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公弼(1007年—1073年),字寶臣,北宋大臣,壽州(宋時轄區在今安徽省境)人。呂夷簡之子,呂公綽之弟,呂公著之兄。
生平
呂公弼賜進士出身,積官升遷直史館、河北轉運使。自寶元、慶曆以來,駐守軍隊備邊。西夏的危機消除後,將領依舊駐守,百姓疲於運糧。呂公弼開始疏通御河,漕米供應塞下,冶鐵資助經費;移近邊屯兵到京東就食;增加守城兵卒,供給板築;蠲免賦稅何百姓所欠數百萬。呂夷簡死後,宋仁宗想起他,問知公弼名,記在殿柱上。至此,更加賞識他的作為。擢升為都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知瀛州,入權開封府。曾奏事退下,宋仁宗目送,對宰相說:「呂公弼很像他父親。」
改任同群牧使,以樞密直學士知渭州、延州二州,改任成都府。治政尚寬仁,人們懷疑缺少威嚴決斷。營中兵卒犯法當杖責,拒絕不受,說:「寧可用劍殺死我。」呂公弼說:「杖責是國法,劍殺是你自己的要求。」杖責而後斬殺,軍府肅然。宋英宗罷三司使蔡襄,召呂公弼取代他。開始,呂公弼在群牧時,英宗居藩,得賜馬很差,想要換不被同意。這時,宋英宗對他說:「卿之前不給朕馬,那時我就了解卿了。蔡襄主持三司,訴訟不按時決斷,所以事情多積留。卿繼承他的位子,將怎麼辦?」呂公弼叩首辭謝,回答:「蔡襄勤於政事,未嘗有過失,恐怕是有人妄說。」英宗以呂公弼為長者。拜為樞密副使。當時上書言事之人多次與大臣異議去職,呂公弼上諫:「諫官、御史,為陛下耳目,執政為股肱。股肱耳目,必互為所用,然後身體安康而元首尊貴。應該察言觀事,了解因果再加以進升退斥。」彗星出營室,英宗心憂,同列官員請整飭邊備。呂公弼說:「彗星不是小變故,陛下應該謹慎修德,以應天戒,臣擔心憂患不在邊境。」
宋神宗即位,司馬光彈劾內侍高居簡,神宗未決。呂公弼說:「司馬光與高居簡,勢不兩立。高居簡是內臣,司馬光朝中執法,願陛下選擇其中重要的。」神宗問:「那該怎麼辦?」呂公弼說:「高居簡升遷一官,而解處他的近侍之職,司馬光就不會爭了。」於是聽從,呂公弼進為樞密使。議論之人想要合併環慶路、鄜延路為一路,呂公弼說:「從白草西到定遠,中間相去千里,如果合為一路,有了緊急情況,將何以應對?」又想要下發邊臣讓他們討論,呂公弼說:「朝廷之上沒有決定,而諉於邊吏,可以嗎?」於是停止。
王安石知政事。怨恨呂公弼不依附自己,請皇帝用公弼之弟呂公著為御史中丞來逼他退位。呂公弼不自安,立時上奏迴避,皇帝不許。陳昇之建議,衛兵年齡四十以上,稍不合規的,減其糧餉,遷到淮南。呂公弼認為不合人情,神宗說:「這是應當斥退的剩員,現今特為優待,有何妨害?」呂公弼回答:「臣不敢以生事邀名,只是擔心誤國。既讓他們離開本土,又削去糧餉,如果二十萬人都生反意,怎麼辦?」韓絳建議恢復肉刑,呂公弼力陳不可,神宗都因此廢止。
王安石變法,呂公弼多次說應該務安靜,又上疏論述。從孫呂嘉問偷出他的稿本給王安石看,王安石先將此上告,神宗不高興,於是罷為觀文殿學士、知太原府。韓絳宣撫秦、晉,將攻取囉兀城,令河東發兵二萬,抵達神堂新路。呂公弼說:「敵人必設伏以待我軍。永和關雖遠,卻可安行無患。」於是從永和關進軍。結果新路援兵果然遇伏,神宗下詔褒賞呂公弼。麟州沒有井,只有沙泉在城外,想要擴充城牆把泉包進去,而土質易陷,西夏人每次來圍城,人們都擔心渴死。呂公弼用屬下鄧子喬之計,仿古代拔軸法,去除沙子,填充炭末,在上面埋土,板築立起,於是把泉包於城中。從此城堅不陷,麟州城也得以堅守。
因病請知鄭州。王韶取熙河,朝廷選擇秦鳳路的帥司,神宗說:「公弼在河東,正是出師倉猝之時,有安撫指揮之能,應該派他去。」於是任命為宣徽西院使、判秦州。神宗懷疑他不肯前行,公弼聞命就在整理行裝,神宗高興,召他入對,慰勞後派遣。到達秦州,吐蕃董氈給他寫信稱敕,呂公弼拒絕,說:「藩臣安得妄自稱敕?」董氈害怕,從此不再敢。才過了一個月,再以病求解職,擔任西太一宮使。卒年六十七歲。贈太尉,諡號惠穆。
註釋
參考文獻
- 《宋史》卷311 列傳70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