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尹
北宋首都开封府的最高长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開封府尹為五代和宋朝一重要官職名,是首都開封府的最高長官,負責開封府管內行政、民政和司法事務。五代時多由皇位繼承人擔任,北宋擔此職者有四成能在日後任宰輔、執政,[1]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另由於包公戲的流行,使得這一官職讓世人耳熟能詳。
歷史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四月二十三日梁太祖朱溫敕升汴州為東京,置開封府,始設立開封府尹,朱友文為首任開封府尹。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十二月,唐莊宗李存勗滅後梁,降開封府為宣武軍節度汴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十月復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此後後漢、後周、北宋、南宋、劉齊、金皆沿用。
後梁、後晉、後漢時,開封府尹多用皇室成員和元老宿將,但皇室成員年齡幼小時,則任命權知開封府作為實際上開封府的負責人,第一位權知開封府為邊蔚。後周時,文官權知開封府漸漸增多。
到宋代,被稱為「開封府尹」的,只有晉王趙光義、魏王趙廷美、許王趙元僖、壽王趙元侃四位皇室成員,其他人稱「判開封府」、「權知開封府事」(如寇準以刑部侍郎權知開封府)、「權發遣開封府」,民間稱知府。任職資格為待制(從四品)以上,資格未至待制而充任者用權發遣之名,[2]二品以上大員充任則用判之名。擔任開封府尹的壽王趙元侃被立為皇太子後,其職務改為判開封府,因皇太子不應再擔任有品級的官職。[3]宋真宗繼位後,宗室不再擔任在地方實際工作的差遣,故從此後無皇子任開封府尹。
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聽從蔡京建議,「罷權知開封府,置開封牧、尹各一人,少尹二人」,稱「崇寧改制」。由此開始,開封府尹成爲定稱而不分是否皇室親王任職。靖康、建炎年間,兵禍連連,又有宰相、尚書領開封府,與開封府尹同時在任,如聶山、何栗、王寧。
據開封題名記碑(開封市博物館)載,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二月,到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閏二月八日的146年間,共有183位開封府尹任職,起於昝居潤(原後周開封知府,建隆元年(960年),宋建後以宣徽南院使仍判開封府),止於李孝壽(崇寧四年(1105年)閏二月,擢顯謨閣待制權知開封府)。另有開封府尹碑(文革中遺失)載宋徽宗崇寧四年閏二月以後的開封府尹,起於李孝壽,止於上官悟(建炎三年(1128年)八月上官悟任東京留守;次年二月十四日東京城為金軍所陷,上官悟遇害身亡,從此開封府不為宋所有,開封府尹一職亦宣告終結)共四十八位,此外附錄了金代一任韓仲適。
職能
據《宋史卷一百六十六·職官志六·開封府》概述開封府長官的職能為:
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導民而勸課之。中都之獄訟皆受而聽焉,小事則專決,大事則稟奏。若承旨已斷者,刑部、御史台無輒糾察。屏除寇盜,有奸伏則戒所隸官捕治。凡戶口、賦役、道釋之占京邑者,頒其禁令,會其帳籍。大禮,橋道頓遞則為之使,仗內奉引則差官攝牧。
兼任功德使,管理功德事,即道、釋及修功德等事務。
兼任畿內勸農使,勸課農桑。
任期
北宋制度規定地方官一年一考,三考一任,但地方官任期普遍短於三年,至於開封府尹則為更短,不滿一年者佔大多數。任期最長者為晉王趙光義十五年,最短者為皇太子趙桓僅三天。
組織
開封府所管事務繁多,有官吏六百餘人。
- 重要幕僚有判官、推官,通判從缺,判、推官是開封府實際上的副職。宋初各置一人,景德四年後(1007年)有所增減,最終定為各二人。元祐六年(1091年)判官、推官分為左右廳,分別治事,以互相牽制。其聯合辦公之所稱「簽廳」、「都廳」、「使院」,下分十一案,處理每日錢谷、刑獄文書,[5]設有使院都孔目官和使院勾押官等。判、推官分工為:三人負責刑獄訟訴;一人負責賦稅、戶口、錢穀等,稱為領南司。
