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隋朝设置的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改揚州(治壽春)為壽州,隸壽州總管府,治壽春(今安徽省壽縣),領四縣:壽春、安豐、小黃、長平。開皇十九年(599年),析置霍丘縣。大業元年(605年),廢總管府。大業三年(607年),改壽州為淮南郡。後省長平縣。[1]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平杜伏威,改淮南郡(領壽春、安豐、霍丘、小黃四縣)復置壽州,隸和州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壽州改隸壽州總管府。武德四年(621年),析置松滋、肥陵二縣,松滋、霍丘二縣改屬蓼州。武德七年(624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廢蓼州,其所領霍丘縣改屬壽州;省小黃、肥陵二縣。貞觀元年(627年),壽州直隸於揚州大都督府;廢霍州,其所領霍山縣改屬壽州。至此,壽州領四縣:壽春、安豐、霍丘、霍山。貞觀十年(636年),壽州直屬淮南道。武周神功元年(697年),改霍山縣為武昌縣。
唐朝神龍元年(705年),復武昌縣為霍山縣。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改霍山縣為盛唐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壽州為壽春郡,析置霍山縣。天寶十五載(756年),壽春郡隸淮南節度使(駐揚州)。乾元元年(758年),復壽春郡為壽州。至此,壽州領五縣:壽春、安豐、霍丘、盛唐、霍山。乾元二年(759年),壽州改隸淮南西道節度使(駐壽州)。上元二年(761年),壽州還隸淮南節度使,又改隸舒廬壽都團練使(駐壽州),又還隸淮南節度使。興元元年(784年),壽州改隸濠壽廬都團練觀察使(駐壽州)。貞元四年(788年),壽州還隸淮南節度使。[2]
五代十國時期,壽州先後為南吳(907年-937年)、南唐(937年-957年)、後周(957年-960年)的領土。南吳天祐十四年(917年),壽州改隸清淮軍節度使(駐濠州)。乾貞元年(927年),清淮軍節度使移駐壽州。後周顯德四年(957年),改清淮軍節度使為忠正軍節度使,壽州仍隸之;潁州下蔡縣改屬壽州,壽州移治下蔡(今安徽省鳳臺縣)。至此,壽州領六縣:下蔡、安豐、霍丘、壽春、盛唐、霍山。[7]
北宋時,壽州屬淮南路。開寶元年(968年),霍山縣併入盛唐縣。開寶四年(971年),改盛唐縣為六安縣。至此,壽州領五縣:下蔡、安豐、霍丘、壽春、六安。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為兩路,壽州屬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升壽州為壽春府。[8]
金朝天會七年(1129年),佔領南宋壽春府淮北的下蔡縣,亳州蒙城縣改屬壽春府。劉齊阜昌元年(1130年),得金之壽春府,降為壽州。金朝天會十五年(1137年),廢劉齊,得壽州。天眷二年(1139年),歸還壽州予南宋,廢州,領縣併入壽春府(治下蔡)。皇統元年(1141年),佔領南宋壽春府下蔡、蒙城、安豐、霍丘四縣。同年議和,歸還淮南的安豐、霍丘二縣(置安豐軍)。
皇統二年(1142年),降壽春府為壽州(刺史州),隸山東西路武寧軍節度使(駐徐州),領二縣:下蔡、蒙城。貞元元年(1153年),壽州改隸南京路宣武軍節度使(駐歸德府)。正隆六年(1161年),壽州陷於南宋,升為壽春府。大定二年(1162年),奪回壽春府,復為壽州。泰和六年(1206年),升壽州為防禦州,同年陷於南宋後又奪回。天興元年(1232年),下蔡陷於大蒙古國,不久被棄。天興二年(1233年),下蔡陷於南宋,州治遷至蒙城,不久蒙城亦陷於南宋,南宋改壽州為壽春府。[9]
吳元年(1367年),降壽春府復置壽州,屬江南行中書省臨濠府,治壽春(今安徽省壽縣),領五縣:壽春、安豐、下蔡、霍丘、蒙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壽州直隸於中書省。洪武四年(1371年),壽州還屬臨濠府,省附郭壽春縣及安豐、下蔡二縣入本州。至此,壽州領二縣:霍丘、蒙城。洪武六年(1373年),改臨濠府為中立府,壽州仍屬之。洪武七年(1374年),改中立府為鳳陽府,壽州仍屬之。[10]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佔領壽州。雍正三年(1725年),霍丘縣改屬潁州,蒙城縣改屬亳州,壽州不再領縣。雍正十一年(1733年),分壽州置鳳台縣。[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