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
印度首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首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德里(印地語:नई दिल्ली;英語:New Delhi),又譯紐德里,是印度的首都,印度聯邦政府所在地,也是印度大都市區德里的一個區。它位於印度西北部,座落在恆河支流亞穆納河西岸,東北緊連舊德里(沙賈漢納巴德)。整個德里國家首都轄區面積1,482平方公里,人口1,637萬(2011年);其中新德里人口1,337萬。2013年4月「世界城市區域研究」(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發佈第9屆調查報告,世界大都市依照人口數排名第4,約2,282萬人。[4]新德里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新德里是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城市以姆拉斯廣場為中心,城市街道成輻射狀、蛛網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宏偉的建築群大多集中於市中心。政府主要機構集中在市區從總統府到印度門之間綿延幾公里的寬闊大道兩旁。國會大廈為大圓盤式建築,四周繞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圓柱,是中亞式的建築,屋檐和柱頭的雕飾又為印度風格。總統府屋頂為巨大的半球形結構,帶有蒙兀兒王朝的遺風。城市西端的康瑙特市場建築新巧,呈圓盤形,是新德里的最大商業中心。新德里還是全國交通的中心,有5條國家級公路、6條鐵路與各地相通,還建有兩座機場。新德里的奠基石是喬治五世在1911年德里杜爾巴期間奠定的。它由英國建築師埃德溫·魯琴斯爵士和赫伯特·貝克爵士設計。新首都於1931年2月13日由印度總督艾文勳爵揭幕。
新德里 नई दिल्ली(印地文) New Delhi(英文) | |
---|---|
首都 | |
坐標:28°36′50″N 77°12′32″E | |
國家 | 印度 |
聯邦屬地 | 德里國家首都轄區 |
建立 | 1911年 |
成為首都 | 1931年 |
政府 | |
• 德里地區邦長 | 納吉布·榮格 |
• 首席部長 | 阿爾溫德·凱傑里瓦爾(普通人黨) |
面積[1] | |
• 首都 | 43.7 平方公里(16.9 平方英里) |
海拔 | 216 公尺(709 英尺) |
人口(2011年)[2] | |
• 首都 | 249,998人 |
• 排名 | 第2 |
• 密度 | 5,854.7人/平方公里(15,164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21,753,486人 |
時區 | IST(UTC+5:30) |
郵政編碼 | 110xxx |
電話區號 | +91-11 |
車輛號牌 | DL-1x-x-xxxx to DL-13x-x-xxxx |
官方語言 | 印地語、旁遮普語和烏爾都語 |
網站 | www |
加爾各答在英國殖民時期一直是印度的首都,直到1911年12月。加爾各答自19世紀末以來就成為印度獨立運動的中心。該運動引起了大規模的政治抗議,包括在加爾各答暗殺了英國官員。公眾中的反英情緒導致對英國商品的完全抵制,這迫使殖民政府重新統一了孟加拉國,並立即將印度首都轉移到了新德里[5]。
德里曾是古印度,德里蘇丹國和蒙兀兒帝國1649年至1857年的政治和金融首都。1900年代初,英國政府提出了一項將其首都遷往印度內陸的提議,從印度東海岸的加爾各答遷到德里。英治印度政府認為,從印度北方中部的德里管理印度在邏輯上會更容易[6]。根據1894年《土地收購法》,獲得了用於建設新德里的土地。
1911年12月12日德里杜爾巴期間,兼任印度皇帝的喬治五世和瑪麗皇后宣佈將英屬印度的首都從加爾各答轉移到德里[7][8][9][10]。三天後,喬治五世和他的王妃瑪麗王后在金斯威營地為新德里奠基[11]。新德里的大部分由埃德溫-盧廷斯和赫伯特-貝克規劃,他們都是 20 世紀英國著名的建築師[12]。合同由索巴-辛格(Sobha Singh)簽訂。最初的計劃是在圖格拉卡巴德要塞內的圖格拉卡巴德建造,但由於德里-卡爾庫塔幹線穿過要塞,因此放棄了這一計劃。園藝和種植園規劃工作由 A.E.P. Griessen 和 William Mustoe 領導[13]。一戰後修建真正開始,並於1931年完成。這座城市後來被稱為「魯琴斯的德里」,由印度總督艾文勳爵於1931年2月10日揭幕[14]。盧廷斯設計了這座城市的中央行政區,以證明英國的帝國抱負[15][16]。
很快,魯廷斯開始考慮其他地方。事實上,由喬治-斯文頓(George Swinton)擔任主席、約翰-布羅迪(John A. Brodie)和盧迪恩斯(Lutyens)擔任成員的德里城市規劃委員會就是為規劃新的帝國首都而成立的。然而,由於發現購置必要資產的成本過高,總督否決了該報告。
