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智龍屬名Tarchia,意為「聰明的」)是生存於晚白堊世蒙古的一植食性甲龍科恐龍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多智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75–70 Ma
Thumb
特氏多智龍正模標本PIN 3142/250的模型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科: 甲龍科 Ankylosauridae
屬: 多智龍屬 Tarchia
Maryanska英語Teresa Maryańska, 1977
模式種
凱氏多智龍
Tarchia kielanae

Maryanska英語Teresa Maryańska, 1977
其它物種
  • 特氏多智龍 T. teresae
    Penkalski & Tumanova, 2016
  • 圖氏多智龍 T. tumanovae
    Park et al., 2021
異名
Close

發現與命名

Thumb
蒙古的西戈約特組

1970年,一支波蘭-蒙古考察隊在胡山(Khulsan)附近發現一個甲龍類顱骨。1977年,特蕾莎·馬瑞沿斯卡英語Teresa Maryańska(Teresa Maryańska)命名並描述模式種凱氏多智龍Tarchia kielanae)。屬名取自蒙古語 тархиtarkhi,腦袋)和拉丁語後綴 -ia,指推測其腦部尺寸大於近親美甲龍種名紀念考察隊的領導者索菲婭·凱蘭-伽沃羅斯卡英語Zofia Kielan-Jaworowska(Zofia Kielan-Jaworowska)教授。正模標本ZPal MgD-I/111發現於蒙古耐梅蓋特盆地英語Nemegt Basin晚白堊世(可能是坎帕階馬斯特里赫特階)的上西戈約特組(原下耐梅蓋特層),由一個顱頂、腦殼及顱骨後段材料組成。馬瑞沿斯卡將三個額外標本歸入該屬:ZPAL MgDI/43(一個大型顱後骨骼,由三節單個尾椎、尾槌「柄」的十二節尾椎及一塊鱗甲)、ZPAL MgDI/49(一個右肱骨)和PIN 3142/251(一個帶有顱骨的骨骼,目前尚未描述)。[1]

多智龍是地質學上已知最年輕的亞洲甲龍科。1977年,塔季揚娜·圖曼諾瓦(Tatyana Tumanova)命名第二個種:巨型多智龍Tarchia gigantea)。這是對巨型倍甲龍Dyoplosaurus giganteus Maleev 1956)的重新命名,而後者是根據標本PIN 551/29所命名。[2]1987年,圖曼諾瓦斷定多智龍的兩個種完全相同,導致巨型倍甲龍成為凱氏種的首異名。[3]該結論被廣泛接受,巨型種也開始作為新組合英語Combinatio nova替代凱氏種成為常用種名。然而維多利亞·阿布爾英語Victoria Arbour(Victoria Megan Arbour)的近期研究顯示,巨型倍甲龍無法與蒙古晚坎帕階至馬斯特里赫特階的其它甲龍類進行區分,因此是個疑名;該研究亦恢復凱氏種的名稱。[4]

Thumb
圖氏多智龍正模標本骨骼示意圖

標本ZPAL MgD I/113是一塊帶有尾部及尾槌的臀部化石,曾先後歸入巨型倍甲龍及巨型多智龍,但是阿布爾發現其與巨型倍甲龍正模標本存在差異。[5]這項由阿布爾進行的研究還指出圖曼諾瓦於1977年歸入智龍的PIN英語Paleontological Institut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3142/250標本可能屬於美甲龍。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多智龍的常見外觀,因為它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多智龍化石,大多數復原圖、博物館骨架及科學研究皆基於該標本。阿布爾發現,多智龍正模標本與牛頭怪甲龍Minotaurasaurus Miles & Miles 2009)存在共同特徵,得出結論稱後者是前者的次異名[6]

後來彭卡斯基和圖曼諾瓦201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由於PIN 3142/250存在明顯解剖學差異,因此不能歸入美甲龍,而是代表多智龍的一個新種:特氏多智龍T. teresae)。 該研究還承認牛頭怪甲龍是獨立屬。[7]2021年,金·帕克(Jin-Young Park)和團隊命名了多智龍新種圖氏多智龍T. tumanovae),所知於正模標本MPC-D 100/1353,由一個帶有連接顱骨的部分骨骼組成。其發現於赫明察夫(Hermiin Tsav)地區的耐梅蓋特組,使之成為特氏種的同時期物種。[8]