- 司錄參軍,官署為開封府司錄司,又稱「府院」。負責審判刑事和民事案件,管理府司西獄(為臨時拘押之所年)及監督六曹工作、簽署六曹及左右軍巡院文書。開封府司錄司還下設有檢校庫等機構,負責照看孤兒的生活起居等事務,點檢代管孤兒的財產,[6]和學校的後勤保障等事務。
其他幕僚有功、倉、戶、兵、法、士六曹參軍。其中功、倉、兵三曹為開封府獨有,天下其他府州軍監所無。
- 功曹參軍,負責考核官吏,管理祭祀、禮樂、學校、醫院等事務。並與法曹參軍兼領檢查執法工作。
- 倉曹參軍,負責修繕公廨,管理倉庫簿領等。與戶、兵、法、士曹參軍覆檢各自分管縣份的爭議事項,同時與戶、兵、法、士曹參軍按季節輪流與開封府司錄參軍一起審理案件。[7]
- 戶曹參軍,主要職責是戶籍、婚姻、田宅、賦稅等事。
- 兵曹參軍,職能是掌管軍防、儀仗、烽驛傳送馬。
- 法曹參軍,職能是根據具體的案情和審理情況,找出律令條文,以供斷案處刑。[8]
- 士曹參軍,主要職能僅僅是負責到、罷批書。大觀元年(1107年),增加審理士人的婚田斗訟公事。
- 左、右軍巡使,官署為左、右軍巡院,與開封府司錄司通稱「三院」、「三獄院」。負責逮捕、審問及管理監獄(同為臨時拘押之所)。副職為左、右軍巡判官。
- 勾當左、右廂公事,官署為勾當左、右廂公事所,又稱「都廂」。設置於熙寧三年(1070年),負責城內若干廂的輕微案件(杖刑六十以下的爭鬥的刑事案件,及拖欠公私債務、婚姻)審判。[9]
- 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簡稱「提點」,官署為開封府界提點司。負責管理開封府鄉村地區的刑獄、治安、倉場、河道溝渠等事務。宋代開封府城鄉分開管理,城市部分稱為「在京」,鄉村部分稱為「府界」。可參見京畿路。
廂,開封府城內外城各設四廂,共八廂,每廂統若干坊,共一百二十坊。是開封府專門管理城市事務的機構。廂的官吏有所由、街子、行官、廂典、書手。
- 府學博士,職責是訓導管教學生。大觀元年(1107年)置。
- 府學錢糧官,主要職責是掌管府學的田產、收支。政和二年(1112年)置。
- 管勾架閣官,負責檔案、文書、賬冊的保存和查閱。政和五年(1115年)置。
歷任府尹、判府、知府
姓名 | 差遣 | 籍貫 | 結銜 | 上任時間 | 離任時間 | 去向 |
---|---|---|---|---|---|---|
博王朱友文 | 開封府尹 | 檢校司徒 | 開平元年(960年)四月 | 乾化二年(912年)六月 | 被朱友貞所殺 | |
均王朱友貞 | 行開封府尹 | 檢校司徒、東京留守 | 乾化二年六月 | 乾化三年(913年)二月 | 皇帝 | |
袁象先 | 開封府尹 | 宋州夏邑 | 檢校太保、同平章事、鎮南軍節度使 | 乾化三年(913年)四月 | 乾化四年(914年)四月 | 移淄青節度使 |
劉鄩 | 開封府尹 | 密州安丘 | 檢校太傅 → 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鎮南軍節度使 | 乾化四年(914年)四月 | 貞明二年(916年)三月[10] | 移鄭滑節度使 |
劉鄩 | 開封府尹 | 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鎮南軍節度使 | 貞明三年(917年)二月[11] | 貞明三年(917年)九月[12] | 移亳州團練使 | |
王瓚 | 開封府尹 | 并州祁縣 | 檢校太傅 | 不晚於貞明五年(919年)八月 | 龍德三年(923年)十月 | 梁亡降唐 |
姓名 | 差遣 | 籍貫 | 結銜 | 上任時間 | 離任時間 | 去向 |
---|---|---|---|---|---|---|
鄭王石重貴 | 開封府尹 | 右金吾衛上將軍 | 天福三年(938年)十二月 | 天福六年(941年)十二月 | 移廣晉尹 | |
李德珫 | 開封府尹 | 應州金城 | 檢校司徒、同平章事 | 天福六年(941年)十二月 | 天福七年(942年)九月 | 移廣晉尹 |
張從恩 | 開封府尹 | 并州太原 | 宣徽南院使、襄州行營兵馬都監 | 天福七年(942年)九月 | 天福八年(943年)二月 | 移鄴都留守、廣晉尹 |
皇弟石重睿 | 開封府尹 | 檢校太保 | 天福八年(942年)二月 | 開運二年(945年)五月 | 移秦州節度使 | |
邊蔚[13] | 權知開封府、開封少尹 | 華州鄭縣 | 左散騎常侍 → 戶部侍郎 | 天福八年(942年)二月 | 開運二年(945年)五月[14] | 移亳州防禦使 |
李周 | 權開封府尹、東京留守 | 邢州內丘 | 檢校太師、兼侍中 | 天福九年(944年)正月 | 天福九年(944年)六月 | 卒 |