德里地區在歷史上曾經先後出現過八座城,最早可以追溯到孔雀帝國。在蒙兀兒帝國的沙賈汗(1592-1666年)時代,興建了留存至今的舊德里(1639年;或稱「德里第七城」),當時稱「沙賈汗納巴德」。舊德里在20世紀初經歷了重建。印度獨立後非常重視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和優良傳統,為了保存遍地文物古蹟的歷史名城德里,印度將該城市整體保留了下來,在德里西南另建新都。他們完整地保留了一座古都。新德里成為了德里第八城和新獨立的印度共和國的首都。
印度於1947年獨立後,新德里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並由印度政府任命的首席專員來管理。1966年,德里改建為聯邦領土,最終首席專員被副州長取代。1991年憲法(第69條修正案)宣佈德里聯合領土正式稱為德里國家首都轄區。根據該制度,民選政府被賦予廣泛的權力,但新德里的法律和秩序卻不屬於中央政府。該立法的實際執行是在1993年。
1950年代,公共工程部(CPWD)在魯琴斯德里的西南部開發了大片土地,以建立外交飛地,該地被分配給大使館,官邸,香提路周圍的大使館和總理府。
新德里市總面積為 42.7 平方公里(16.5 平方英里)[1],是德里大都市區的一小部分[17]。由於該市位於印度河-恆河平原上,因此整個城市的海拔差異很小。新德里及周邊地區曾是阿拉瓦利嶺的一部分,現在只剩下德里山脊,也被稱為德里之肺。雖然新德里位於亞穆納河的沖積平原上,但它基本上是一座內陸城市。河東是沙赫達拉(Shahdara)城區。
新德里屬於印度地震四區,因此很容易發生地震[18]。新德里位於多條斷層線上,因此地震頻發,但多數強度較輕。2011 年至 2015 年期間,地震次數激增,其中最著名的是 2015 年發生的震中位於尼泊爾的 5.4 級地震、2007 年 11 月 25 日發生的 4.7 級地震、2011 年 9 月 7 日發生的 4.2 級地震、2012 年 3 月 5 日發生的 5.2 級地震以及 2013 年 11 月 12 日發生的 12 次地震群,其中包括 4 次 2.5 級、2.8 級、3.1 級和 3.3 級地震。
新德里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與炎熱半乾旱氣候接壤,春夏之交較熱,每年雨季平均從6月中旬開始,持續到10月初。夏季和冬季的氣溫和降雨量差異很大。夏季氣溫為 46 °C(115 °F),冬季氣溫約為 0 °C(32 °F)。該地區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與其他許多屬於這種氣候類型的城市明顯不同,其特點是夏季漫長而炎熱,伴有沙塵暴;冬季相對乾燥而溫和,伴有野火霧霾,並有一個季風期。夏季漫長,從四月初一直持續到十月,季風季節出現在夏季中期。冬季從 11 月開始,在 1 月達到頂峰。年平均氣溫約為 25 °C(77 °F);月日平均氣溫約為 13 至 34 °C(55 至 93 °F)。新德里有史以來的最高氣溫是 2022 年 5 月 15 日印度氣象局在 Delhi Mungeshpur 錄得的 49.2 °C(120.6 °F),而有史以來的最低氣溫是 1967 年 1 月 11 日在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前稱 Palam 機場)錄得的 -2.2 °C(28.0 °F)[19]。年平均降雨量為 774.4 毫米,6 月至 9 月的季風降雨量約為 640.4 毫米(25.21 英寸),其中大部分是在 7 月和 8 月的季風期間[20]。
新德里(1951-198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21.1 (70.0) |
24.2 (75.6) |
30.0 (86.0) |
36.2 (97.2) |
39.6 (103.3) |
39.3 (102.7) |
35.1 (95.2) |
33.3 (91.9) |
33.9 (93.0) |
32.9 (91.2) |
28.3 (82.9) |
23.0 (73.4) |
31.4 (88.5) |
平均低溫 °C(°F) | 7.3 (45.1) |
10.1 (50.2) |
15.4 (59.7) |
21.5 (70.7) |
25.9 (78.6) |
28.3 (82.9) |
26.6 (79.9) |
25.9 (78.6) |
24.4 (75.9) |
19.5 (67.1) |
12.8 (55.0) |
8.2 (46.8) |
18.8 (65.8)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20.3 (0.80) |
15.0 (0.59) |
15.8 (0.62) |
6.7 (0.26) |
17.5 (0.69) |
