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椎(Atlas),又稱第一頸椎,英語簡稱C1,是頸椎的第一節。寰椎英文名以希臘神話中背負地球的泰坦巨神阿特拉斯的名字命名,因為它支托人類頭部的全部頭骨[1][2][3]。
寰椎外形呈環形,無椎體結構,其椎體已經與下方的樞椎融合[4][5][3]。
寰椎與樞椎構成連接頭骨與脊椎的寰樞關節,與枕骨構成寰枕關節。點頭的動作主要通過寰枕關節的屈伸發生,轉動頭部的動作則主要依賴於寰樞關節[5][6][7]。
結構
前弓的長度約為寰椎總周長的五分之一。前表面為凸狀結構。前弓中央有前結節,其上粘附有頸長肌和前縱韌帶。後表面為凹狀結構,表面分佈着圓形或橢圓形的牙槽並與樞椎形成鉸接關節。前弓周圍通過韌帶與枕骨和樞椎相連接[10][11][12]。
後弓連接左右兩個側塊,長度約為寰椎總周長的五分之二。其正中心的棘突為後結節,其上粘附有小後頭直筋和項韌帶。後結節尺寸較小,因而不會限制寰椎和顱骨之間關節的運動[13][11]。
後弓的後部邊緣有圓狀結構,用於連接後寰枕膜。椎動脈和第一頸神經後支經過後弓正面一較深的溝,稱為椎動脈溝。椎動脈溝中有一個凹槽,後寰枕膜骨化後,凹槽會變成骨管,其被稱為弓形孔[13][14][15]。
在椎動脈存在的情況下,上行的椎動脈在會側塊周圍彎曲,穿過椎動脈溝,並進入弓形孔[14]。
側塊是寰椎最厚和最硬的部位,其支撐着頭部的重量。側塊位於寰椎前、後弓的兩側,兩個側塊均有上下關節面[7]。
寰椎中心的孔洞為其椎孔。在上關節面的內側邊緣處有一個被寰椎橫韌帶附着的小結節,該結節使顱骨不均勻地分開穿過寰椎椎孔[18][19][20]。
寰椎的成骨作用通常從三個骨化中心開始。 其中,後弓的骨化開始於妊娠第7周左右,從左右兩側塊開始向中心骨化。在出生時,後弓中心為軟骨,還未發育完整。直至3-4歲,後弓才骨化完成[15]。
前弓在出生時為軟骨,骨化開始於1歲時,並在6-8歲時形成完整的前弓。大多數情況下,前弓的骨化中心在前結節,但有時並不會出現明確的骨化中心,亦有從左右兩側塊向前結節骨化的情況[23]。
寰椎損傷
寰椎椎弓骨折又被稱為傑佛遜骨折(Jefferson fracture),是一種爆裂性骨折。寰椎骨折可造成嚴重後果,甚而導致死亡[8][24][25][26][27]。
圖集
-
寰椎的形狀和位置(以紅色標示)
-
寰椎上面觀
-
寰椎的三維模型
-
後寰枕骨膜和寰樞椎韌帶示意圖(中心可見寰椎)
-
寰椎上面觀
-
寰椎上面觀
-
寰椎下面觀
-
寰椎三維模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