張從恩 | 權開封府尹、東都留守 | 檢校太尉 |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 | |||
趙瑩 | 開封府尹 | 華州華陰 | 開運二年(945年)五月 | 開運二年(945年)十二月 | 中書令 | |
桑維翰 | 開封府尹 | 河南府洛陽 | 開運二年(945年)十二月 | 開運三年(946年)十二月 | 為張彥澤所殺 |
姓名 | 差遣 | 籍貫 | 結銜 | 上任時間 | 離任時間 | 去向 |
---|---|---|---|---|---|---|
袁㠖 | 權知開封府 | 開封府登封 | 宣徽南院使 | 廣順元年(951年)二月 | 廣順二年(952年)四月 | 為東京副留守 |
李穀 | 權東京留守、兼判開封府 | 潁州汝陰 |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 | 廣順二年(952年)四月 | 廣順二年(952年)六月 | 仍為宰相 |
袁㠖 | 判開封府 | 宣徽南院使 | 廣順二年(952年)六月 | 廣順二年(952年)十月 | 移知永興軍 | |
陳觀 | 權知開封府 | 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 | 廣順二年(952年)十月 | 廣順二年(953年)十二月 | 貶 | |
顏衎 | 權知開封府 | 兗州曲阜 | 尚書右丞、端明殿學士 | 廣順二年(953年)十二月 | 廣順三年(953年)三月 | 罷守兵部侍郎 |
皇子柴榮 | 開封府尹 | 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 廣順三年(953年)三月 |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 | 皇帝 | |
王敏 | 開封少尹、權判府事 | 單州金鄉 | 左諫議大夫 |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 | 顯德元年(954年)七月 | 刑部侍郎 |
邊光範 | 權判開封府 | 并州陽曲 | 刑部侍郎 | 顯德元年(954年)七月 | 顯德二年(955年) | |
王樸 | 權知開封府 | 鄆州須昌 | 左諫議大夫 → 左散騎常侍、端明殿學士 | 不晚於顯德二年(955年)十二月 | 顯德三年(956年)九月[17] | 樞密副使 |
向訓 | 權東京留守、兼判開封府 | 懷州河內 | 宣徽南院使 | 顯德三年(956年)正月[18] | 顯德三年(956年)四月[19] | 淮南節度使兼沿江招討使 |
王樸 | 權東京留守、判開封府 | 樞密副使 | 顯德四年(957年)二月[20] | 顯德四年(957年)八月[21] | 為樞密使 | |
昝居潤 | 判開封府 | 博州高唐 | 宣徽北院使 | 顯德五年(958年)四月 | 顯德六年(959年)三月 | 為東京副留守 |
吳廷祚 | 權東京留守、判開封府 | 并州太原 | 宣徽南院使 | 顯德六年(959年)三月 |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 | 仍為樞密使 |
昝居潤 | 判開封府 | 宣徽北院使 → 左領軍上將軍、宣徽南院使 |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 | 建隆元年(960年)二月 | 周亡 |
任次 | 姓名 | 差遣 | 籍貫 | 結銜 | 上任時間 | 離任時間 | 去向 |
---|---|---|---|---|---|---|---|
5 | 程羽 | 權知開封府 | 深州陸澤 | 給事中 |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 | 移權知成都府 | |
6 | 齊王趙廷美 | 開封府尹 | 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永興軍節度使 | 開寶九年十月 |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三月 | 西京留守 | |
7 | 沈倫 | 判開封府 | 開封府太康 | 東京留守、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 | 太平興國七年二月 | 太平興國七年三月 | 仍為宰相 |
8 | 李符 | 權知開封府 | 襄州襄陽 | 右諫議大夫 | 太平興國七年三月 | 太平興國七年八月 | 貶權知春州 |
