有關[6]。
根據肺損傷的機制,可將ARDS病因分為直接因素(肺內因素)和間接因素(肺外)損傷:
有很多情況和成人呼吸性窘迫綜合症的發生有關(見表1)。
物理性 | 感染性 | 免疫性 |
外傷 | 敗血症 | 任何嚴重疾病 |
頭部損傷 | 肺炎 | 輸血 |
爆炸傷 | 心與肺的 | |
吸入酸性物質 | 血管旁通 | |
脂肪栓塞 | 過敏 | |
吸入濃煙 | 任何嚴重疾病 |
肺泡微血管有較高的通透度,使蛋白質狀的液體漏至肺泡中,構成所謂的「非心因性肺水腫」。這些蛋白質狀的物質凝集形成玻璃質膜(hyaline membrane),且有發炎細胞的增生。漸漸地這些急性發炎過程消退,開始癒合,可能產生廣泛的肺間質纖維化。
2011 年由歐洲重症醫學會發起、美國胸腔學會和重症醫學會支持召集的專家小組採用共識程序制定了 "柏林定義"。[7]ARDS表現為急性發作、胸部X線成像或CT掃描顯示非心臟來源的雙側肺部浸潤,以及 PaO2/FiO2比值低於 300 mmHg,伴有PEEP/CAAP ≥ 5 cm H2O。[7][8]具體來所說需滿足以下四點[4]:
由於多種疾病都可以表現為急性發作的雙側肺部浸潤伴低氧血症,在建立ARDS時需排除如急性心源性肺水腫、瀰漫性肺泡出血、雙側肺炎等疾病等的可能性。[9]
據估計,在全球範圍內ARDS患者佔ICU總住院患者的10.4%,但由於估計約有40%的ARDS未被診斷[10],實際的ARDS發病率可能高於這一水平。[3]
該概念由Ashbaugh等人於1967年首次提出。[11][12]原名「成人呼吸窘迫綜合症」(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後隨認識進展明確該綜合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故多採用術語「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13]兩者均縮寫為「ARDS」。
由於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ALI)和ARDS實為同一疾病過程的兩個階段,為避免使用不同命名區分嚴重程度可能帶來的困惑,柏林定義取消了ALI的命名,將ALI和ARDS統一稱為ARDS,原ALI相當於現在的輕症ARDS。[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