54.9 (2.16) |
231.5 (9.11) |
258.7 (10.19) |
127.8 (5.03) |
36.3 (1.43) |
5.0 (0.20) |
7.8 (0.31) |
797.3 (31.39) |
數據來源:印度氣象局 |
Connaught Place,簡稱CP,是印度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主要產業為IT、電信、餐飲住宿服務、金融、媒體和旅遊業。
印度龐大的政治體系和機構包容了多種族和文化。新德里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宗教節日包括排燈節,濕婆節,蒂伊,杜爾加·普賈,馬哈維爾·賈揚蒂,侯麗節,洛里,開齋節,古爾邦節,拉克沙·班丹和聖誕節。
2007年,日本佛教組織日本山妙法寺大僧伽決定在裝有佛遺的城市中建造一座和平塔。它由現任達賴喇嘛主持。
新德里擁有許多歷史古蹟和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始建於1947-48年冬。1949年8月15日,國家博物館正式啟用,目前擁有200,000件印度和國外藝術品,藏品時間跨度約5,000多年。
建於1931年的印度門的靈感來自巴黎的凱旋門。它是印度的國家紀念碑,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英阿戰爭中為爭奪英軍而喪生的90,000印度軍隊士兵。紀念碑現在被禁止進入內部的拱門。
國王大道(Rajpath)類似於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是位於新德里的印度共和國的紀念林蔭大道。一年一度的「共和國日」遊行於1月26日在這裏舉行。
甘地於1948年1月30日被暗殺前,在新德里度過了最後144天。
位於康諾特廣場的天文台由齋浦爾的Maharaja Jai Singh II建造。天文台的主要目的是編制天文表,並預測太陽,月亮和行星的時間和運動。
公共汽車是德里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承擔全市大約60%的客流量。新德里的國有德里運輸公司運作着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動力環保客車隊。因為在1998年,印度最高法院通知要求德里的所有公共交通汽車要一律改用天然氣代替舊能源。
新德里的城市快速鐵路系統幾乎覆蓋整個國家首都區,它擁有六條線,總長189.63公里,142個站點,其中35個位於地下。其線路結合了高架鐵路、地面鐵路與地鐵,軌距有兩種。平均每天有150萬乘客搭乘該鐵路火車;每天從當地時間6:00始到23:00終止,共發出約2700班列車。
德里城市鐵路線的建設規劃提出於1984年,印度政府於1995年成立專門公司負責,1998年動工,2002年第一條線路建成通車。建設一直持續到2011年(德里機場快線完工),目前仍在擴建。
首都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前身為Palam機場,建於二戰時期,初為軍用機場,後逐漸轉為民用。1970年代大規模擴建,1986年改為現名以紀念被刺身亡的總理英迪拉·甘地。該機場在新德里西南,距市中心16公里。若以以日航班數計算,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實為全印第一。旅客年接待量目前已達4600萬,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億。最近新建成的3號航站樓系全球第8大航站樓,還將增加3400萬人次的吞吐量。
新德里舉辦過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每年還舉辦德里半程馬拉松徒步比賽。該市曾舉辦過1951年亞運會和1982年亞運會。新德里曾有意申辦2018年亞運會,但因 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中的腐敗指控而於2010年8月2日被政府拒絕[21]。
新德里被認為是世界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大城市之一。根據2014年1月的一項報告顯示,在2014年1月的前三周里新德里的日均細顆粒物的讀數達到了473,是北京的同時間讀數兩倍。而在這三周里,新德里的細顆粒物日峰值僅有一天低於300,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暴露值的12倍。[22]2019年11月4日,此日的空氣污染更是達到了近乎「爆表」的程度。[23]機動車數量增長過快,尾氣排放過大以及車輛維護不良是新德里空氣質素糟糕的主要原因。[24][25][26][27][28][2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