9 | 邊珝 | 權知開封府 | 華州鄭縣 | 右諫議大夫 | 太平興國七年八月 |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六月 | 卒 |
10 | 李穆 | 權知開封府 | 開封府陽武 | 中書舍人 |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六月 |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十一月 | 參知政事 |
11 | 劉保勛 | 權知開封府 | 河南府河南 | 右諫議大夫 |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十一月 | 雍熙二年(985年)二月 | 判大理寺 |
12 | 辛仲甫 | 權知開封府 | 汾州孝義 | 左諫議大夫 | 雍熙二年(985年)二月 | 雍熙二年(985年)十一月 | 御史中丞 |
13 | 王祐 | 權知開封府 | 大名府莘縣 | 中書舍人 | 雍熙二年(985年)十一月 | 雍熙三年(986年) | 卒 |
14 | 許王趙元僖 | 開封府尹 | 兼侍中 | 雍熙三年(986年)十月 | 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 | 卒 | |
15 | 魏庠 | 權知開封府 | 左諫議大夫 | 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 | |||
16 | 張宏 | 權知開封府 | 青州益都 | 吏部侍郎 |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 | 淳化五年(994年)九月 | 奉朝請 |
17 | 壽王趙元侃 | 開封府尹 → 判開封府 | 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 皇太子 | 淳化五年(994年)九月 |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 | 皇帝 |
皆為權知開封府
- 畢士安(997年-998年)
- 宋白(998年-999年)
- 魏羽(999年-1000年)
- 錢若水(1000年-1000年)
- 溫仲舒(1000年-1002年)
- 寇準(1002年-1003年)
- 陳恕(1003年-1004年)
- 梁顥(1004年-1004年)
- 陳省華(1004年-1004年)
- 張雍(1004年-1006年)
- 李濬(1006年-1009年)
- 周起(1009年-1010年)
- 孫僅(1010年-1012年)
- 劉綜(1012年-1013年)
- 王曙(1013年-1015年)
- 慎從吉(1015年-1016年)
- 任中正(1016年-1016年)
- 樂黃目(1016年-1018年)
- 馬元方(1018年-1020年)
- 王隨(1020年-1020年)
- 呂夷簡 天禧四年(1020年)九月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後拜相,子公綽、公弼、公著、公孺、曾孫嘉問亦在其之後權知開封府。
- 李諮(1022年-1022年)
- 薛田(1022年-1023年)
- 薛奎(1023年-1024年)
- 王臻(1024年-1026年)
- 陳堯咨 即《賣油翁》中的陳康肅公,天聖四年(1026年)三月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
- 陳堯佐 堯咨次兄,1027年八月以樞密直學士代弟,此前其父陳省華亦於景德元年[1004]十月以光祿卿權知開封府。同時一門四父子,四進士兩狀元,三知開封府,時以爲榮。
- 章得象(1029年-1029年)
- 王博文(1029年-1030年)
- 鍾離瑾(1030年-1030年)
- 徐奭(1030年-1030年)
- 寇瑊(1030年-1031年)
- 程琳(1031年-1033年)
- 程琳(1033年-1034年)
- 張若谷(1034年-1034年)
- 張觀(1034年-1034年)
- 王博文(1034年-1035年)
- 盛度(1035年-1035年)權發遣
- 范仲淹 景佑二年(1035年)十一月以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其內剛外和,決事如神,京師謠曰:「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 張逸(1036年-1037年)
