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國軍節度使,簡稱匡國節度使、同州節度使,為唐朝、五代關中地方的藩鎮節度使之一。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在同州、華州置關東節度,治華州(今陝西華縣)。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改為同華節度,治同州。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分同州置奉誠節度,華州置潼關節度。後廢入京畿直轄。
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升同州置匡國軍節度,治同州(今陝西大荔縣)。隨後,節度使王行約叛亂並遁逃,王行約死後,繼任的蘇文建又很快被調任,匡國軍節度使懸缺,由同州防禦使掌職。
乾寧四年(897年)四月,以同州防禦使李繼瑭升補匡國軍節度使[1]。
天祐三年(906年)閏十二月,罷廢鎮國軍興德府為華州,併入匡國軍節度[2]。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908年)五月,將同州匡國軍改名為忠武軍,許州忠武軍改為匡國軍,領許州、陳州、汝州。至後唐滅梁時恢復[3]。
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正月,廢匡國軍[4]。
宋太祖即位後,為避諱改名定國軍節度使。
唐:
- 關東節度
- 同華節度
- 李懷讓
- 高庭玉 (約765年)[5]
- 周智光(765年—767年)
- 奉誠節度
- 同州防禦使
- 杜確(798年—799年)
- 裴佶(804年)
- 顏防(808年—809年)
- 崔頲(809年—811年)
- 裴堪(811年—812年)
- 裴向(812年—815年)
- 張正甫(820年—821年)
- 元稹(822年—823年)
- 高重(830年)
- 劉禹錫(835年—836年)
- 盧載(838年)
- 王龜(872年)
- 朱溫(882年)(黃巢所任)
- 李茂莊(888年—889年)
- 匡國節度
- 王行約(890年—895年)
- 王珂(895年)(未任)
- 蘇文建(895年)
- 李繼瑭(897年)
- 韓建(897年—901年)(遙領)
- 司馬鄴(897年—901年)
- 李繼昭(901年)(未任)
- 趙珝(901年—903年)
- 劉知俊(904年—907年)
後梁(匡國,許州):
- 馮行襲(907年—910年)
- 李珽(910年)
- 韓建(910年—912年)
- 韓勍(912年)
- 朱友璋(913年—914年)
- 王檀(914年—916年)
- 羅周敬(916年—918年)
- 謝彥章(918年)
- 朱珪(918年—919年)
- 王彥章(919年—921年)
- 溫昭圖(921年—923年)
後梁(忠武,同州):
- 劉知俊(907年—909年)
- 劉鄩(909年)
- 牛存節(909年—913年)
- 程全暉(917年—918年)
- 朱令德(918年—920年)
- 朱友謙(920年)
後唐:
- 朱令德(919年—925年)
- 李存敬(925年—926年)
- 王思同(926年)
- 盧質(926年—927年)
- 羅周敬(928年—930年)
- 趙在禮(930年—933年)
- 安重霸(933年—934年)
- 馮道(934年—935年)
後晉:
- 楊漢賓(935年—936年)
- 宋彥筠(939年—941年)
- 李懷忠(941年—943年)
- 李承福(943年—944年)
- 馮道(944年—946年)
後漢:
- 劉繼勳(946年—947年)
- 張彥威(張彥成)(947年—950年)
- 薛懷讓(950年—953年)
後周:
- 張鐸(953年—954年)
- 藥元福(954年)
- 孫方諫(954年)
- 王暉(954年—956年)
- 趙匡胤(956年—957年)
- 白延遇(957年—958年)
宋:
- 張美(960年—967年)
- 白重贊(967年—969年)
- 馮繼業(969年—977年)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二百六十五·唐紀八十一:「併同、華為一鎮,割金、商以隸佑國,皆欲厚其資力以扞邠、岐。」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四·後唐紀三:「唐置忠武軍於許州、匡國軍於同州,至梁之時 兩易軍號,後唐滅梁,皆復其故。」
故扈從明威將軍太常卿賜紫金魚袋范府君(祐)彭城縣君劉夫人合袱墓志銘:至永泰初,時屬西戎犯境,屢越疆場,同華節度高公庭玉奏請剪伐。
- 《新唐書》卷六十四·表第四·方鎮一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至二百九十四
- 《宋史》卷八十七·志第四十·地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