描述

Thumb
特氏多智龍的顱骨

多智龍的體型估計主要基於巨型倍甲龍,其正模標本是已知的最大的甲龍類個體之一。這將使多智龍成為已知最長的亞洲甲龍類,身長估計為8米(26英尺)。[9]令人困惑的是,經常提及的顱骨尺寸即40厘米(16英寸)長、45厘米(18英寸)寬則基於標本PIN 3142/250――一個小得多的個體。凱氏多智龍與牛頭怪甲龍的正模標本也顯示出中等體型。2016年,格雷戈里·保羅英語Gregory S. Paul(Gregory Scott Paul)估計多智龍長5.5米(18英尺)、重2.5公噸(390英石),表明牛頭怪甲龍是該物種的幼體。[10]

作為甲龍類,多智龍強壯的短腿上應該承載一個寬闊低矮的身體。全身受到皮​​膚骨化物的保護,稱作皮內成骨。它可能擁有骨質尾槌以抵禦捕食者。

以前,多智龍可根據較大的基顱骨、未融合的枕旁突-方骨接觸面與PIN 3142/250展現的一個事實――即前頜骨的喙寬於上頜齒列最大間距與美甲龍進行區分。2014 年,阿布爾報告兩個除僅所知於牛頭怪甲龍正模標本以外的顯著特徵:俯視圖中可以看見後腦勺;一個深溝沿鱗狀角前側及外側延伸,並在前方繞後眶上骨上的附屬皮內成骨形成一個深溝。[4]

Thumb
特氏多智龍顱骨側視圖

2016年對多智龍的重新描述指出其與美甲龍的區別在於:具有眶後窩(將鱗狀角與眶上骨英語Supraorbital (disambiguation)隔開)和附屬皮內成骨;枕骨在背視圖中可見;大而深的腦殼;大孔英語Foramen magnum高度大於寬度;頸部皮內成骨外側高於內側。此外,其與美甲龍和牛頭怪甲龍的區別還在於沒有postocular caputegulae(眼眶後面的多邊形小骨板),並且尾視圖中有成比例增高的枕骨。[7]研究還發現PIN 3142/250(即特氏多智龍)可根據附屬皮內成骨未與顱頂融合、方骨未與枕旁突融合、顱頂紋路明顯和第四至第十二腦神經孔分叉與凱氏多智龍區分。[7]

較早文獻中給出關於多智龍的許多信息皆參考PIN 3142/250(2016年命名為特氏多智龍之前曾簡單歸入美甲龍)。2001年,有人指出有證據表明多智龍擁有牙齒咬合磨損面[11]這可能不是在說正模標本,因為正模標本中沒有保存牙齒。

種系發生學

維卡尤斯等人2004年指出,多智龍處在晚白堊世甲龍科兩個不同演化支基幹位置:一個包括北美分類單元甲龍包頭龍),另一個包括亞洲分類單元(繪龍各物種、美甲龍天鎮龍籃尾龍)。[12]然而,此結論又是基於PIN 3142/250標本,其特徵通常在各種支序分類學分析中定義為多智龍的操作分類單元英語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分析中,多智龍和美甲龍經常處於非常不同的位置。

以下分支圖基於阿布爾和柯里2015年的甲龍科系統發育分析[13]

甲龍亞科 Ankylosaurinae

克氏盾龍 Crichtonpelta

白山龍 Tsagantegia

浙江龍 Zhejiangosaurus

繪龍 Pinacosaurus

美甲龍 Saichania

多智龍 Tarchia

蝟甲龍 Zaraapelta

甲龍族 Ankylosaurini

倍甲龍 Dyoplosaurus

籃尾龍 Talarurus

結節頭龍 Nodocephalosaurus

甲龍 Ankylosaurus

無齒甲龍 Anodontosaurus

包頭龍 Euoplocephalus

刺甲龍 Scolosaurus

齊亞甲龍 Ziapelta

2016年多智龍重新描述中進行的有限系統發育分析重點關注多智龍、美甲龍和牛頭怪甲龍之間的相互關係,複製如下。[7]

牛頭怪甲龍 Minotaurasaurus

蝟甲龍 Zaraapelta

美甲龍 Saichania

凱氏多智龍 T. kielanae

特氏多智龍 T. teresae

繪龍 Pinacosaurus

古生物學

發現該屬化石的岩石可能代表風蝕沙丘及丘間環境,具有小型時令湖和季節性溪流,由此可知多智龍是種沙漠動物;另一方面可能也存在水源充足的森林。多智龍可能被特暴龍捕食。[10]

古病理學

一個多智龍骨顯示出暴龍科的特暴龍的咬痕,表明該獸腳類捕食了這隻甲龍科。[14][15]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