- 丁度(1037年-1038年)
- 李若谷(1038年-1039年)
- 胥偃(1039年-1040年)
- 鄭戩(1040年-1040年)權發遣
- 鄭戩(1040年-1041年)
- 杜衍(1041年-1041年)
- 晁宗愨(1041年-1041年)
- 吳遵路(1041年-1042年)
- 賈昌朝(1042年-1042年)
- 王拱辰(1042年-1043年)權發遣
- 郭稹(1043年-1043年)
- 王拱辰(1043年-1044年)
- 梁適(1044年-1044年)
- 李淑(1044年-1044年)
- 吳育(1044年-1045年)
- 楊日嚴(1045年-1046年)
- 張方平(1046年-1046年)
- □□(1046年-1046年)權發遣
- 楊察(1046年-1046年)
- 張存(1046年-1047年)
- 明鎬(1047年-1047年)
- 楊偉(1047年-1048年)權發遣
- 楊察(1048年-1048年)
- 張堯佐(1048年-1049年)
- 錢明逸(1049年-1050年)
- 趙槩(1050年-1050年)權發遣
- 劉沆(1050年-1051年)
- 魏瓘(1051年-1051年)
- 李絢(1051年-1052年)
- 何中立(1052年-1053年)權發遣
- 呂公綽(1053年-1053年)
- 楊察(1053年-1054年)
- 呂公弼(1054年-1054年)
- 蔡襄 至和元年(1054年)七月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蘇黃米蔡四大家中的「蔡」。
- 王素(1054年-1055年)
- 曾公亮(1055年-1056年)
- 王珪(1056年-1057年)權發遣
- 錢明遇(1057年-1057年)權發遣
- 包拯 嘉佑二年(1057年)三月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立朝剛毅,權貴斂手,吏不敢欺。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去職,任期一年零叄月,由歐陽修繼任。
- 歐陽修 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承包拯威嚴之後,簡易循理,京師亦治,人謂「包嚴歐寬」。
- 陳昇之(1059年-1060年)
- 吳奎(1060年-1060年)
- 唐介(1060年-1061年)權發遣
- 傅求(1061年-1061年)權發遣
- 王素(1061年-1062年)
- 吳奎(1062年-1062年)
- 賈黯(1062年-1062年)
- 李參(1062年-1063年)權發遣
- 邵亢(1068年-1068年)
- 滕甫(1068年-1068年)權發遣
- 呂溱(1068年-1069年)
- 陳薦(1069年-1069年)權發遣
- 呂公著(1069年-1069年)
- 滕甫(1069年-1070年)
- 鄭獬(1070年-1070年)
- 李肅之(1070年-1070年)
- 韓維(1070年-1072年)
- 陳薦(1072年-1072年)權發遣
- 劉庠(1072年-1072年)
- 元絳(1072年-1074年)
- 孫永(1074年-1075年)
- 韓縝(1075年-1076年)
- 楊繪(1076年-1076年)權發遣
- 李中師(1076年-1076年)權發遣
- 陳繹(1076年-1077年)權發遣
- 陳繹(1077年-1077年)
- 許將(1077年-1077年)權發遣
- 孫固(1077年-1078年)
- 蘇頌(1078年-1079年)
- 許將(1078年-1078年)權發遣
- 許將(1078年-1079年)
- 錢藻(1079年-1079年)權發遣
- 錢藻(1079年-1079年)
- □□(1079年-1079年)權發遣
- 蔡延慶(1079年-1079年)
- 錢藻(1079年-1080年)
- 李清臣(1080年-1081年)權發遣
- 王安禮(1081年-1082年)王安石之弟,蘇軾下御史獄,獨安禮救之。元豐四年(1081年)十一月,以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論議明辨,事至立斷。未三月,三獄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
- 王存(1082年-1084年)
- 蹇周輔(1084年-1084年)
- 蔡京 元豐七年(1084年)十一月,以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
- 呂大防(1084年-1085年)權發遣
- 錢勰(1085年-1085年)權發遣
- 謝景溫(1085年-1085年)
- 錢勰(1086年-1087年)
- 呂公孺(1087年-1088年)
- 顧臨(1088年-1089年)
- 王岩叟(1089年-1090年)
- 李之純(1090年-1090年)權發遣
- 范百祿(1090年-1090年)
- 李之純(1090年-1090年)
- 韓宗道(1090年-1091年)權發遣
- 韓宗道(1091年-1092年)
- 錢勰(1092年-1093年)
- 王欽臣(1093年-1094年)
- 王震(1094年-1095年)
- 范純禮(1095年-1095年)權發遣
- 林希(1095年-1095年)權發遣
- 蔣之奇(1095年-1097年)
- 蔣之奇(1097年-1097年)權發遣
- 路昌衡(1097年-1098年)
- 呂嘉問(1098年-1099年)
- 吳居厚(1099年-1100年)
- 范純禮(1100年-1100年)權發遣
- 范純禮(1100年-1100年)
- 宇文昌齡(1100年-1100年)權發遣
- 溫益(1100年-1101年)權發遣
- 溫益(1101年-1101年)
- 王覿(1101年-1101年)權發遣
- 溫益(1101年-1101年)
- 溫益(1101年-1101年)權發遣
- 郭知章(1101年-1101年)
- 宇文昌齡(1101年-1101年)權發遣
- 宇文昌齡(1101年-1101年)
- 謝文瓘(1101年-1102年)權發遣
- 吳居厚(1102年-1102年)
- 徐彥孚(1102年-1102年)權發遣
- 路昌衡(1102年-1102年)
- 呂嘉問(1102年-1103年)
- 吳栻(1103年-1105年)
- 王寧(1105年-1105年)
- 李孝壽(1105年-1106年)尹
- 宋喬年(1106年見[22])尹
- 時彥(1106年見,[23]在任數月[24]) 尹
- 林攄 (1107年見[25])尹
- 李孝壽 (1107年-1107年[26])尹
- 宋喬年(1107年-1108年[27]) 尹
- 李孝稱(1108年-1109年[28]) 尹
- 許幾 (1109年-1109年[29]) 尹
- 吳擇仁 (1109年見)尹
- 李孝壽 (1111年-1112年[30])尹
- 李孝稱 (1112年見[31])尹
- 王詔 (1113年見[32])尹
- 盛章 (111?年-1115年[33])尹
- 王革 (1115年-1116、1117年見)尹
- 盛章 (1118年、1119年見)尹
- 聶山(1119年-1120年) 尹
- 王鼎(1120年-1120年)尹
- 王革 (1122年見[34])尹
- 燕瑛 (1124年見[35])尹
- 蔡懋 (1124年-1124年[36])尹
- 燕瑛(1124年[37]-1125年[38]) 尹
- 蔡紹(1125年-1125年) 尹
- 定王趙桓(1125年-1125年)牧
- 完顏胡沙虎(1137年)
- 胡石改(1145年-1150年)
- 赤盞暉(1151年-1152年)
- 馮長寧(1154年-1155年)
- 張中孚(1156年)
- 耶律安禮(1158年-1159年)
- 孔彥舟(1160年)
- 蕭懷忠(1161年)
- 紇石烈志寧(1161年)
- 訛里也(1161年)
- 紇石烈良弼(1162年)
- 完顏宗憲(1162年)
- 張中彥(1163年-1165年)
- 完顏宗尹(1166年-1168年)
- 移剌成(1169年-1171年)
- 魏子平(1171年)
- 唐括安禮(1172年-1173年)
- 王蔚(1173年-1175年)
- 石抹榮(1175年-1176年)
- 徒單克寧(1177年)
- 移剌道(1180年-1181年)
- 馬惠迪(1190年)
- 烏古論元忠(1197年-1200年)
- 徒單鎰(1205年-1206年)
- 仆散揆(1206年-1207年)
- 仆散端(1212年-1214年)
- 李苹(1215年)
- 劉頍(1215年-1216年)
- 溫迪罕締達(1217年)
- 李復亨(1218年)
- 溫迪罕二十(1219年)
- 溫迪罕締達(1220年)
- 麻斤出(1226年-1228年)
- 徒單百家(1231年-1232年)
- 完顏奴申(1232年-1233年)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